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210037)
埃貢·席勒在他的畫作中,絕大多數是人體繪畫作品。與主流畫家不同的是,他筆下所創作的是扭曲的、如枯枝敗葉一般的人體。他對筆下客觀世界的人物進行了主觀透視變形的處理,形式感的增強,視覺上的強烈沖擊,留下了探尋著自我存在的痕跡。席勒雖然像一個藝術“殉道者”一樣飽嘗苦難和嘲諷,但卻以這種獨特的藝術光輝照亮了歐洲藝壇,成為杰出的現代表現主義畫家。
席勒作為奧地利表現主義畫家的代表,他的早期作品中受其老師克利姆特的影響,不論是題材還是線條的處理都十分相似。作品也具有明顯的裝飾風格。如果說克利姆特是從象征主義走向表現主義,那么席勒則是純粹進入了表現主義天地。
表現主義的成員因其信奉的政治、哲學觀點的不同存在著差別,但他們大都受康德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藝術家們通過作品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對現實生活的抽象與扭曲來傳達恐懼、死亡的主題。席勒的后期作品也受其影響,他的造型夸張,線條大膽放縱,就算是客觀的靜止的形態,經過他的處理也會變的躁動不安,對于人的心理和情感也毫不掩飾的表達出來。生與死,欲望與恐懼,夸張的刻畫神經質的情緒始終籠罩著他的作品,來透露著“病態”的美。
在畫作《自我預言》中,畫面中身著黑色外衣的為席勒(自畫像),他的正面面向觀眾,僵硬的位于畫面正中,像是在凝視著什么一般。死神在周圍徘徊,如鬼魂的白色席勒從身后擁抱他,緊緊抱住代表生命的席勒,象征著生與死的不可分割,死包圍著生。這種懷抱在死亡即將到來時顯得溫暖起來。另一幅《死神與少女》,也表達了死亡的歸屬感。
1911年,席勒還在探索自己的繪畫風格,遇見了沃莉·紐齊爾并相識同居,為他擔任畫作模特。作品創作于1915-1916年,此時的席勒由于經濟等原因,選擇了與愛迪絲結婚,而不得不與沃莉分離。在席勒得知沃莉死于猩紅熱病后,他把《男人與少女》這幅作品更名為了《死神與少女》(圖1)。畫作中無處不體現出席勒的無奈與情人分離的恐懼與痛苦,而與離別、恐懼相比更顯憂郁。

圖1
《死神與少女》幾乎沿用了克林姆特式的構圖,映象中的死神是席勒自己,少女則是沃莉。席勒與沃莉的分手,掀起了他對沃莉無盡的思念,而后席勒想要與沃莉見面,卻遭到了沃莉的拒絕。想要見面與分別的失落、憂傷,兩者難舍難分,依戀糾纏,通過畫筆展現在畫作中。畫中死神身著黑袍,俯身靠向少女,并將其緊緊擁入懷中。少女極度緊張,卻又用她那無肉的手臂擁抱死神,依偎在死神的懷中,仿佛身心要融化一般。少女的手臂成為骷髏,與她強壯的雙腿形成鮮明對比。她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將死神看作是是一種解救,一種安慰。死神的臉上帶著無盡的憐憫和全部的溫柔,俯身傾耳于少女,似乎在傾訴,又或是撫慰。席勒的畫中無處不在的矛盾在這幅畫中也是清晰可見,畫中人物的驚恐不安的神情,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懼相互糾纏,在視覺與心理上帶給人們沖擊。畫中的矛盾不僅僅體現在意向上,色彩的運用同樣充斥矛盾。
明暗,色彩正是西方藝術家寫實作品中所采用的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抓住觀者心神的重要武器,通過明暗,色彩來渲染氛圍,表達自己的情感基調,烘托氣氛,抓人眼球,引人深思,將觀者帶入自己在畫中所營造的世界,感受畫中人的情感,引起觀者的強力共鳴。《死神與少女》選用了紅、黃、白、黑四種色調,背景運用了大量黃色充斥著畫面,令人激動與興奮,而少女紅色的短發與衣服同樣也是充斥著激情,席勒用瑣碎的色塊,將少女的紅裝刻意夸張化,也象征著她火焰般熾烈的欲望。黑,是死神的渲染著死亡,恐怖的氣氛。死神的黑,沉寂卻又安寧,邪惡卻又救贖,與少女的紅緊緊交織,節奏強烈,讓作品富有更強烈的矛盾對比效果。色彩是一種極其具有吸引力的造型手段,塊面的色彩也是最容易被人們所感受的。色彩的組合與變換,畫筆形成的筆觸痕跡以及顏料的堆砌所形成的肌理,通過席勒微妙的組合運用撥動著觀眾的心緒,給人憂郁的心碎感。
畫面中所運用的厚重的筆觸,在具備西方藝術的寫實性的同時,也運用大量的直線塑造形象,或是夸張形變起伏感強烈的幾何造型,帶來簡單,直接,粗暴的視覺沖擊。在夸張的同時,突出表現死神與少女的客觀形象,做到既真實自然,又對立荒謬。席勒在畫中運用了大量的暖色,而凹凸不平的,看似毫無章法,生澀的卻又富有張力的筆觸、塊面,使暖色的畫面不在溫暖,給人希望,帶來的卻是一絲絲淡淡的冷漠憂傷。席勒與傳統畫家不同,他通過扭曲,夸張等形式,無論色彩,構圖與塑造,都表現著自己繪畫的放肆,桀驁,與現實的反抗。他甚至不受傳統的光線、明暗、色彩和體積等方面的制約。《死神與少女》帶給人一種緊張,絕望,恐懼的氣氛。死神與少女的碰撞帶給觀眾的是直擊心靈的緊張,也是是一種慢慢滲透的絕望。席勒通過這副作品表達沉浸在自己內心的深深的悲哀與憂愁。
席勒的藝術風格其實也是一種當代功利社會的縮影。老一輩中國藝術家大多受鄉土美術影響,新時代的我們擺脫傷痕淡忘了鄉土,更關心自我精神,席勒對國內的影響會更大,但這種喪失了文化傳承的藝術形式終是不符合中國特色藝術形式的,所以,在研究學習中要注意批判。傳承中國民族精神,繪畫中帶有濃厚地方文化特色。傳承文化血脈,才是中國路線,對席勒的借鑒重不能形成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