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凱風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最先開始媒介暴力的調查研究,美國傳播學家喬治·格伯納開始調查動蕩不安的美國社會現實性暴力行為,并指出媒介內容中的暴力畫面、情節與現實的暴力行為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性。這一調查的相關理論在后來學界與業界在針對媒介內容生產和傳播的規范與控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影片分級制度,根據影片內暴力、色情等內容的尺度與比重劃分為不同的等級,通過電視中設置芯片或者調整節目播出時間的方式避免兒童或青少年對媒介暴力的過早接觸。
目前學界與業界對媒介暴力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基本上都具有一些共性:以電影、電視、書籍、電子游戲、互聯網等媒介為工具或載體,在內容或行為表現上傳遞的暴力,這種暴力可以分為隱性暴力和顯性暴力。動畫中的暴力屬于隱性暴力,是一種經過合理化、美化之后的暴力內容呈現,以懲治為正義的目的論邏輯包裝堂而皇之地進入兒童的世界。因為電影、電視劇等低信息接受和解讀限制的媒介內容出現,如尼爾·波茲曼所說般童年消逝了,兒童能直接接觸媒介的信息內容,但是兒童因為認知能力、價值觀念尚未健全,又缺乏一定的知識積累和理性思考能力,難以避免媒介暴力的負面影響,使得兒童在認知和行為上帶有暴力色彩。我國的防范重點一直聚焦于淫穢和色情,忽視了暴力的負面影響,對于這一類暴力的關注和研究還是近幾年開始的。本文將圍繞媒介暴力問題,分析以《熊出沒·原始時代》為代表的中國兒童向動畫中媒介暴力的主要表征。
動畫作品從屬于大眾文化,是具有藝術價值與文化功能的一種文化形式,其商品屬性帶來的盈利目的性,使動漫作品在“娛樂至死”預警的催化下,功利主義特征越發明顯。具體到我國的動畫事業,即從極具意境與韻味的審美藝術作品演化成為大眾文化娛樂的商品,動畫的藝術性質成為資本追逐的浮影,收視率與賣座開始成為動畫制作的第一導向。基于此,動畫拋棄本土動畫原有的審美價值與內涵表達,來仿效成功市場化的外國動畫媚俗的情節設計與刺激的視覺呈現,這種行為背后,潛藏著大量虛擬暴力真實呈現的巨大危機。
美國著名系列動畫片《貓和老鼠》中所有故事都圍繞貓咪湯姆與老鼠杰瑞展開,或追逐嬉戲、或攜手合作、或爭奪個你死我活,這種簡單的對立劇情邏輯與含有暴力的情節設置讓歷經80年湯姆與杰瑞這兩個角色形象深入人心。對此,進入新世紀開始意識到動畫產業商業化運作帶來巨大利潤空間的動畫從業者們,開始就成熟的動畫形式進行初級模仿,比如《喜羊羊與灰太狼》《豬豬俠》《賽爾號》等國產動畫便是先將國外動畫的敘事情節簡化為淺顯的“二元對立”模式,在此基礎上進行細節的變動以偽飾暴力呈現的豐富性。
《熊出沒》系列動畫也是建構在這個簡化后的“二元對立”的基礎模式之上,奸詐狡猾的光頭強整天扛著斧頭或獵槍在原始森林中砍伐樹木、欺負小動物,善良的熊大熊二為了保護森林中的樹木與小動物和光頭強開展了一場場斗智斗勇的拉鋸戰,邪惡與正義的故事角色設置帶來了敘事層面的單調性,因而制作方利用媒介暴力來修飾、強化光頭強與熊大熊二的二元對立關系。光頭強拿電鋸對準或者機關槍攻擊熊大熊二的場景不計其數,熊大熊二也多次埋伏偷襲、電擊、偷竊、下藥以阻止和懲治光頭強,除暴力行為外,語言暴力也屢見不鮮,“笨蛋”“臭狗熊,受死吧”“滾開”“砍死你”……媒介暴力赤裸裸地呈現在兒童視野中,并被不加節制地娛樂化、景觀化,甚至成為《熊出沒》系列動畫片的一大賣點。
電影《熊出沒·原始時代》在光頭強與熊大熊二對立關系上的表現因為劇情設置的原因進行了一定的轉變,媒介暴力行為也不再局限于光頭強與熊大熊二之間,而是轉向了以獨眼為代表的狼群與人族、飛飛、光頭強、熊大熊二一行人之間的對立關系的表現。桀驁的小狼們語言侮辱并試圖圍毆善良的飛飛,群狼撲食年幼的小孩并導致小孩墜入懸崖,頭狼獨眼多次撕咬踢踹幼狼飛飛,在火山爆發之際群狼展開對人族、飛飛、光頭強、熊大熊二一行人的圍剿攻擊,尖牙利爪無所不用其極,人族也用長矛棍棒等工具展開反攻……打斗場面無不驚險震撼,這種暴力情節無疑增加了電影的趣味性,也豐富并突出了角色的對立關系,兒童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于是我們看到模式化、淺層化地借鑒成熟的動畫劇情模式使得媒介暴力裝飾似乎成為一種必然,“仿+簡化”的創作模式成了媒介呈現對立關系卻向現實生活和兒童的行為進行暴力轉化的生產模式。
從人性層面來看,暴力色情等極具刺激性的內容最容易吸引人的感官關注,從影視作品來看,適度合理的暴力色情內容也在突出矛盾、強化關系與角色設定、提升影片現實性意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成人向影視作品的制作中,媒介暴力成為一種吸引觀眾眼球的重要符號元素,也常常作為一種渲染、點綴、隱喻的表現手法。對于兒童而言,因為身心尚未發育完全,在識別和批判能力上有所欠缺,所以在兒童向動畫作品的制作之際,要慎之又慎地處理含有媒介暴力元素的情節和畫面,甚至是直接杜絕。
但是近年來出于營利性考量或者由于編導人員認知缺陷的原因,我國兒童向動畫作品中媒介暴力的元素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社會現實,甚至有愈發嚴重的趨勢。并且這種媒介暴力行為的呈現出現了一種“合理化”的趨勢,即不是直接性的暴力而具有隱性特征,是一種經過合理化、美化之后的暴力內容呈現,以懲治為正義的目的論邏輯包裝堂而皇之地進入兒童的世界,這也是其常常被成人世界所忽視的主要原因。動畫作品《喜羊羊與灰太狼》在這方面表現得極為典型,寓教于樂的“合法”外衣包裹了諸多語言暴力和身體暴力,以正義為由的喜羊羊們對灰太狼多次實施毆打、槍擊、點擊、火燒、重物襲擊、推下懸崖等暴力行為,因為恨鐵不成鋼,紅太狼習慣性地用平底鍋擊打灰太狼頭部實施家庭暴力。
《熊出沒》系列動畫作品也是如此,熊大熊二出于正義多次毆打、戲弄、侮辱光頭強,甚至撕毀光頭強好不容易搶到的回家的火車票、砸爛光頭強的電視、燒毀光頭強的房子……《熊出沒·原始時代》中,用多種媒介暴力的行為來突出和營造阿蘭的勇敢睿智與強壯的正面形象:阿蘭單手將光頭強多次毆打在地并扔到天上、男性原始人用木棒互相毆打、阿蘭赤手空拳將發瘋的野牛群全部擊打在地,甚至還有要將光頭強和熊二烤來食用的情節。其中,熊大用木棒狠狠地擊打狼的頭部、原始人們用長矛石頭等武器毆打狼群、飛飛偷襲獨眼將其撞下懸崖等帶有正義性的暴力行為也是屢見不鮮。
這種加以美化、合理化的媒介暴力內容帶有極強的目的論傾向,意味著媒介暴力內容可以用結果的正當性來進行合理化,即只要處于正義的目的和達到正義的結果,行為正當與否、善惡優劣評價都可以忽略不計,都是合理的。但這種“合理化”與兒童認知存在一定的矛盾,根據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來看,七歲以前出于認知發育階段的兒童只能借助于表象進行思維,還無法進行真正符合邏輯的推理。他們從影視作品中看到或聽到的暴力行為或暴力語言,就是暴力事件本身,而無所謂是否合理,由此,媒介暴力“合理化”失敗。
動畫中大量媒介暴力符號充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媒介暴力后果的淡化,動畫出于劇情需要和吸睛的目的濃墨重彩地描繪和呈現了多樣化的媒介暴力,但是對于媒介暴力的后果只是輕描淡寫的幾個畫面帶過,動畫片中主人公“永遠不死”的特性與現實生活中人的特質特征相去甚遠,缺乏現實生活中的生命體遭受暴力之后的正確呈現,缺乏暴力模仿的抑制效果,這讓認知發育不健全的兒童難以抵抗。這種淡化帶來一種極為嚴重的后果,在媒介暴力的媒介符號包圍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會難以避免地模仿媒介暴力行為,在進行社會化生活、工作、學習之際會潛移默化啟動暴力行為邏輯。
《熊出沒》系列中,光頭強即便是遭受電擊、從懸崖墜落、被炸彈炸飛、被槍擊、被火烤等暴力行為,鏡頭一轉又毫發無傷繼續參與到砍樹中去。《熊出沒·原始時代》中被阿蘭拋到天上再掉在地上都毫發無傷,面對發狂的野牛攻擊,光頭強竟只是有驚無險,更別提被惡狼撕咬、被長矛攻擊、被隕石擊中……這種區別于現實暴力的幻想暴力,通過逼真、豐富的多媒體展現,精彩的打斗場面炫酷奪目,酣暢淋漓的故事氛圍對兒童有著很強的吸引力,但是也容易混淆低齡兒童對現實環境與虛擬環境的辨別。這種不真實的描寫對于低齡兒童來說會帶來極為強烈的認知誤導,在預估實際暴力行為后果時出現偏差,他們會默認這種媒介暴力行為對應的結果是安全的,從而加以大膽模仿。
并且動畫中的媒介暴力行為還有一個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顯著特征,即暴力行為的性質上除了基本的善惡之分外,還有善惡中間的灰色暴力性質,也有學者稱之為“詼諧暴力”性質。這種“詼諧暴力”一般都是以搞笑、諷刺、渲染為目的進行的,比如《熊出沒·原始時代》中光頭強被阿蘭毆打、光頭強與熊二被火烤、熊大被鱷魚追……這種“詼諧暴力”最大化地凸顯動畫作品的娛樂性與趣味性,但是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兒童來說是一個很難理解的行為,只記得暴力行為帶來的幽默,從而產生可以模仿的暴力行為誤讀。
除了這種現實行為的影響外,還有對兒童價值邏輯、行為方式的深度滲透,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喬治·格伯納就提出了涵化理論:當暴力行為成為動畫中的常見元素甚至是主導性因素,電視推動兒童將暴力合理這個錯誤的觀念當成是主流文化形態,并在這種營造的暴力氛圍中強化對暴力的認同,以此作為自己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為維系自身與主流觀念的統一的必需品,這么一來暴力行為邏輯便完成了對兒童的深度滲透。更可怕的是這種錯誤的行為邏輯成為兒童相互交往的行為規范,《熊出沒·原始時代》中熊大對熊二的惡作劇、獨眼欺負毆打其他狼群成員等媒介暴力相處邏輯的現實化。以及以正義之名對狼群實施的各種身體攻擊、心理羞辱等暴力行為背后所隱含的錯誤價值邏輯:只要是為了伸張正義,任何手段都是被允許的。
雖然《熊出沒》系列動畫作品已經針對2013年央視動畫責任有限公司等十家動畫制作機構和央視少兒頻道等十大動畫播出機構聯合發出的譴責與倡議進行了整改,但是正如本文所述,動畫電影《熊出沒·原始時代》中仍舊存在諸多媒介暴力元素。在動畫作品中過度的媒介暴力呈現可能造成了兒童嗜暴情緒的高漲,浸淫在暴力刺激下的兒童出現了“暴力脫敏”現象,導致對暴力行為以及暴力邏輯產生依賴性,并且直接導致行為和觀念發生變化。規制這種媒介暴力現象,不僅需要從制度層面規制、技術方面進行把控、家長的嚴格把關、提高兒童的媒介素養、加強媒介教育工作,還需要從事動畫事業的相關從業人員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