摘要:環境問題是如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可避免的熱議話題,從水資源短缺到霧霾再到全球氣候變暖,日益加劇的環境問題不斷且深入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制約著人們的行為習慣。由此,人類不得不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采取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措施,然而,個人認為,關于此種舉動,更確切的說法,應為“環境補償”。
關鍵詞:環境問題;人類活動;環境補償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9-0-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9.131
Man and nature——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Wang Xiayu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00,China)
Abstract: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inevitable hot topics in daily life. From water shortages to smog to global warming,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ntinue to affect peoples daily lives and constraints. Peoples behavioral habits. As a result, human beings have to adopt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after realizing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However, individuals believe that the more accurate statement about such a move should be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issues; Human activities;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1 人類視角下的環境與環境問題
不可否認,人類是一種自私的動物,這點從人類對于環境及環境問題的定義中便可看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對于環境的定義是這樣的:“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人類從自我視角出發,對環境范疇予以認定,具體劃分不同學科雖略有不同,卻無本質之差。因此,可繼續從該視角出發,對環境進行進一步劃分,為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其中自然環境又可按成因分為大氣、水、土壤、巖石、生物等,人工環境可按所在位置分為聚落環境、生產環境、交通環境、文化環境等。而環境問題,是指由于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全球環境或區域環境中出現的不利于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各種現象,可分為資源短缺或耗竭(指資源數量、質量不能滿足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即環境資源供不應求)、環境污染(指環境中某些物質的含量超出了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出現了不利于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生態破壞(指人類活動作用于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生態系統結構改變和生產能力下降而引起的環境問題)三種基本類型,其中,某一具體問題可能同時屬于多類環境問題,且不同類型的環境問題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如干旱既是資源短缺性問題,又是生態破壞型問題,還會由于流域缺水而引發污染物質沉積,形成環境污染型環境問題,對人類的多種行為產生影響。綜合以上,不難看出,人類對環境與環境問題的界定皆以人為本,然而大多數環境問題的形成,亦是由人類活動所導致的,故在此提出“環境補償”概念,以便更確切的理解人類活動與環境間的關系以及后期的人為“補償”措施。
2 人類活動與環境間的關系
人類與環境間存在明顯的對立統一關系,人類各種目的的活動不可避免的會對周邊環境有所影響,可能使之遭到破壞,此為對立;而人類為環境的內部要素之一,環境則是人類社會生活等活動發生的載體,人類與環境需要相互作用、共同發展,此為統一。但人類往往會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某些行為,對周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如人類在建造、使用工廠時,不僅要占用土地資源,還需要從地表巖石圈獲取部分資源來生產鋼鐵、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如此情況,就將部分物質從巖石圈轉移到了人類社會經濟圈,從而改變了部分礦產資源的地表分布和存在形態。與此同時,在產品生產、消耗過程當中,會有部分物質以工業廢物、建筑垃圾等形式排放到環境當中去,因此,人類活動對環境系統形成了影響和干擾,且后期在工廠的使用過程中又會制造廢氣、廢水、廢渣等物質,排放到周邊環境中去,造成不良影響,以上行為整體看來,將可能會造成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諸多環境問題。不難理解,自然系統也如同人類舉重一樣,存在承載人類活動水平的能力問題。此時,不得不引用的概念為“環境負荷”與“環境承載力”,即環境系統對人類社會發展活動的支持能力,指某一特定時期,針對特定環境,在維持該環境系統相對穩定的前提條件下,環境資源所能承受的特定技術水平下的人口及經濟規模的大小。由人類活動對環境施加的壓力與環境系統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共同決定,其結果可大致分為穩定狀態,臨界狀態與不穩定狀態三種類型。后兩種情況較為嚴重,尤其不穩定狀態,表明環境系統將可能出現問題,甚至遭到破壞,導致其正常的結構失調,功能紊亂,急需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相關措施。由此可見,環境問題的實質為人類生產生活等社會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超出了環境本身的承受能力,導致人與環境關系失衡。為此,人類應注意權衡環境資源供應與使用、環境容量與污染排放等方面的平衡,如對于可再生資源,人類對資源的消耗速度不能超出資源自身的更新速度,對于不可再生資源,消耗速度不應超出替代資源(新資源)的開發速度等。綜上所述,人類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人類的關注重點也一目了然,與其大肆宣揚環保,不如低調踐行補償。
3 加強補償意識,采取相應措施
人們還應在判斷是否存在環境問題及其嚴重程度時保持敏銳。從前文可見,人類關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由于人類自身的多種行為所引起,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并由于其行為的強度超出了自然承載的能力所導致的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影響的問題,而人類的活動目的,是滿足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需求。因此,在判斷是否存在環境問題及其嚴重程度時,仍可從人類自身需求所引發的活動強度與環境對相關人為活動的承載能力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入手。其中,環境系統對人類生存發展起到承載和容納作用,是人類生存與發展過程中所需資源的來源,同時,又是人類復合系統所排廢物的接納場所。在人類復合系統中,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又表現為在人類某一特定需求下帶動的各類生產、消費等基本活動。從人類自身的需求來看,其生存和發展目標不僅需要滿足自身的健康,而且需要滿足正常的生產生活。當其自身健康、日常行為活動受到威脅時,就表明環境中已存在并發生問題,如沙塵天氣導致人們鼻腔干澀,又如近年來,頻繁的霧霾天氣使人們呼吸道疾病頻發等。為了保護人體的健康,緩解環境污染,各地也相繼出臺了多種措施予以應對,如企業停產、機動車限行,甚至在必要時要求中小學停課等。為了保證人體的健康和正常的生產生活,環境中污染物的含量不可超過人類及生態系統的耐受極限,否則,將對人體形成健康隱患。為此,各個國家針對與人類密切關聯的各種環境,根據環境的用途,制定了相應的環境質量的標準,如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等,其中規定了環境中污染物的品種、檢測方法、濃度限值等要素。而對于普通居民而言,則需加強補償意識,提高環保觀念,并將之踐行于日常生活中,如不亂丟垃圾、隨手關燈等。環保無小事,關鍵靠大家。因此,“補償”可理解為從主觀角度出發,轉變環境觀念,調整環境行為,控制“環境—社會系統”中的物質流,建設人類環境文明。
4 結語
“環境補償”是從人類主觀視角出發,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基礎上,強調重視及解決相關環境問題。個人認為,該概念能夠更加有效地加深人們的環保意識,提高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警覺程度,并有助于環境保護的宣傳發展。
參考文獻
[1]GB/T 50331-2002,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標準[S].
[2]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S].
[3]劉靜玲等,環境科學概論,2010.
[4]GB3095-2012,環境空氣質量標準[S].
[5]環保法修訂案,2014.
收稿日期:2019-06-20
作者簡介:王夏雨(1998-),女,漢族,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人類活動與環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