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娉婷
【摘 要】湘西少數民族地區在全國民族演藝文本中具有代表性,本文通過對湘西少數民族的演藝文本為考察對象。發現湘西地區演藝文本中存在以下三點問題:一、演藝文本內容形成缺乏調研;二、演藝文本內容缺乏思路與體系;三、演藝文本內容同質化嚴重等。針對上述問題,可以采取因地制宜、形成一套統一的認識體系和重視品牌意識加入現代元素,大力加快推進以湘西地區的演藝文本發展。
【關鍵詞】演藝文本;湘西少數民族地區;優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9-0240-01
現在湘西地區的一些具有代表性地演藝作品獲得了社會廣泛的認可與稱贊。但是縱觀湘西地區的演藝文本以及民族演藝業的發展,依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樣也是全國民族演藝業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筆者通過對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調研發現以下問題:
一、張家界文化視域下旅游節事存在的問題
(一)演藝文本內容形成缺乏調研
我們的民族文化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而不斷地改變,市場信息也是千變萬化。但是湘西地區的演藝文本在創作的時候就缺乏對民族文化適應性發展的了解,缺乏對文化市場的調研,并且沒有在演藝文本創作中融入新時代的創新元素,以適應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場的發展。
(二)演藝文本內容生成缺乏思路與體系
目前,湘西演藝文本的生成大多數都是不同的團隊分開創作,缺乏一個統一的思路與體系,再加上社會各界對民族演藝文本缺少一個統一的認識,所以外面的企業就只能根據商業利益最大化來創作文本內容。因此民族演藝文本難以樹立各具地方特色的品牌活動,同時也浪費了很多的文化資源、人力資源。
(三)民族演藝文本內容同質化嚴重
目前,隨著湘西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湘西的民族演藝業日益凸顯。但是由于缺乏創新品牌意識,一些優秀的演藝文本受到當地大量模仿和復制,再加上民族演藝文本仍停留在歌舞的“奇”“神秘”上等,導致湘西地區中的演藝文本同質化嚴重。
二、優化思路和具體對策
(一)因地制宜
根據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特色來進行演藝文本的創作。很多的湘西地區演藝產品雖然剛推出的演藝作品得到了很多觀眾的歡迎和喜愛,但是由于沒有結合當地民族文化的變化和文化消費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沒有根據新的消費文化市場做出改變,導致演藝產品的內容陳舊。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演藝文本也慢慢地冷落,逐漸被觀眾甚至本民族所淡忘。因此,要結合自己本民族特點來創作屬于自己的演藝文本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民族的地方特點,并且讓本民族的年輕人更加了解自己的民族。
(二)形成一套完整的思路與體系
現在剛退出來的演藝文本會在短時間得到觀眾喜愛和認可,再加上現在一些企業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導致一些民營企業會不斷地為了迎合觀眾的“新鮮感”而不斷推出一些“演藝文本”。而這些“演藝文本”慢慢地就開始“變味”了,只是簡單迎合大眾口味的“演藝文本”,慢慢地忘記了演藝文本的實質了。其實這些現象的產生的本質是,缺乏一個統一的、理性的思路與指導,再加上政府、學術界對于演藝文本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所以才會導致演藝文本的建構隨意性大,民族、地域、風格、歷史等紊亂。因此當看到一些優秀的演藝文本就去盲目地復制和模仿,浪費了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我們需要建立對于演藝文本的一套完整的思路與體系,需要由我們政府機關部門牽頭,由我們研究演藝文本的專家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對我們演藝文本建立一套完整的認知體系,來對演藝文本進行重新認識。
(三)重視品牌意識,加入現代化元素
今年來,隨著國家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國家對很多項目都進行掛牌作為試點,通過發展少數民族的演藝文本來發展旅游業。但是由于湘西少數民族地區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旅游業相比沿海城市相對落后,因此湘西地區的演藝文本相對來說形式單一,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不經改編,不斷地反復地上演,導致表演形式過于單一,慢慢失去了吸引力。因此,筆者認為要改變這個現狀,必須要重視自己本民族的地方特色樹立屬于自己的品牌意識,要創作自己的品牌意識,只有這樣才可以看到更多優秀的演藝文本。把這種演藝文本打造成當地的一張名片,并且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元素,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的一個完美的融合。
以上看來,湘西地區的演藝文本,一定要對當地的文化特色有極大的體現,能夠讓觀眾參與其中,感受到當地深刻的文化精髓,進而融入當地文化,才能給觀眾帶來只屬于當地的體驗感受,才會對湘西地區的演藝文本和旅游經濟等發展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程.民族文化與湘西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碩士論文,中南大學,2010年5月.
[2]明躍玲.文化重構與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以湘西地區旅游文化為例,載于《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一期,第71-76頁.
[3]金準.網絡時代文化消費的新特點,載于《人民日報》,2013年2月27日,第2007版.
[4]徐婷.張家界地區旅游演藝產品創新研究——以《天門狐仙,劉海砍樵》為例,載于《商業經濟》,2012年第七期,第66-68頁.
[5]于平.當代社會發展中的演藝文化建設,載于《中國文化報》,2007年7月第0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