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洋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電影《德魯大叔》主要講述了“失敗者”達克斯遭遇了悉心訓練的球員被死對頭挖走以及被女朋友拋棄趕出家門的雙重打擊后,遇見了隱居鬧市的高手德魯大叔。兩人各懷目的地踏上了尋找德魯大叔以前的老隊友們重新出山征戰洛克公園街球聯賽之路。在司空見慣的故事情節中加入了一些小波瀾的劇情轉折,簡單明了的故事線中豐富地融入了友情、愛情、親情、夢想與信念等飽滿的情感色彩。雖然明星球員們的演技稍顯浮夸,但仍是瑕不掩瑜,整部電影為粉絲群體們搭建了一個想象延伸和狂歡的自由空間,也為亞文化群體成員們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活動空間以及移情的心理投射對象,是將粉絲元素與亞文化元素進行有效整合與呈現的優秀示范。
粉絲這一群體隨著媒介更新換代、人們的消費需求的升級更迭呈現出壯大和泛化的趨勢,粉絲群體不再是少數人,某一項運動、某一名藝人,其粉絲數目可以高達千萬甚至是以億計;粉絲所關注的內容也不僅限于部分領域,而是逐漸滲透到了科技、體育等多個領域。商家們嗅到了其中的商機,也開始著手于外部推進粉絲群體的擴大和泛化,并且加之消費主義邏輯的影響,放大粉絲文化中所具有的經濟特征。粉絲從內容關注、符號關注逐漸延伸到了在經濟層面上的關注,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粉絲經濟,開始在消費市場嶄露頭角,這股力量成為電影行業內不可忽視的消費群體。
我國的《孤島驚魂》可以說是粉絲經濟在電影領域中應用的經典之作,通過主演楊冪個人的粉絲調動能力,挽救了這部并不被看好的小成本電影,將其一舉推舉成為2011年度暑期檔最受關注的票房黑馬。這之后粉絲電影在我國開始迅速發展,并且均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比如由楊冪、陳學冬等具有強大粉絲群體明星出演的《小時代》系列電影的總票房超過十億,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系列電影中的最高票房。電影《德魯大叔》深諳粉絲經濟之道,電影的核心主題——籃球,粉絲數量居于世界上所有運動項目粉絲數量的排名前列,并且有超高人氣的歐文、奧尼爾、韋伯等眾多體育籃球明星的強勢加入,更是吸引了更多個人粉絲的關注,其中不乏具有高度穩定性和忠誠度的粉絲。
粉絲群體內部在日常的溝通和交流之中,與偶像相關的內容是重要的交流重點。就像作為歐文的粉絲,知道他是作為力壓庫里、杜蘭特等強將的優秀籃球選手之外,了解在影視領域內的表現和成就也是粉絲的必修課,并且這些認知也將會作為鑒定歐文粉絲忠誠度的重要內容。在這種粉絲身份的驅使之下,《德魯大叔》自然而然地獲得到了超高的關注度和評價,電影投資商將關注進行巧妙轉化,實現了粉絲文化向粉絲經濟的對接。
縱觀近幾年的電影市場,IP電影這股強勁的力量異軍突起,歐美市場的漫威系列電影賺足了票房和口碑,我國的《失戀33天》《小時代》《七月與安生》等由漫畫、小說等IP作品改編的IP電影也是貢獻了以億計的票房。這種IP作品的電影改編不僅滿足了大把粉絲對IP作品的影視化呈現期待,也為電影創作和商業變現帶來了一條新思路。
一般來說,電影化的IP作品都具有較高的人氣和比較穩定的粉絲群體,這種作品對于電影人來說具有不可抵擋的兩大魅力,其一,高熱度IP作品其內容本身的相關元素、情節、話語敘事等作品因素一般是具有一定的市場認可度和接受度才能夠在作品圈激烈的角逐中脫穎而出。這種經過作品市場考驗之后的IP作品進行電影化之后的票房市場是具有極高的盈利現實性的。其二,IP作品自身已經積聚了一定的粉絲群體,粉絲群體的“圈地自萌”基于想象需求自發創造的如同人漫畫、同人歌曲、同人段子等相關同人作品、周邊作品等,具有很高的粉絲消費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同樣適用于電影化之后的情況。在專業化的框架之下打造的電影產品無論是在情節打磨、畫面呈現、后期制作等各方面會遠高于粉絲群體內部自發生產的內容,這種優質內容自然很容易實現電影作品在粉絲群體中賣座。
電影《德魯大叔》源于2012年歐文為百事可樂拍攝的《德魯大叔》系列廣告作品,此系列廣告一經上映便引起了極大反響,歐文扮演的老大爺形象深入人心,也由此獲得“Uncle-drew”的新稱號。經過此番市場的檢驗和沉淀,電影投資商敏銳地捕捉到了市場對于“體育明星”“逆襲反轉”“老年人與年輕人的沖突”等元素具有可觀的接受度,通過電影翻拍從實現粉絲的想象空間處盈利。
以電影化的形式,將短短十幾分鐘的廣告內容豐富為近兩個小時的完整故事構建,充分延伸想象空間,并且融入了諸多其他的元素,比如友情、愛情、親情、夢想、信念和未來等,將粉絲們的想象空間不斷豐富、延伸為一個更加立體豐富的完整故事,或者也可以說是一個世界體系,從而實現了粉絲想象空間的高品質滿足和電影投資方通過想象空間盈利的雙贏局面。
在粉絲圈內部,會經常性出現狂歡盛景,就像巴赫金所描述的那樣,在狂歡之中,所有僭越性的欲望都可以得到暫時性的表達和發泄,已確立的等級被片刻顛倒了,而被禁止的快樂被暫時地放縱。現實的條條框框,倫理道德標準等都被拋之腦后,現實意義被暫時性地遺忘,粉絲們沉浸在通過對偶像的調侃和自我嘲諷中獲得的現實解脫快感之中,就像是身處一個自由而平等的幻想烏托邦之中自我精神的釋放。
在電影《德魯大叔》中也是如此,這部電影的情節設定受到最大的非議就是來自一群六七十歲高齡的老人們,可以輕易跨越身體條件的束縛,輕易打敗訓練有素的年輕人,這種超現實邏輯的情節設置很難為粉絲群體外的其他觀眾所接受。但是粉絲群體卻十分中意于建立在籃球文化基礎之上的邏輯,沒有現實的無力或者生理邏輯的束縛,年紀也不能作為限制強者對于其他人的碾壓。如臺詞“籃球就像呼吸,一旦學成便不會再忘記”所說,粉絲文化的精神內核可以凌駕于具體的現實邏輯,是具有阿佛洛狄忒輪廓的精神圖騰。粉絲在這個邏輯基礎上完成粉絲文化的交流和探討,也只有在這種理想化和虛擬的邏輯之下,才能通過粉絲文化中汲取幫助粉絲擺脫現實束縛的力量。
并且這種具有儀式性的狂歡行為,在自由開放的后現代主義為主的新媒體環境中,借助新媒介技術簡單快速并且大范圍地傳播狂歡的氛圍擴散出去。粉絲群體的各種元素也逐漸為其他群體所接受和應用,比如為偶像制作調侃表情包、自我調侃偶像黑料等行為也開始不僅限于粉絲圈內部,超越現實框架邏輯思維的狂歡形式,《德魯大叔》中滿足粉絲對于籃球的魔幻主義和完美主義期待的狂歡來自狂歡場,狂歡場也在影響著這一狂歡的特征和表現。
在亞文化中,身份認同是作為區別于其他文化的本質性特征,是亞文化群體成員的自我表達與意識存在的認知基礎。正如斯圖亞特·霍爾所說:“認同從根本上說是一個主體問題,是主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關系中的一種關系定義和自我確認,一種有關自我主體性的建構與追問。”在這基礎之上,亞文化群體成員開始探討亞文化的文化活動空間的范圍與活動尺度,尋找身份構建的必需元素和建構路徑。籃球文化作為亞文化的一種,同樣具備區別于大眾文化的精神內核和群體符號,“籃球”“AJ”“NBA”“全明星賽”等作為籃球文化的重要符號內容,團結、配合、堅持、活力等精神內核也是區別于其他文化團體打造身份認同的重要內容。
電影《德魯大叔》中全程貫穿并且展示了籃球文化這一重要的身份認同內容,打造了一個屬于籃球粉絲的文化空間。如果你不是一個籃球迷的話,那么你很難理解“洛克公園”的意義、一個隊員對于整個隊伍的重要性、籃球與青少年時代交織的情誼等,這都是籃球亞文化內容中重要的符號和精神內核,這區別于其他的文化群體,建筑了一套屬于籃球文化所特有的身份認同體系。
不同群體的差異能夠帶給群體成員自尊,這種自尊的維持主要來自積極獲得社會對于該文化群體的認同。群體的身份認同實踐不僅體現在建構自我身份和性別氣質方面,還體現在社群成員通過文化資本生產在社會結構中建立的群體身份認同之上。在電影中各種特有的籃球亞文化元素,讓籃球迷們感受到來自文化差異上的身份認同、社會文化結構中的身份定位。與此同時,將帶有籃球亞文化群體身份認同內容的大眾化傳遞,獲取社會的支持和認同,維護亞文化群體成員自尊,并且新的亞文化群體成員也被準許進入,擴大亞文化群體規模和影響力。
粉絲群體在關注和不斷靠近粉絲文化的過程中,會伴隨著糾纏復雜的感情,這其中就包括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帶有逃避和期待意味的心理投射。以電影為例,雖然電影中生活場景的描述和故事情節的設置和現實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別,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上的表現,在觀看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將自己帶入角色當中去,通過感受角色的電影人生來暫時擺脫現實生活,滿足精神轉移需求。尤其是當電影中所描述的內容和現實生活中個人的人生軌跡類似或者接近之際,這種代入感和投射意愿會愈發強烈,會迅速被喚起共鳴情緒和生活境遇的想象認同,把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投入到電影作品的主人公中去,希望在電影中能夠實現自己對于殘酷現實扭轉的期待,實現逆襲。
《德魯大叔》作為一部粉絲電影,在粉絲文化的表達上可以說是表現優異,在此基礎之上與粉絲進行心理溝通的情感展現上也是可圈可點。主人公達克斯是一個愛情事業都遭受到了重創的失敗者,在陪同德魯大叔尋找昔日隊友并答應比賽的過程中,突破童年陰影并走向成功,這么一個簡單的故事設定,能夠喚起觀眾對不公、對失去信念、對殘酷命運充滿憤怒和不滿的共鳴情緒,將個人帶入電影人設之中,在情節帶動和情感驅動之下,深度吸引粉絲參與到故事的發展當中去。由德魯大叔這一英雄帶領走出迷霧的情節設定,填補現實生活在困境中渴求蛻變的缺口,滿足被拯救的英雄主義期待,充分調動粉絲的想象認同,粉絲認可并堅信自己的人生也會朝著這條“逆襲”路發展。在主人公逆襲的這段過程之中將個人的不安與意難平情緒轉化為自己人生逆襲的期待,從而完整地實現人生路徑的想象認同與人生期待移情。
除了《德魯大叔》之外,NBA球員跨界拍攝與籃球亞文化相關的電影還有很多,比如《極致喬丹》《籃球小皇帝》《單挑》《審判艾弗森》……多元的文化通過這種影視化呈現的方式打通了一條進入觀眾溝通粉絲群體的道路,這為粉絲群體的狂歡提供了一個場所,獲得了來自這一亞文化群體成員內部的認同,讓電影投資商們賺足了口碑和票房。但是過度透支粉絲群體和亞文化群體的營銷可能獲得短期的票房暴漲,缺乏深度和思想提煉的有“溫度”電影最終還是無法逃脫模式失靈的困境。多元的電影市場需要具有多元文化元素的電影,但是僅僅是文化多元并不能回應市場的所有要求,面對越發理性和健康化發展的電影市場,電影不僅要發現走向觀眾的道路,還要發掘真正走向觀眾心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