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人及
系列電視劇《大秦帝國》開播于2009年,迄今為止總共有三部。從2009年的《大秦帝國之裂變》作為系列的首部劇集,到后來的2013年《大秦帝國之縱橫》、2017年《大秦帝國之崛起》,總計已有134集之多。從觀眾評分上來看,《大秦帝國之崛起》的評分排名居于最高,達到了同年連續劇評分第二的位置(豆瓣評分《大秦帝國之縱橫》(2013):9.0;《大秦帝國之縱橫》(2013):9.0;《大秦帝國之崛起》(2017):8.7,同期排名top2,可以說在中國市場乃至海外市場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分析與評價《大秦帝國》系列所獲得的成就時,往往聚焦于精良的服飾、道具設計,精湛的表演,宏大的史詩感和機巧緊湊的劇情安排。雖然在這一期間主創團隊發生變換,導演從第一部的黃健中與延藝變成了后兩部的丁黑,但是其質量保持著一貫的高度,故事連貫性與內在邏輯在系列的三部劇集中也同樣保持著相當的一致性。與一般的長篇小說改編為電視劇有所不同的是,《大秦帝國》這部小說本身即是以歷史事件作為原型而創作的,故事從秦國與魏國于公元前362年的少梁之戰、商鞅變法開始,寫到公元前207年項羽攻入關中火燒咸陽宮結束。在這一基礎之上,其電視劇的改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因此,這三部電視劇的改編來源,也就是孫皓暉所著的同名歷史長篇小說《大秦帝國》,從某些意義上來說,得到了完整的影視化展現。
從類型上來看,《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繼承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及二十一世紀早期的歷史劇的思路,在敘事類型與風格上可以從《康熙王朝》《乾隆王朝》這“盛世歷史”類作品中找到類似之處。這一歌頌大國盛世,美化帝王的敘事方式,可以說是中國大陸電視劇一個較為特有的模式所在。但與此同時,對于《大秦帝國》系列作品的外界評價存在著諸多分歧。總的來看,一些研究者聚焦于《大秦帝國》對“歷史真實”表述失當的問題上,提出了諸如“歷史人物時代的錯位”、“為秦國在歷史上的暴政翻案”等觀點。然而我們應當看到,這一類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本身就是一種對歷史的“再書寫”,而非一種“文獻化”的表述,按照“歷史文獻的真實”去還原制作歷史劇的影像作品并不是其目的所在。正如??滤裕骸爸匾氖侵v述神話的年代,而不是神話所講述的年代”,這句話在分析這類歷史劇當中是非常恰當的。在歷史發生的過去,主流思潮尊崇皇權至上與大國威嚴是一個最普遍的現象,但是歷史劇所誕生的年代是當下,也就是說,一部歷史劇的表達,其本身就是對“當下現實的復歸”?!洞笄氐蹏废盗须娨晞?,從整體內涵上來說,其表現出的頌揚征伐與帝王權術的一面,雖然與現代獨立理性精神的價值取向是相悖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其與當下現實存在脫節。正相反,《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也從一種“民族主義”的價值取向上回應了當下現實。
要理解這一回應,就必須從《大秦帝國》系列歷史劇的誕生與取得成功的內在的原因談起?!洞笄氐蹏废盗袣v史劇的誕生與走紅是伴隨著所謂“大國崛起”的歷程的。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開始,普世性質的全球化幻夢已經出現了衰敗的景象,所謂“新自由主義”的世界格局開始瓦解,世界地區沖突加劇,全球性的民族對抗初見端倪??梢哉f,世界的局面呈現出一種戰國時代“禮崩樂壞”的面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特有的利益沖突,惡性競爭,欺凌、被欺凌以及轉嫁欺凌交替發生。這不僅體現在軍事、政治、經濟等領域,也表現在文化藝術領域。中國自21世紀以來,在處于世界差異化模式中的國家地位回升的同時,也受到西方世界的多方面壓力,甚至還有著威脅與敵意的存在。一些稱之為“民族主義”的反西方情緒流行,不僅喚起了中國人民對近代中國的創傷記憶,而且也因為其潛在的利益問題,從而激發了某個民族社群的命運感。劇中,這樣一種“民族主義”內核的號召,濃縮為幾乎是貫穿全劇的一句口號“糾糾老秦,共赴國難”??偟膩砜?,《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通過對儒家與法家的潛在對比,來論證一種“外向型”的“民族主義”的合理性,把偏重啟發哲學、文教價值和文化秩序的中國文化傳統的敘述,轉向一種更具有現實性質的論述,關注的重心放在重視民族生存的空間和利益的世界延展,從而對當前中國的政治道路和建設成就作出現實的論證和歷史的捍衛,對中國的法治建設有著一定程度的啟發。“大秦帝國”代表了中國文明中法家學派的理論體系,它彌補了“文明”中各種“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的簡略與缺失,注重經典資源和歷史領域的象征,以一種曲折的方式進行擴展。
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就能清晰的發現,《大秦帝國》系列的誕生與走紅并不是一個孤立的例子。在大眾文化領域特別是電影電視劇領域的藝術創作中,這很大程度上呼應著社會的集體無意識與民眾的心理恐懼,承載了他們的隱秘的夢想與訴求,呼應了社會的某些政治潛意識和現實關切,這種現象就是“Civilization Theory”①在影視藝術領域的表現。在“Civilization Theory”興起的話語體系中,文化現象和理論話語相互交錯,在互相應和的同時又在某些層面上相互對抗,構成了一幅斑駁的思想圖景。檢視一番近從九十年代末期以來的影視劇,不難發現其中的這一系列作品構成了一條清晰的脈絡。這批作品大抵包括有《漢武大帝》《康熙王朝》《貞觀長歌》,甚至于《亮劍》《戰狼》《紅海行動》這樣的近代或現代題材的影視作品,也都或明或暗地帶有“Civilization Theory”的色彩。“Civilization Theory”從現實意義上看代表了一種“后冷戰”時代的全球意識形態的轉變。很明顯,兩個陣營不再對抗,大多數前社會主義國家改變了方向。世界似乎進入了普遍同質化的時代,意識形態辯論似乎已經結束,世界政治似乎是進入了弗朗西斯·福山所謂的“歷史終結”②的狀態當中。去政治化的“Civilization Theory”模式已成為分析社會歷史的一種思維方式,并逐步演變為一種主導性的觀念,甚至轉進為一種“ideology”③,并最終轉變為塑造寰球政治體關系的實質性力量。至于構成所謂的“文明問題”的全球資本主義制度下所固有的經濟政治的和文化的不平等的問題,則被悄然掩蓋了。在這種背景下,全球政治的保守主義,在西方的反饋尤為明顯。如早期的喬治·沃克·布什執政開始,美國政府在外交關系上表現出的強烈的宗教保守主義,及至今日的唐納德·特朗普和鮑里斯·約翰遜在美國與英國的雙雙當選,更加鮮明地反映了西方社會內部的矛盾激化與保守主義的極端右翼化傾向。
總的來說,以《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為代表的中國歷史劇,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是以上所述的這種保守主義傾向的“Civilization Theory”模式,回應了當下的社會關于國際關系以及歷史的創傷性記憶,在現實層面復歸了當下群眾的精神希冀與政治訴求。但是這樣的一種“回應”或者“復歸”,其是否與當下以及未來之時代精神相契合,是否在書寫一種面向世界與未來的價值觀念,這就有待更深刻的研究了。
注釋:
①Civilization Theory:指在21 世紀以來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一種以“文明類型”來解釋社會歷史的理論。表現在國內外理論界使用更加意涵深刻的“Civilization”(文明)來代替簡易的“Nation ”(民族)的論述中。關于“文明中國”的論述,代表性成果有:Martin Jacques《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2009年)、甘陽《通三統》(2007年)、James C.Hsiung《大國復興》(2016年)等等。
②“歷史終結”:理論出自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Francis Fukuyama《歷史之終結和最后的人》(1992)一書。指一種去政治化和消解意識形態對立,人類走向共同的社會形態的歷史時代。
③Ideology:偏指馬克思主義學者齊澤克論述中的“意識形態理論”,有別于葛蘭西所論述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主要指一種“被構建的體系”,具體理論來源于《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