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靜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 寶雞 712006)
不同于《建國大業》《建黨偉業》《辛亥革命》等其他主旋律電影的宏大敘事,此次《周恩來回延安》影片的故事背景僅以周恩來總理回延安的歷史事件展開敘事,短短二十幾個小時的停留,通過倒敘、插敘等影像敘事手法,讓故事情節更具有人情味、更加真實。二十幾個小時的時空在這部戲中被延伸,既是觀影時的亮點與敘事特色,同時充分表達了周總理每分每秒時間運用的珍貴,更是貼合了周總理心系百姓的大公無私精神。
劇情以周恩來回延安為敘事開端,通過周總理在延安的所見所聞以及回憶為主線,最后以總理行程結束為影片結尾。影片通過視察延安的時間順序交代鋪墊了整個劇情的始末,同時又有許多影像技巧的添加來豐富時間線,例如周總理再回到延安后,每一次看到熟悉場景時的回憶影像,就是利用倒敘的手法,讓時間線逆流,讓觀眾同周總理一起回想中國革命在13年延安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經歷,這種敘事手法拓展了順序時間線上故事的不足,同時延伸了空間敘事上由過去到現在再到將來的思考,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敘事,都讓延安短短的二十幾個小時得到了擴充,讓故事更加飽滿,劇情容量充實,同時對人物的家國情懷有了更加詳細的描述。
劇情張弛有度的節奏可以說是本片的特色,真實時空在銀幕上得到了拓展,一個接一個的事件讓觀眾應接不暇,但是每個事件之間卻有內在聯系性。全劇最揪心、耐人回味的便是小曹的故事,影片敘事通過現實時間線里周總理陪越南外賓視察延安看到墻上的西安事變掛畫,聯系到過去時間線1936年冬天趕往西安途中遇到小曹一家人,并且留下伏筆,然后再次跳躍到現實軌道,周總理驅車前往寶塔山,看到延安當今的山川河流再一次由回憶追溯到自己當年遇險的命懸一線,是小曹的英勇犧牲換來了總理的生命,那聲“你不是塬上的娃嗎”久久回蕩在山谷里,承載的是總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革命目標。到這里時間線繼續跳躍到現實,聯系到小曹還在世的曹媽媽,兩人相見后,總理的抱歉和曹媽媽對革命的理解形成了全劇最高潮處的情感表達。
影片的敘事特點在于并非普通時間線上的平鋪直敘,而是精心設計與刻畫的。故事主線并沒有一蹴而就地講完,而是穿插在整個時間線敘事上,有順序、倒敘、插敘,眾多的情節讓劇情更加飽滿,影像敘事更加豐富,同時也附加了人物工作與生活事件的緊湊性,沒有一絲喘息,這便是敘事上對總理任勞任怨、心系家國的體現。
周總理身上的情懷是大愛,導演深思熟慮后展示給觀眾的形象是多元的,但卻是唯一的。在這部影片中導演選擇了不同敘事手法來加強一種人物情感的刻畫,就是周總理“家國情懷”的體現,這也是周總理以普通人的標準嚴于律己,卻并不普通的根本原因。百姓事無大小,每一件事都是民生、都是大事,一樁樁的事件在整部劇刻畫了周總理最突出的家國情懷,便是心系天下百姓、心系國家的愛國精神。
在影片開頭處的順序時間線上,疲憊的周總理不顧個人身體狀況依舊責備自己的秘書沒有第一時間告知工作,并且提出嚴厲的批評,指出凡事都要第一時間告知他。鏡頭從總理臉上的嚴厲切到總理手中尿樣的特寫,紅棕色的顏色讓每一個觀影者都惴惴不安,即使觀眾早已從現實中得知未來的不幸,但還是不愿意接受影像中暗示的結局。接下來總理接待越南代表、同主席商討等細節也都刻畫了總理憂國憂民、以國以民為重的形象,在透支的身體和國家人民之間的抉擇中后者永遠是總理選擇的第一位。周總理何嘗不需要休息,現實中他曾說過:“我不能坐,一坐下就會睡著。”面對紛繁的國事和別人無法代勞的難事,他又事必躬親。在現實醫療記錄中1974年上半年,他的癌癥已開始擴散,但是據辦公記錄統計,仍有半數以上的日子工作在18小時以上,影片通過幾個細節把現實刻畫得惟妙惟肖。
除了國家大事,百姓是穿插在劇中最耀眼的角色,通過與百姓的接觸,總理從國事到百姓家事的家國情懷被一覽無余,讓觀眾明白偉人的壯舉不只是新中國成立時的犧牲,更是新中國成立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奉獻。從飛機飛臨延安上空的那一刻,總理與延安百姓的關系便開啟了。導演兼主演的劉勁把總理迫不及待地站在機艙門口等待下機的心情演繹得淋漓盡致,從秘書的口中也能感受到總理從未有過的激動心情,對革命圣地的摯愛已經深入到了骨子里。當機艙門一打開,所有的回憶,所有的感情撲面而來,歷史的過往讓周總理熱淚盈眶,心情的激動無以言表,總理那一句“我回來了”真實感人。
走下飛機那一刻延安的故事就真正拉開了帷幕,周總理回憶了撤離時幫百姓找牛、西安事變整個經歷中為自己犧牲戰友的過往,經歷現實中陪自己當年延安的老伙伴們吃飯、找到并探望小曹的母親,以及接待延安的知青、同延安地區干部立下軍令狀等事件來表達對過往的感慨、民生的關心以及延安未來發展的期待。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中,有讓人覺得非常微小的一頭牛,也有關乎延安未來發展的重要指示,有對革命家屬的慰問歉意,更有對尋常百姓的溫暖呵護。影片從小到大、從大到小的細節刻畫,讓觀眾感受到沒有一件事對總理來講是小事,只要是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哪怕是總理住過的招待所希望要一張合影,總理都是親切以對,并且感謝為他洗衣的工作人員。事無巨細,一樁樁一件件早已深深印刻在總理的腦海中,越是在我們看來細小的事件,越是能引起總理的關注,也只有這樣的細心與關愛,才能感受到多吃幾碗小米飯的老伙計日常生活的不易。在刻畫總理關心百姓生活、關注延安發展的同時,影片多處對比了總理工作的嚴肅態度和對自己身體健康的忽視,一方面是表達總理滿心對人民的態度,心懷家國的寬宏;另一方面讓人物的塑造更加真實,深深地打動了每一位觀影者。
在影片中家國情懷不只是總理心系百姓、心系國家的體現,導演從總理個人的人物形象刻畫中也突出了總理對自己要求的高標準,這也是家國情懷的個人層面體現。正因為心系百姓、大愛于民,才對自己要求嚴苛,修身治國。影片中刻畫的周總理形象質樸、精干,特別是人物視覺形象的細節讓人記憶猶新,開場處周總理的條紋睡衣不只是我們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周總理的睡衣》,更是用鮮明的影像形象直觀表現,睡衣的款式,睡衣肩膀處、身上的補丁和總理身份的映襯非常突兀,這些影片都用特寫鏡頭以及一些看似不經意卻讓觀眾能觀察到的畫面來表現,同時讓觀眾感受到只要不會有失外交禮儀,總理身上的穿戴都是最簡樸的裝備,補過的襪子、快要搓爛的衣領都在提醒我們總理是一心為民,全身心奉獻自己。
除了穿衣,還有總理的飲食也是非常質樸的,特別是為了工作常常廢寢忘食,總理一心為國為民,可最愛的只有一口陜北的小米飯。即使是這樣樸素的食物,周總理也猶如周公旦一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發”,根本沒有時間去享受自己的時光。影片中每一次表現總理的飲食都是樸素簡約,在家與鄧穎超是咸菜稀飯,在外也不過普通的飯菜,始終以一個標準要求自己。面對老鄉的饋贈全都付費,不占百姓分毫便宜。總理與越南代表洽談時也粒米未進,其中多次擦汗的特寫鏡頭,鄧小平同志用熱毛巾、冷毛巾、滾燙毛巾分別擦汗的次數的關心表達,都讓觀眾陷入對總理的敬佩與關心中。
導演也從住的條件上反映總理勤儉的特點,總理一開始就沒有選擇賓館住宿,而是選擇了窯洞條件的招待所,一是為了追憶自己當年在延安的過往,不忘初心;另一方面我們也能體會到總理不想鋪張浪費,不想為經濟不景氣的延安再添任何一絲的負擔。總理臨別的最后夜晚,昏暗的燈光、角落的皮沙發、坐在沙發上因為忙碌了一天而疲憊不堪的總理,他的形象再也不如白天那般高大,而只像是一個遲暮的老人,快要被身邊的一切事物壓垮。即使是這樣,當沙發上的總理醒來第一時間還是想再看看延安,再環顧一下自己放心不下的地方。清晨的離別,收拾行囊,總理破舊的皮箱、用舊的手表、簡單的行李,影片再一次抓住一切可以用特寫表達的主觀情感,又讓周總理平添了幾分百姓的印記。
光是有所作為還不足以讓影片的感染力發揮到極致,整部影片最感人的地方莫過于百姓對總理的情感反饋,這也是一部影片中最難表達和最重要的情感升華。影片中無論是總理身邊的工作人員還是成百上千的延安民眾,都是發自內心的感恩與愛戴。從下飛機時的熱烈歡迎到總理離開延安時的不舍之情,都是百姓發自內心的表達,讓全劇的情感升華到了最高點。
劇中通過總理身邊的人來表達對總理的敬愛之心。第一個是總理的秘書,他是陪伴總理處理大小事務,了解總理日常生活的第一人,在秘書眼里總理早已經置生死于不顧,為了國家大大小小的工作批閱,把身體的健康拋諸腦后。秘書的緊張不只是出于工作的關心,更是對總理整個人格的肯定。作為總理身邊的人,他是真的心疼總理,不時提醒總理關注好自己的身體,但是到頭來秘書對于總理的選擇只能接受。哪怕是熱了許多次的玉米粥,他再急但是他幫不了總理。在延安時候總理為了振奮地方干部士氣飲酒,他也只能默默地站在窗外觀望,心急卻做不了任何事。秘書越是無奈,觀眾越是揪心,因為我們透過銀幕洞穿一切故事背后的真相,我們替總理捏了一把汗,卻也深深明白這其中的無奈。
劇中另一處的表達就是百姓的情感反饋,導演用人民自己的表現去打動銀幕前的百姓,我們不是接受信息的看客,更是故事本身的主體。因為周總理一直以來的愛民形象和腳踏實地為百姓服務的事跡,讓他到延安的第一天就有成百上千的百姓從陜北各地聚集延安來探望總理,雖然機會渺茫,但他們也想感謝總理。劇情發展中百姓自發從四面八方涌來為總理抬起陷入泥潭的車,總理也感動得熱淚盈眶。這是感情的互動,百姓感受到總理的憂國憂民,總理為自己能得到百姓的愛戴和理解動容。影片結尾,總理的好伙計老郝也把這種愛戴之情推到了高峰,一小包小米通過畫外音的介紹讓觀眾明了這是老郝一家子的命,不到萬不得已,誰都不許動,即使在這樣的背景下,老郝還是咬牙想要把家里僅存的命根子獻給他敬愛的總理。知青也用實際行動回饋總理,他們用打通好的水渠向總理示意延安未來的建設之路,延安的干部們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臨別時刻向總理做最后的承諾。總理身旁人物的反饋才是對影片中家國情懷最大的肯定,這種情懷和精神由總理帶頭,但是卻影響到了百姓,共同努力創造出延安建設的新篇章。
觀完這部影片,深深地被總理的無私大愛所震撼,導演劉勁用豐富的影像手法塑造了周總理嚴于律己、心懷國家人民、不忘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形象,同時也充分展示了一份擁有民族凝聚力的家國情懷。周總理簡單的只想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內做更多的事情,這樣的無私大愛,是那個時代的巨人,也是我們這個時代通過影像傳播想要表達的精神訴求,這樣有血有肉、更加真實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拉開了主旋律電影創作的又一道靚麗風景線,為影像多元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敘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