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艷
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西 贛州 341000)
正如費瑟斯通所指出的,在消費主義時代,“大眾消費運動伴隨著符號生產、日常體驗和實踐活動的重新組織……遵循享樂主義、追逐眼前的快感、培養自我表現的生活方式、發展自戀和自私的人格類型,這一切都是消費文化所強調的內容”。而一系列的電影IP,也正是一種被納入市場了的,有著商品屬性的文化資源。這一點在由F.加里·格雷執導的《黑衣人:全球追緝》(2019)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在人們進入消費主義時代之前,消費的目的有著鮮明的效用原則,如人為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而消費。然而在后冷戰時期,隨著人們的物質需求普遍得到滿足,精神需求則日益提高,消費主義不斷推進,人們對商品的消費被與社會認同、身份體現乃至滿足內心愉悅等聯系了起來,消費不再只是一種經濟行為而成為文化行為。電影就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一種文化生產。它制造出大量的符號,而這些符號指向著某種夢想或意向。例如在科幻片、諜戰片中,主人公驚險刺激的成為人類救世主的經歷,就讓觀眾心生向往,如癡如醉,愿意為其消費,久而久之,這一類能夠在無形之中俘獲人心的電影就會被再制作續集,直至成為系列電影。系列電影的壽命直接由其掘金能力的高下決定。
20世紀末,《黑衣人》(1997)原本只是以一個小格局B級片,以及科幻趣味小品的面貌登上大銀幕,結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票房佳績,隨后在主創上全部沿用原班人馬,也票房火爆的《黑衣人2》(2002)和《黑衣人3》(2012)問世后,“黑衣人”就成為影史最著名的科幻IP之一,J探員、K探員等人的黑西裝、黑墨鏡和記憶消除器等,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視覺符號。盡管在三部曲完結之后,對受眾極有吸引力的導演巴里·索南菲爾德、主演威爾·史密斯等無法再被集結到第四部的創作中來,但這并不意味著“黑衣人”IP無法得到全新的發掘與包裝,再度成為能滿足受眾需求的文化消費品。于是更換了主創,以類似外傳形式出現,擔負著重啟“黑衣人宇宙”任務的《黑衣人:全球追緝》應運而生。可以說,它本身就是利益驅使下的產物,并且展現出了典型的消費主義特性。
如前所述,由索南菲爾德打造的三部曲是《黑衣人:全球追緝》誕生的基礎,它是觀眾對整個IP接受趨向性的奠基者。這也就使得《黑衣人:全球追緝》勢必要保留三部曲中的經典內容,否則無異于放棄了三部曲的品牌價值,無法引起受眾進行精神消費的興趣。
《黑衣人》誕生的靈感來源于“Men in Black”(有時寫作MIB)這一在美國流傳已久的都市傳說。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冷戰以及麥卡錫主義等造成的美國民眾對政府的普遍不信任感,導致了部分人相信存在一個充斥著身著黑色西裝特工的秘密機構,專為政府掩蓋諸如不明飛行物等事件。而到90年代,這觸發了電影人的靈感。在《黑衣人》中,地球人和外星人能夠密切溝通,約有一千五百名外星人是暫時居住在地球上的流民,他們在星際移民處的管理下生活,而黑衣人則是對其進行直接執法的,有著一套組織體系、行為準則和高科技裝備的特工。這一設定本身就擁有著較強的娛樂性。
在《黑衣人:全球追緝》中,這一設定得到了保留。實習探員M莫麗自小就曾目睹了黑衣人的執勤,在自家闖入了一個外星人后,前來處理的黑衣人們消除了莫麗父母的記憶,卻遺漏在臥室里目睹了一切的莫麗。在長大成人之后,莫麗也投身于黑衣人組織中,致力于探尋更多世界的秘密。“消除記憶”是黑衣人最讓觀眾印象深刻的技能,也是富有黑色幽默的符號,如探員內訌時不是舉槍對峙而是舉起記憶清除器等。在《黑衣人》中,就是因為K探員刪除了D探員的記憶導致他們招募新人,J探員加入了進來,而在電影結尾,J探員又消除了K探員的記憶,用這樣的方式成為K探員的繼承人。擁有記憶消除器是需要探員努力爭取的,J探員就曾問過:“我何時才能有記憶清除器?”在《全球追緝》中,莫麗也問過上司O探員同樣的問題,對方的回答是,這不是發的。種種對前作的呼應,都是對觀眾消費習慣的一種考量。
在消費文化的浪潮之下,大量事物的真實性、嚴肅性都遭到了消解。包括情報部門的工作也早已成為供人消費的特殊符號。不難看出,在近年來出現的特工題材電影中,既有如《竊聽風暴》(2006)這樣厚重嚴肅的,基于史實創作,并旨在引發人們反思的作品,也有如《王牌特工:特工學院》(2014)這樣的戲謔之作。觀眾很清楚,電影中的特工生活實際上不過是按照一定編碼規則制造出來的贗像,如主人公出入于燈紅酒綠場合,與敵人展開有驚無險的搏殺等,都是電影販賣的噱頭。在對電影的消費中,觀眾無須投入對真正特工人員的關懷,而只須縱情享受他們的跌宕神奇的經歷。在三部曲中,外星人、超級武器、超級能源等顯然來自虛構的元素,都使得電影的特工敘事泛消費化了,它們給觀眾制造了心理上的審美距離,便于觀眾獲得娛樂體驗。
《全球追緝》亦是如此。在一開始,H探員亨利和T老大來到巴黎埃菲爾鐵塔上,先是冒充工作人員趕走了一對在塔頂求婚的小情侶并消除了兩人的記憶,然后開始大戰邪惡外星人蜂獸;在莫麗和亨利來到倫敦后,又與眼睛會發射藍光的戴艾德姆兩人組對敵,黑衣人的超跑瞬間變成了一個行走的武器庫,供兩人與敵人近身酣戰;外星女軍火販子瑞莎則是一個有三條手臂的美女,在與人肉搏時招式詭異,令人防不勝防等,這些都使得觀眾在理智上知道故事是虛構的,無須背負精神上的負擔,不用為主人公的安危感到憂慮。
影像呈現是商業電影中消費主義色彩最為濃郁的部分之一。尤其是在科幻、特工題材電影中,奇觀化的影像能給觀眾帶來空前陌生化的、新鮮刺激的視覺審美體驗。如在《黑衣人》中,銀河系是一個水晶球,掛在亞基倫王子養的貓咪獵戶座的脖子上,亞基倫王子表面上看起來是個地球人,實際上這個人只是一個模型,王子只有巴掌大,躲在模型的腦袋里,避開了刺殺。這些畫面都是匪夷所思而又充滿趣味的。又如在三部曲中黑衣人們使用的電腦、槍械、交通工具等,無不千奇百怪,有著很強的高科技感,真與假之間的界限被模糊。在《全球追緝》中,CG技術、動作捕捉等更是被充分運用,諸多令人目眩的影像被制造出來。如最終亨利在埃菲爾鐵塔上和被外星人附體的T老大的對決中,T老大的真身暴露,他瞬間從一個人類變成了碩大兇悍、渾身長滿黑色尖刺和觸手的蜂獸,而莫麗則向著遠處飛去,在千鈞一發之際是小不點兵兵用兩把射釘槍拉回了莫麗。這些驚心動魄的奇觀場景都給予了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并使其獲得一種振奮和愉悅感。
隨著時間的推移,消費風尚勢必是有所變化的,這也就決定了在遵循前作優勢設定的同時,《黑衣人:全球追緝》又必須有所新創,讓“舊瓶”又盛放“新酒”,以完成其商業使命。
兩位性格迥異的探員主人公形成的雙主角搭檔是三部曲成功的關鍵,觀眾對于一黑一白、一老一少兩位男性探員不斷碰撞出火花這樣的設定是接受的。而在威爾·史密斯等演員退出“黑衣人”系列后,《全球追緝》在主人公上選擇了全新的年輕男女探員搭檔組合,并且采取了女主男次的設定,相對于自戀自大且被洗腦了的亨利,莫麗這一角色綻放出了更為奪目的光彩。在電影中,莫麗擁有更完整的成長歷程,在情節的推進中,也往往發揮著扭轉局勢的關鍵作用。和之前三部曲中,主人公總是在被動的狀態下加入黑衣人組織不同,莫麗是一個主動要求加入組織,并為之多年不懈努力的年輕女性,自從六歲那年掩護了來自仙女座的外星人塔倫獸之后,莫麗就立志要成為黑衣人的一員,為此在報名時還主動在表格上增加原本沒有的黑衣人選項。在城堡中與瑞莎激戰之時,亨利在塔倫獸盧卡的手中命懸一線,是莫麗用一句塔倫獸的“卡布拉納舒林”救了自己和亨利一命;而在和T老大對峙之時,也是莫麗不斷地提醒當局者迷的亨利,以聲東擊西之計奪走了T老大手中的武器。此外,電影還較前作增添了更多具有女性主義意味的情節,如莫麗問O探員我們為什么不是“黑衣女”,O探員說這件事我也抗議了多年,就是上級比較念舊而已。在女性主體意識提高、女性消費者在電影消費主體中占據的比例越來越高時,電影人就不得不考慮女性的訴求與意愿,讓女性的力量在電影中得到彰顯。
《黑衣人》三部曲的敘事空間基本局限在紐約,電影有著“紐約保衛戰”的意味,然而隨著如《碟中諜》系列等電影的主人公不斷在一部電影中出入各國,使觀眾被各地景致刺激得熱血沸騰,《全球追緝》也不得不遵從這一導向,擴展自己的敘事空間。在電影中,莫麗生長于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但是被派遣去英國倫敦的分支部門協助亨利完成任務,而在完成任務、鏟除內奸的過程中,兩個人又先后奔襲于摩納哥的馬拉喀什,在那里得到了兵兵,摩托墜落在土耳其的沙漠中,隨后又到了瑞莎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死亡堡壘,最終又到巴黎完成決戰,并且在不同的地區,外星人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說,加里·格雷熟諳當代觀眾的地域想象和好奇心,讓電影中匯集了具有現代感的摩登都市、偏僻小鎮、渺無人煙的大漠絕域以及孤島城堡等,讓鏡頭語言極為豐富。和《王牌特工2:黃金圈》(2017)引出了美國的神秘組織聯邦特工一樣,《全球追緝》中也展現了各地分部,整個黑衣人組織得到擴大。
除此之外,《全球追緝》中還引入了大量流行文化元素。如亨利和莫麗的演員分別在《雷神3》(2017)、《復仇者聯盟4》(2019)中飾演雷神索爾和女武神瓦爾基里,而在《全球追緝》中,也特意安排了亨利手持錘子的打斗場景,而原本沒有名字的兵兵則告訴兩人自己名叫“史蒂夫”(與美國隊長同名)等,這在漫威超英電影正流行的當下,無疑能讓漫威受眾會心一笑,有著統攝起兩個IP的消費者的意義,在此不贅。
《黑衣人:全球追緝》與之前的《黑衣人》三部曲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它在延續了前作一以貫之的世界觀設定的同時,又在人物、空間等方面打破了桎梏,為整個IP的再創作提供了可能,較為圓滿地完成了承上啟下,建立電影宇宙的任務。而從本質上說,《黑衣人:全球追緝》和三部曲都是消費主義風口上登場的作品,電影中的一切元素都是服務于迎合受眾胃口,賺取更高票房的。近年來,在資本的強力推動下,科幻電影呈現群雄逐鹿之勢,稱得上是競爭最為激烈的類型片之一,甚至出現了某種IP的消耗性競爭,在這樣的情況下,《黑衣人:全球追緝》成功贏得了市場青睞,盡管在某種程度上,全然以市場需求為創作動力,使得電影付出了喪失一定厚重感的代價,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它在為品牌注入活力,乃至為科幻喜劇這一亞類型注入活力上是具有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