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省偉 范銅鋼,2
(1.上海體育學院 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2.上海體育學院 中國武術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改革開放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歷史變革,深深地影響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武俠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和經濟的集合體,在這個過程中也實現了自身從二元到多元、從地區(qū)到國際、從民族到世界的轉型。改革開放40年來武俠電影的審美從內容到形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如俠義精神的多元重構、視覺武俠的誕生等。在這樣一個節(jié)點對中國武俠電影的審美流變進行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武俠電影,有助于武俠電影更好地發(fā)展,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武俠電影的現在、創(chuàng)造武俠電影的未來。
傳統(tǒng)俠義精神作為武俠電影的靈魂,是武俠電影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武俠電影對傳統(tǒng)的俠義精神的表達并沒有走向更深的程度,而是在滿足現代審美的過程中走向對傳統(tǒng)俠義精神解構的道路,打破了慣用的二元對立模式,開始向多元化發(fā)展。此時的人物性格不再是非黑即白,俠義精神也不再只能仰望。如李連杰主演的《黃飛鴻》系列,雖然也代表著傳統(tǒng)正義之士的形象,但開始變得可愛、可感,脫離了“高大全”人物形象。又如《繡春刀》中的俠士成了實際利益的追求者。盧劍星追求仕途上的升遷,沈煉追求情感上的歸屬,靳一川追求身份上的轉變。因此可以看到,全球化語境下的武俠電影所內含的俠義精神被解構,不再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人物們開始走下神壇與觀眾距離更近。
改革開放以來的武俠電影更加凸顯人性的多樣,在人物情感表達、人物關系處理、人物性格刻畫上有了新的變化。傳統(tǒng)武俠電影中人物形象二元對立明顯非善即惡,人物之間的情感內斂含蓄有很強的傳統(tǒng)性,人物之間的關系比較簡單明了,人物形象容易認識和接受。[1]如李小龍的《精武門》,陳真的人物形象特征鮮明,是典型的中國式英雄。李連杰的《少林寺》,覺遠與牧羊女之間的情感顯得極為克制內斂。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fā)展,武俠電影中人物內涵也在不斷突破,開始向現代更加開放多樣轉變。如徐克導演的《東方不敗》不僅兼顧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豪情大義,又具有現代精神色彩。影片中不存在絕對的正面人物,東方不敗變得有溫度,令狐沖也變得多情。傳統(tǒng)那種善惡分明的江湖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紛繁復雜爭權奪利的江湖。[2]
改革開放后人民思想變得愈加開放,對各種思潮表現出很大的熱情,其中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廣泛,武俠電影也被深深烙上了后現代主義的色彩。[3]中國武俠電影的后現代特征主要表現在:對武俠人物和俠義精神的再定義,如《繡春刀》中,沈煉的形象被塑造成一個世俗的尋愛者。游戲化、大眾化,如《刀劍笑》用神經喜劇、無厘頭解構、拼貼元素、夸張的人物、卡通式的表演,來滿足不同文化層次觀眾審美,實現商業(yè)的成功。敘事的拼湊與組合,如《武俠》用懸疑、偵探、武俠等類型元素,人性和本性、武術和神功、法律和人情、科學和神棍等話題元素,創(chuàng)造了一個文化拼盤。后現代主義是當今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必須面對的現實,如何在滿足觀眾變化莫測的審美需要和電影商業(yè)性訴求本性的同時,更好實現電影藝術的價值追求,是我們必須回答的問題。
與傳統(tǒng)武俠電影相比,改革開放后尤其是21世紀以來,武俠電影最明顯的標志是國際性和娛樂化,它的特點是直接倒向了好萊塢大片所代表的商品化、大眾化,在追趕好萊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當下全球性文化從某種角度來看代表的是一種消費文化觀,武俠電影審美的改變其實是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傳統(tǒng)審美的“真實”幾乎被現代審美的“虛擬”所顛覆,觀眾沉浸在數字技術創(chuàng)造的夢幻世界里,傳統(tǒng)武俠電影的內容為王被現代武俠電影的視覺為王所取代,高端、大氣、刺激、流行、釋放等成為追逐的對象。[4]這種“唯市場”論的現象很容易將中國武俠電影推向另一個極端即藝術性的喪失。如《十面埋伏》中內容要素被放在了最不顯眼的地方;相反,畫面景觀、造型裝飾等視覺要素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敘事性屈服于視覺性的“淫威”之下。
中國武俠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帶有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其對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體現主要集中在武術文化、俠義精神、儒釋道文化、自然和物質文化等方面。改革開放以后,尤其21世紀以來武俠電影中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雖仍有體現但已明顯弱化。這種審美觀念的轉變,反映的是現代審美的一種顛覆。如《新龍門客棧》中主人公的武功不再是最高的,武功也不再是人人追求的神圣目標,反倒變成了一種工具,“武”的價值被重新定義。[5]《長城》中用電腦特技和色彩為觀眾呈現了視覺上的奇觀,但缺少了真實的感動和內容的情懷。現代的中國武俠電影,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了視覺奇觀、形式美感及體驗的真實上,而淡化了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內涵,讓人只愉悅無感動。
武俠電影作為一種視聽藝術,“武”的呈現是最具標志性的視覺符號。它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著整部電影的美感,因此武俠電影的首要任務是對武的展現。改革開放以來武俠電影對武的呈現開始走向縱深和多元。如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龍的諧趣、李連杰的北派競技、劉家良的真實打斗等諸多樣式。90年代以徐克的古裝刀劍為主流武打類型電影,這一時期的武打動作展現出奇幻化色彩。進入21世紀,李安的《臥虎藏龍》不僅開創(chuàng)了武俠電影的大片時代,也引領了武打動作寫意的潮流,這一時期的武術動作唯美化、舞蹈化,逐漸成為一種流行。[6]同時隨著3D技術的不斷發(fā)展,3D武俠也成功引起一股視覺武俠的風潮。同時還有徐浩峰的硬派真實打斗,烏爾善的先鋒派喜劇打斗,路陽的虛實之間的打斗等不同類型,正是這些不同風格類型的電影為觀眾奉獻了別具一格的審美享受。
在中國武俠電影中,勇猛、激烈的對打動作與快速的、密集的剪輯會形成一種連續(xù)不斷的視覺影像的激流,給觀眾的心理造成一種強烈的沖擊,這種剪輯方法被稱為“暴雨剪輯”或“疾風暴雨式的剪輯”。[7]武俠電影的快速剪輯,為實現武俠世界的“奇觀化”表達增添了助力,它通過鏡頭的快速轉換創(chuàng)造出緊張、刺激、驚險的打斗效果,形成更強的視覺沖擊力。同時通過配以慢鏡頭、局部特寫等攝影手法實現動靜之間的完美平衡,刻畫出特有的意境特征。如電影《師父》中,陳識與徒弟耿良辰第一次見面比武的場景,通過剪輯的高度省略和鏡頭的快速切換,在一招一式之間將陳的沉穩(wěn)老練、耿的急躁輕浮自然呈現,快速的剪輯手法讓很慢的動作產生了快速的緊張感,鏡頭的轉換體現了動作的承接被賦予流暢和動感之態(tài),顯示出一種從容和隨意的高深,豐富了動作的內涵,營造了視覺的美感。
改革開放以來武俠電影在畫面構圖上愈加注重塑造特征鮮明的人物形象,在選擇精致考究的服裝造型,運用幽暗或絢麗的色彩,處理動靜之間的平衡等方面,表現出了更加精細化的傾向,從而發(fā)展成了與傳統(tǒng)武俠電影有明顯風格差別的現代“視覺武俠”。[8]現代“視覺武俠”著重營造的是與現實社會完全不同的江湖世界,它用幽暗或鮮艷的色調、簡潔或熾烈的音效、渺小或宏大的景觀、單一或多元的敘事、留白或寫實的描寫等手段實現了人們精神世界對“江湖夢”的滿足。如《東邪西毒》里對沙漠、茅屋、鳥籠、斗笠、快刀、桃花等元素的呈現,已不再是作為簡單的背景來使用,而是成為江湖世界必不可少的標志性符號。而將畫面效果推向新高度的是張藝謀導演的《英雄》,極度唯美的色彩不僅造就了視覺上的震撼,凸顯了人物內心的豐富,也暗含了傳統(tǒng)審美的意境。[9]
電影的誕生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產物,而電影技術的進步也必然會帶來視聽語言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后武俠電影開始吸收電腦特效、光學合成、威亞、蒙太奇剪輯、MTV風格畫面、數字技術等新的技術手段,極大豐富了武俠電影的視覺語言。如新世紀張藝謀導演的《英雄》,用飄逸靈動的武舞傳奇、奇?zhèn)グ蹴绲漠嬅婷鑼憽⑸拾邤痰奈酪饩常層^眾耳目一新,并成功掀起了國內視覺武俠大片的熱潮。而其通過大鼓與搖滾、爵士的演奏法結合,提琴與二胡技法等中西音樂元素的融合,不僅實現了武俠世界的完美意境,同時也體現了聽覺語言的現代性和國際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武俠電影已不滿足于傳統(tǒng)聽覺習慣的自我陶醉,而是隨著觀眾審美和時代潮流的轉變,主動尋求聽覺語言的創(chuàng)新,由此也形成了現代視聽語言的極致化審美,使武俠電影審美達到一種新高度。
傳統(tǒng)武俠電影在敘事策略上,多采用的是善惡對立的二元敘事模式。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武俠電影,故事的矛盾已不能簡單地用善惡涵蓋了,敘事模式也突破了傳統(tǒng)的二元對立走向多元化。甚至在一些作品里,矛盾的對立面被置換。如在張藝謀導演的《英雄》中,當代表正義的無名領悟到“胸懷天下”的大義后,最終放棄了刺殺,選擇了自我犧牲,人物角色的形象發(fā)生了置換,主題也由“刺秦”最終變?yōu)椤白o秦”,用一種全新的復調式的分段敘事,變革了傳統(tǒng)武俠電影二元模式。[10]此時武俠電影講什么內容已不再是最重要的;相反,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呈現成為主流。現代武俠電影的“以形賦神”要求我們深度解析隱藏在“形”背后的意義,創(chuàng)造出有深刻內在含義的形式,只有這樣才能夠將人性的豐富性、生活的復雜性、藝術的現代性、審美的多樣性等糅合在一起。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武俠電影,深受國內外環(huán)境的影響,在審美的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留下了明顯的時代烙印。無論是對數字技術的極度推崇還是對娛樂性的至死不渝,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武俠電影面對改革開放這個大時代背景的主動作為,同時也應該看到主旋律電影、商業(yè)電影、藝術電影三者為順應歷史潮流在融合創(chuàng)新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未來要想創(chuàng)造出有世界影響力的武俠電影,就要求中國武俠電影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做到既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又有世界價值理念,既注重商業(yè)性表現也不失藝術性內涵。在這個過程中必將會推動中國武俠電影新審美的變化,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審美體系,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世界電影中形成蔚為大觀的中國武俠電影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