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310000)
《考工記》中:“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記述了造物設計所應具有的技藝原則,也是對中國傳統器物設計藝術的高度概括。傳統木作工具作為中國傳統器物設計的典型代表之一,深刻的詮釋了“良”品的思想內涵和設計價值。民間有俗語:“妙匠用妙具,妙具出絕品”、“推(刨)刀斧頭鋸子,曲尺墨斗線,鑿囝鐵錘囝,七件家似囝,走遍天下都不驚”,足可見木作工具的重要性,它們是匠人謀生立命的根本,也是創造木作工藝文化的基礎。
工具是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產物,早在100多萬年前的中國原始人便開始最古老的造物活動,舊石器時代已有用于木材砍伐等加工工具。經過長達數千年發展和演變的的傳統木作工具及其加工技術是傳統木作工藝發展和演變的一個最為直接和重要的因素。而在木作加工過程中,平木工序是最基礎和重要的一個步驟,由此可見平木工具是木作工藝不可或缺的關鍵部分。
平推刨,又被當代人們常稱為“刨”或“刨子”,是傳統木作工具中重要的平木工具??v觀整個刨類發展史,平推刨的出現是平木工具“刨”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確立了刨類工具的基本形式,為之后刨朝著精細化、多樣化方向發展奠定了基礎。
據史料記載顯示,最早具有刨削功能的平木工具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的“石錛”,也稱為“斤”。之后,又出現了細平木工具——鐁。在《廣韻》、《正字通》中都將鐁稱之為“平木器”。在“刨”發明,錛、鐁都是有效平整木料的“刨類”工具。
關于刨的具體出現時間,學者們推測至少要在南北朝之后。何堂坤在《平木用刨考》對刨有記載:“先秦及至兩漢,主要以錛、蟖平整木料。至遲在唐代,便應當是刨、錛等并用時期;宋、明之后,應是刨取代其他刨削工具,而占據了主導地位。”1李湞在《中國傳統建筑木作工具》中有記述在南北朝之前我國沒有出現刨,并推測刨是由刮子演變而來。唐末宋初時,刨呈現刀形,北宋時期形成了類似滾刨的結構形式。根據南宋戴侗在《六書故》中 “刨皮教切,治木器,狀如鏟,拘之以木而推之,捷于鏟。一曰搔馬具,又,平聲,刮也。別作刨”的記載,可推斷本文所講的平推刨最晚在南宋后期就已經出現。
明、清時期是我國家具工藝發展的集大成時期,工藝與工具發展的相輔相成,也促使刨類工具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明中期平推刨開始普及,其在種類和功能上都更加多樣化、系列化,有長刨、中刨、短刨、凈刨等。自此,傳統小木作刨類工具體系已經成熟和完善,即以斧為代表的砍伐工具,以框鋸為代表的解木工具,以平推刨為代表的平木工具,以鑿為代表的榫卯制作工具,以刻刀為代表的雕刻工具。
平推刨是歷代工匠在實踐中勇于創新、精益求精的智慧結晶和精神體現,數千年的歷史沉淀使傳統木作工具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內涵,蘊含了古人的造物智慧和設計哲學,展現出獨特的美學魅力。
材料美要素是設計美的第一要素,不同材料的質感能夠讓人產生不同的聯想和體驗。平推刨整體以木材質為主,具有刨削功能的刨刀和蓋鐵則通常為鐵。鐵與木的結合,充分挖掘了兩種材質的特性,木材保留了其自然質樸的質感,偏自然的色彩與質感,給人一種輕松、親切感。冰冷的鐵堅韌而鋒利,帶有堅實、銳利、厚重之感,對于刨削整平木料十分高效。刨身也稱為刨床,是平推刨體積最大的部件,刨柄與刨身通過榫卯穿插連接在一起,這兩部分材料多選用不易變形、堅硬、耐磨的棗木、槐木、柞木、櫸木、紫檀木等。木材經過打磨加工,觸感光滑溫和,不易磨手,并且經過長期勞作,易留下歲月的痕跡,在原有不飾雕琢、自然美的紋理色澤上增添了生活的生機之氣。同時,木的使用極大地減輕了平推刨的重量,更加的省力、便攜。刨刀與蓋鐵則是刨削木料的關鍵結構,要求刨刀鋒利、刨削過程省力牢固,所以多選用鐵質。
科學、合理的結構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能極大的簡化制作工藝、美化產品的形式,提高產品的工作效率。平推刨的結構是經過匠人們不斷推敲發展形成的,合理、科學、嚴謹、實用精巧。平推刨由刨身、刨柄、刨刀、刨楔和蓋鐵5個部件組成,部件之間相互作用,準確、緊密安裝,確保平推刨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高效。(見圖1)刨柄則采用對稱結構,用力均衡,省力,工匠們更易于掌握平衡,順利進行平面刨削工作。為了增強刨身和刨刀結合的穩定性和牢固性,人們增加了刨楔和蓋鐵兩個器件。蓋鐵,有壓戧作用,防止木材在操作過程中斷裂并保護刨刀刃口;楔狀木質的刨楔是擠壓并固定刨刀的。平推刨組裝簡單,首先將蓋鐵固定在刨刀上,調整好蓋鐵與刨刀刃口的距離,然后將刨楔置于刨槽最前端來擠壓加固部件。因此,工匠能簡單快捷的調整刨刀刃口的角度,從而改變切削角度,使刨削更加多樣化和精細化。精簡的結構使得平推刨的制作工藝相對簡單,各部件之間采用楗、梢、榫來鏈接固定,不用一釘一鉚,大小零件橫穿直套、上下吻合,不僅輕便靈活,也更堅固耐用,是中國榫卯結構的重要表現。

圖1 平推刨的構造 圖片來源: 鄧文鑫《傳統小木作刨類工具演變研究》第48頁
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平推刨的造型形式也不斷發生演變,從最初的石錛等雛形到刀型再到滾刨結構,直至最后基本定型的平推刨造型,其造型都簡化為結構的向外延伸,沒有刻意的裝飾,精煉簡潔,體現了“物以致用”的傳統造物設計思想。

圖2 明·萬歷本《魯班經》插畫中的平推刨 (圖片來源:《魯班經》)
明·萬歷的《魯班經》中就有關于平推刨的造型繪制記載,圖中繪制的平推刨整體呈窄長形,刨身形狀似鞋子,底部平整,上部呈弧線形,前端較薄,后端較為厚實,刨柄則直接橫穿于刨身后端。(見圖2)清·道光的《河工器具圖說》對平推刨造型的記述更為詳盡,其曰:“刨,正木器,大小不一。其式用堅木一塊,腰鑿方匡,面寬底窄,匡面以鐵針橫嵌中央,針后豎鐵刃,露出底口半分,上加木塊插緊不令其移動。木匡兩旁有小柄,手握前推則木皮從匡口出,用捷于鏟。”從敘述中可以看出其與明代唯一不同的就是刨柄的形式。明·萬歷的《魯班經》記載的平推刨的刨柄是直穿于刨身的活動刨柄,多為矩形或圓形,便于拆卸和外出攜帶。而清·道光的《河工器具圖說》所記載的是固定式(壓柄式),這種刨柄更符合人機工學,有圓形、橢圓形、羊角形等,更適合操作時把握,刨削效率也較高,但是制作工藝相對復雜,需要利用木釘、螺紋或榫安置在刨身上。(見圖3)兩種刨柄并不是為了形式而進行形式設計,而是在功能和環境需求引導下根據具體的使用環境進行的設計。“適用為本”的設計觀,使以平推刨為代表傳統木作工具呈現出一種質樸之美的同時,又具備很強的適用性,實現了使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完整統一。

圖3 刨柄的形式 圖片來源:郝維氣、丁炳寅《木工手工具》
平推刨簡單實用的造型,受限于技術等因素,與現代設計相比或許其并不十分精致,甚至有種粗獷,但這種質樸簡單的風格也體現了中國傳統審美中大巧若拙的特點。
功能是衡量產品設計的首要因素,而功能美是產品最基本的審美要素,在實用功能的基礎上,合理的人-機-環境關系是功能美的重要表現。在不斷的實踐操作中,匠人們為提高刨削的效率也不斷地對刨削方式進行革新。明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有“巨者臥準露刃,持木抽削,名曰推刨,圓桶家使之”的記載,此時匠人坐立在工作臺或木料上,雙手用力水平推刨,進行木料的刨削。相對于鏟等工具,這種操作既省力又高效,這也是宋、明之后,平推刨逐漸取代其他刨削工具成為主導的重要原因。從明·萬歷本《魯班經》插圖中繪制的平推刨的使用場景圖來看,明后期刨削方式則是由臥坐改為站立,刨削的距離得到進一步的延伸,工作效率也得以提高。
平推刨的出現和發展不僅是是木作工具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帶動了硬木家具表面加工工藝的變革,促進了家具行業的發展。木料經過平推刨的粗細刨削,已經呈現出光潔的表面,這樣一來,為掩飾產品不光滑表面而產生的繁瑣的漆器工藝漸漸地不再被需要,家具開始朝著素雅、簡潔、精細等方向發展,為之后明清家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工具與工藝的發展相輔相成,工具帶動家具行業的發展同時,家具又反過來推動刨類工具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刨類工具更加的精細化、多樣化,槽刨、線刨、裁口刨等專一形式刨的開始出現。
平推刨的設計追求“物以致用”的造物思想,造型上崇尚簡練純粹的風格,材質和工藝上提倡樸素自然、大巧若拙的“自然美”的審美特色,結構上營造合理科學的精簡架構形式,最終達到“文質彬彬”的功能與審美的完美統一?,F代設計藝術可以看作是傳統的造物藝術的延續,傳統木作工具中“天人合一”、“備物致用”、“簡約典雅”等設計理念、合理精巧的結構方式、富有蘊意的紋樣圖案、精益求精的工藝精神等都是我們可以借鑒和引用的,既能豐富設計的文化內涵,又為傳統木作工具造物藝術的傳播和傳承做出貢獻。平推刨是傳統平木工具的代表,折射的只是傳統木作工具的一隅,傳統器物設計文化的一個小小縮影,博大精深的傳統造物文化有待進一步的探尋。
注釋:
1.何堂坤.平木用刨考[J].文物,1996,(07):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