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山
父母拉著板車搖搖晃晃,沿途入耳的都是雞鳴狗吠。六歲的我躺在去求醫的板車上,蓋著三床爛被褥,時而寒冷異常,時而高熱難忍。爬坡上坎幾多回,父母拉著我終于進了生產大隊衛生室的門。
衛生室只有三間房,土墻小瓦、狹窄低矮,只有聽診器、體溫計、血壓計,看病問診的是赤腳醫生,給病人把脈、打針、輸液都集中在一個地方。難怪病人會犯嘀咕,說大隊衛生室能建成公社衛生所那樣就好了。聽母親說,現在看到的比過去強多了,我一兩歲時,這個衛生室還是茅草屋,能開處方的醫生只有半個。所謂半個醫生,就是兩個大隊分攤一個醫生,分單雙日輪流坐診。
后來,我才知道公社衛生所其實也高級不了多少。但當時人們求醫看病必須先到大隊衛生室,大隊衛生室看不了才出具證明轉診到公社衛生所。所以,一般有個頭痛腦熱的,病人都會首選到大隊衛生室。去公社衛生所別說土路崎嶇要走上大半天,即便去看了病,人家合作醫療也不給你報銷。由于看病很不方便,一般情況下人們不舒服就得扛著,常常小毛病拖成了重癥。
在大隊衛生室就診時,我已進入高熱后期,顏面、手心微汗,隨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濕透。赤腳醫生由此判斷我染上了瘧疾。這種經蚊蟲叮咬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俗稱“打擺子”。
“要是有一兩支奎寧注射液就好了。”赤腳醫生的一聲嘆息扎進了我幼小的心田。
奎寧是一種重要的抗瘧藥,對惡性瘧原蟲有抑制其繁殖或將其殺滅的作用。早在17世紀末,奎寧就由歐洲傳入我國,曾被稱為金雞納霜。在半個世紀前,瘧疾猖獗,奪走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大隊衛生室卻偏偏缺少這種特效藥。難怪當時人們戲謔大隊衛生室,編了這樣一首歌謠:“感冒發燒,丸子三包。多喝開水,少吃辣椒。如果不好,再來三包。”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大地,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世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完善,有效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區”的就醫格局。就連身邊的村衛生室也改變了舊時模樣,不僅藥房、診斷室、治療室、觀察室四室分開,簡易呼吸機、便捷式B超機、電子血壓計、電子體重秤、血糖儀等基本醫療設備應有盡有,病人輸液的地方配有水沖式廁所,醫療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感冒發燒,丸子三包”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今年進入初夏,我就五十有七了,青蒿素和青蒿琥酯等快速、高效抗瘧藥的選用,讓橫行一時的瘧疾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絕跡。當奎寧成為半個世紀前的記憶,驀然回首,我真切地感受到偉大祖國的巨變。現在我們看病越來越方便,村里人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也發生了轉變,講衛生、保健康已成為共識。我們農村人在健康之路上奔小康的信心越來越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