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彥伶
攝影起源于19 世紀的歐洲,由于攝影的的本質與復制有必不可少的關系,所以在最初的歐洲繪畫藝術大師的心里,攝影一直是被看作輔助藝術創作的一個工具,并沒有真正以看待藝術品的眼光去欣賞。在早期的藝術市場里其實沒有攝影這個門類,也因此在這時期的藝術教育中攝影相較于傳統繪畫、雕塑等課程來說,發展的相對緩慢且勉強被歐美的學會、學校和大學所接納[1]。
英國便是世界上最早在大學中開設的攝影課程的國家之一, 早在19 世紀50 年代倫敦大學、皇家理工學院(現威斯敏斯特大學)的教學檔案中就有對攝影課程的記錄[2]。然而中國在攝影教育中的起步算是更晚一步,直到20 世紀80 年代才真正形成專業的學科體系[3]。這時期攝影史又一次發生了巨大的轉折,當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全球化信息時代,伴隨著這場革命除了科技還有藝術的變革,數字化的藝術形式也悄然進入了人們的生活。攝影也從的膠片時代邁入了數碼時代,至此以后,它就成為了一種最不被人看好也最被人看好的藝術媒介。
在中國直至今日,攝影教育更多的還是被當成一門技術課程在傳播,大量的職業技能學校、商業攝影工作室都有設立中期或短期的攝影技術培訓課程。寥寥無幾的藝術攝影課程只有在高校才有開設,且大多數高校的攝影專業設置并沒有具體的劃分。在西方國家攝影專業會整體細分到,新聞紀實,時尚攝影,純藝術攝影等。學習的內容也清晰可鑒,畢業以后的工作方向自然也與自身專業粘合度較高。
我本人的攝影學習同時受到了國內一流美術學院以及英國頂尖藝術大學的影響。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攝影學習對我個人成長都有莫大的幫助。只是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想法以及對課程不同的理解。在國內本科的學習時,專業課程是一個月一門課,并由一位老師在課堂上授予我們專業的攝影知識,理論課多于實踐類課程。當然還有公共必修課,一般都是美術史、英文、政治、體育之類的。不定期會舉辦一些大大小小的講座,大三大四的時候會請到一些國內外的藝術攝影家過來給同學們開展工作坊,帶著大家一起做小項目和展覽。然而每當參與有留洋背景的老師課堂時,大部分內容我都聽不太懂。他們之于攝影都有著另外一種理解,不在我傳統的思維里。當時之所以會選擇攝影專業也是想著可以習得一門技能,畢業以后會好找工作些。但是那個時候,老師時常會強調到攝影技術不是最重要的,思想及審美上的東西相對更為關鍵,說實話當時并不太能理解其中的深意。自然后來在美院的攝影學習也就越來越偏離了原本計劃的軌道,它變得更加的復雜化。而我時常會覺得自己知識淺薄,粗陋無比,感覺能真正在掌握攝影之人必是博古通今,見多識廣。慢慢的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領悟,但在畫面的呈現上我卻一直覺得,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直到后來,才發現這是因為我對基礎知識以及軟件的學習、認識上存在著很大的不足。然而由于自主學的能力沒有很強并且耗費過多了的時間與精力,最終也還是沒能實現自己對畫面的追求,所以只能選擇在課后去尋找攝影專業技能的培訓。在大三的一個寒假,我了解到一位來自中央圣馬丁的攝影老師要開短期攝影班,就決定去試試。那個短暫的假期我認識了一群真正熱愛藝術攝影的朋友,學習了很多傳統的暗房攝影技術,比如藍曬,黑白暗房沖洗等等。因為是自費學習,那里的專業暗房設備都是極好的,這也讓我很有動力的去創作一些自己的小發明,同時給了我大四畢業創作很多的靈感以及技術上的支持。也是因為這樣的一次機會讓我對英國的攝影課程有了濃厚的興趣,決定畢業以后去英國攻讀攝影碩士。
我在英國讀了兩個研究生,因此也就經歷了兩次研究生的申請:一次是在國內申請的而另外一次就是在英國申請的。我畢業的時候是2014 年,對國外大學的信息知之甚少,只能通過了解排名或者一些知名校友去選擇學校。那時比較固執、一心只想要上倫敦藝術大學,其他的學校我幾乎沒有考慮過。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我去了倫敦并且參加了倫敦藝術大學的暑期短課程(summer course)。這次短期的課程里,我除了學習攝影以外,還參與了基礎的服裝、珠寶設計等課程。同時與本專業的老師有了深度的交流,回來以后就積極的開始準備作品集,在大四畢業的時候去北京參加了倫藝的面試,最后英國那邊寄來了錄取通知書。現在國內同學申請海外的學校的信息資源已經比我那時豐富多了,大部分學生已經不需要去到國外了解形勢,國內就有很多幫助藝術生申請海外大學的作品集機構,即便你不是學的藝術專業,比如金融,法律或者其他專業,他們都會盡量想辦法幫你申請到你喜歡的學校。
國外一年的時光總是太短暫,還有太多的藝術創作想去完成。本著這樣的初心,我選擇再讀一個碩士。這一次的申請就比上一次來的熟練許多,當然在國外的一年我也了解到了除了倫藝還有更多好的藝術學校,比如皇家藝術大學、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威斯敏斯特大學以及格拉斯哥藝術大學等眾多學院。這一次我把每個大學的官方網站以及想讀的專業都瀏覽了一遍,同時還把他們的課程大綱都下載看了看,最終選擇了幾個喜歡的專業申請。這次的面試我不再緊張了,不再是一個被選擇的申請者,而是向面試官了解了在這個課程中能否學到我需要的知識。當同時收到好幾封心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時,我選擇了早在五年前就向往的影像與電子藝術專業,繼續開始新一輪的研究學習。
在倫敦藝術大學傳媒學院和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的研究生學習生涯里,攝影的繼續學習使我對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這一年我們會同時學習好幾門課程,攝影電影理論、動畫實踐與理論、黑白彩色暗房、攝影棚拍以及交互設計,技術課程會有專業的助教輔導我們做項目。在授課方式上也和國內大不相同,會有課程負責人一對一輔導,小組研討會,專業課班級授課,講座以及自己報名參加的工作坊等多樣化教學模式。每個學期會有各種的項目,在開學前每個學生都會收到學校發的課程大綱,以及必讀書目。提前準備并了解這一年的學習任務,同時會很明確自己的這一年的學習目標。其實國外的這種教學模式早從一開始就和國內有所不同。國外有一個預科的概念,例如藝術類的預科,在預科期間就會學習設計,純藝術,服裝,攝影等等,在大范圍的學習和了解的途中,學生會不由自主的知道自己喜歡和適合什么樣的專業。那么再申請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就是一個雙向選擇的時期,面試的時候學生會去衡量這所學校所要學的專業內容是不是我想要學習的,老師也會去考量我們這個專業適不適合這個學生,如果老師在作品里面看到了這個學生其他的才能,他們也會給出相應的意見或者把你推薦到其他的學院。而且學校的學科專業方向會非常的具體且細節化,例如攝影,就如我上面所提到的每個學院都會有不同的專業方向以及各自擅長的項目,威斯敏斯特大學的新聞紀實攝影比較不錯,倫敦時裝學院時尚攝影,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就是電子藝術,新媒體交互藝術。其實不論是新聞紀實、時尚攝影,還是新媒體,電子藝術,國外的攝影藝術教學都是理論和實際結合比較多。在攝影創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創作想法,然后就是去實踐想法。這種學習思路很容易就鏈接上我本科在美院的學習。另外國外學校的設備都特別的好,我們會有自己的工作間,電腦,掃描儀,黑白暗房,彩色暗房等,同時還會提供攝影設備的租借,而且這都是包涵在學費里。這樣好的條件自然也會更加促使自己好好做喜歡的事情。
最后,藝術攝影不論是英國還是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得到了一定的認可與發展,攝影不僅僅只存在于技術的層面。隨著藝術的普及、大眾審美的不斷提高,藝術攝影的在藝術市場慢慢開始占有一席之地。 這一切都要歸功于藝術攝影教育的努力發展,未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攝影家們又將會在創造出一個怎樣的圖像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