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瑞強

1970年2月11日,日本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成為繼蘇、美、法之后,世界第四個獨立將衛星送入太空的國家。此舉拉開了日本進軍太空的序幕,同時也是日本軍事航天發展的起點。
在2003年以前,日本在發展軍事航天技術方面還遮遮掩掩,通過軍民兩用技術實現。2003年以后,日本以朝鮮發展導彈為由發射了首顆偵察衛星,發展軍事航天技術以及部署軍事航天器也不再遮三瞞四。
2018年5月,日本成功發了一顆名為“雷達6號”的偵察衛星,這是日本從2003年起成功發射的第15 顆偵察衛星。該衛星由H-2A運載火箭發射,將替代正在超期服役的雷達4號,研制費用約為240億日元(約合14億元人民幣),在夜間和多云天氣時也能獲取圖像數據,最高分辨率高達0.5米,其運行由日本政府內閣衛星信息中心管理。
雷達偵察衛星是成像偵察衛星中的一種(成像偵察衛星一般包括光學成像和雷達成像兩種),這種衛星可以全天時、全天候工作,并且具備一定的穿透能力,識別偽裝目標,因此,其發展和部署受到軍事大國和軍事強國的高度重視。
2003年,日本通過“一箭雙星”的方式將光學1號和雷達1號兩顆偵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一次發射就讓日本天基成像偵察體系既有了光學偵察衛星,也有雷達偵察衛星,同時具備全天候偵察能力。這在世界航天史上也是罕見的,大部分國家都是先擁有光學偵察衛星,再慢慢擁有雷達偵察衛星,日本軍事航天技術儲備之多、準備之充分可見一斑。其中,光學1號軌道高度約490千米、軌道傾角約97.3度,位于太陽同步軌道,這正是標準的偵察衛星軌道。光學1號衛星質量約850千克,衛星相機的全色分辨率(PAN)約1米,多光譜分辨率約5米,分辨率達到了當時光學偵察衛星的國際主流水平。雷達1號配備了合成孔徑雷達,分辨率為1~3米。
2007年2月,日本第二代雷達偵察衛星雷達2號發射成功,最高分辨率提高至1米,之后又陸續發射成功了雷達4號和雷達5號等衛星,完善衛星偵察體系。而雷達6號是日本第三代雷達偵察衛星,最高分辨率達到0.5米。橫向對比,美國長曲棍球雷達偵察衛星最高分辨率為0.3米,歐洲的合成孔徑雷達-放大鏡項目的雷達偵察衛星最高分辨率為0.5米。因此,日本雷達偵察衛星總體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主流先進水平。
雷達偵察衛星雖然具有不少優點,但其分辨率、成像效果等方面與光學偵察衛星有一些差距,因此,軍事大國或軍事強國的成像偵察衛星體系一般都由雷達偵察衛星和光學偵察衛星組成,兩種衛星優勢互補,提升天基偵察能力。為了進一步提高太空偵察能力,光學1號發射成功后,日本開始研制分辨率更高的光學偵察衛星。2007年2月,日本成功發射了光學3號衛星,光學3號是日本第二代光學偵察衛星,其成像分辨率提高到0.6米。光學3號發射成功之后,第三代光學偵察衛星研發工作也緊鑼密鼓展開。2018年2月,光學6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日本開始擁有第三代光學偵察衛星。
其實,在該衛星升空之前,日本在2013年就已經對第三代光學偵察衛星關鍵技術進行了驗證。2013年,H-2A火箭把日本雷達4號和光學5號試驗星情報收集衛星送入軌道,其中雷達4號衛星是日本第二代雷達偵察衛星,而光學5號試驗星衛星則是日本第三代光學偵察衛星的探路者。綜合美國航天新聞網、日本產經新聞等媒體的報道,光學6號偵察衛星分辨率達到0.3米的水平,達到當下的國際先進水平。根據公開資料,分辨率1米可以看到汽車的形狀,0.3米的分辨率不僅可以看到汽車的形狀,汽車前后玻璃的形狀也能看見,具備更強的詳查能力。
可以看出,日本光學偵察衛星分辨率從光學1號的1米到光學3號的0.6米,再到光學6號的0.3米,日本光學偵察衛星的性能一直在穩步提升。根據發射計劃,日本還將發射多顆以光學6號為技術基準的光學偵察衛星,替代第二代光學偵察衛星,增強太空光學偵察能力。目前,國際先進光學偵察衛星分辨率已經達到0.1米的水平,具有更強的詳查能力。預計日本下一代光學偵察衛星的性能將對標這一水平。此外,一些軍事大國或軍事強國正在研發能夠在地球靜止軌道運行的高軌道成像偵察衛星,這種衛星具備對一定區域內進行24小時偵察監視的能力,日本也在探索相關技術。因此,未來日本成像偵察體系可能包括低軌道和高軌道成像偵察衛星。
根據公開資料,日本迄今進行了13次偵察衛星發射(1次發射失敗),共15顆衛星被成功送入太空,其中7顆退役,8顆在軌服役,至今還有4顆光學偵察衛星和4顆雷達偵察衛星在軌運行。只要擁有雷達偵察衛星和光學偵察衛星各2顆,就能對地球上任意地點每天拍攝1次以上。日本今后還將繼續發射偵察衛星,力爭實現10顆衛星的空間偵察體系,進一步增強對地球任意地點的偵察能力。
雖然地下、海底光纜提供了保密和大容量的通信能力,但通信衛星仍是必不可少的通信手段,尤其是對于軍事行動來說,衛星通信帶來的移動通信能力和大范圍覆蓋能力,在高技術條件下的戰爭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軍用通信衛星仍然是軍事大國和軍事強國發展和部署的重點。偵察衛星只是軍用衛星家族中的一員,若要全面增強軍事航天能力,除了發射偵察衛星,還應擁有軍用通信衛星、導彈預警衛星和海洋監視衛星等軍用航天器。在成功發射偵察衛星之后,日本也開始研制上述軍用航天器。
2018年4月6日,日本防衛省宣布,煌-1軍用通信衛星升空。該衛星將首先在地球靜止軌道上進行性能測試,于2019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防衛省稱,該衛星當天上午由一枚阿麗亞娜-5火箭從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成功發射。據介紹,該衛星的通信傳輸波段為X波段,這一波段較為穩定且不易受惡劣氣象條件等影響。與日本防衛省此前使用的民用通信衛星相比,這顆衛星具有傳輸速度快、容量大等優勢,可用于日本陸海空自衛隊間的直接通信。這是日本發射的第二顆軍用通信衛星,首顆軍用通信衛星煌-2(DSN-2)于2017年成功發射。在煌-2軍用通信衛星之前,日本防衛省和日本自衛隊通過兩種方式來獲得衛星通信能力,一是租用日本衛星公司的Ku和Ka頻段轉發器;二是在民用通信衛星上搭載專門的軍事通信載荷,日本先后在超鳥A、A1、B、B1、C2、D等多顆通信衛星上搭載了X頻段轉發器。

日本第二代光學偵察衛星設想圖,分辨率提高至0.6米
日本計劃發射3顆煌系列軍用通信衛星。煌系列的首顆衛星煌-1原計劃在2016年升空,但由于在運輸過程中出現了衛星天線損壞的情況,發射日期推遲至2018年。預計,該系列衛星的第三顆煌-3將在未來幾年內發射。
外界分析認為,煌系列軍用通信衛星采用了不少民用通信衛星的技術,X波段也是軍用通信衛星常用的波段。以美國WGS軍用通信為例,該衛星使用X波段和Ka波段轉發器,單星通信容量可達3.6吉比特/秒,對美軍作戰尤其是大型無人機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美軍已經發射了9顆WGS衛星,還要繼續訂購下一批構成12顆的星座,預計到2020年美軍的WGS寬帶衛星可提供超過10吉比特/秒的通信能力。
3顆煌系列軍用通信衛星全部發射成功之后,日本自衛隊的衛星通信的格局從“借助民星”轉變為“以軍為主,民星為輔”,不僅可以大幅增強自衛隊的衛星通信能力,還可為日本自衛隊提供24小時的全球通信服務。尤其是東海諸島遠離日本本土,傳統的無線電無法在日本大本營和派遣部隊之間建立有效的通信聯系,建立統一的衛星通信體系,有助于解決日方海上通信和指揮控制存在的問題。根據日美安保協定和日美軍事指揮體系分工,日本陸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實際上并沒有統一的通信體系,而是分別從屬于相應的美軍指揮體系。在周邊國家增強軍力的背景下,日本軍事通信體系能力也顯得捉襟見肘,被西方評論為“支離破碎、不堪重負”。在2011年地震/海嘯救援中,缺乏統一通信能力嚴重限制了自衛隊發揮作用。
日本媒體此前報道稱,發射軍用通信衛星更能滿足西南諸島的軍事需求。近年來,日本提出了一系列增強軍力的計劃,其中包括編成新的部隊、制定軍力調動計劃等。2018年,被譽為“日本版海軍陸戰隊”的水陸機動團就是增強軍力的重要舉措。在增強軍力的過程中,日本發現自己原先用于防備蘇聯登陸進攻的軍事指揮體系面臨著相當大的問題,日本防衛省高級官員稱,自衛隊從北部向西南方向調動期間,需要保持持續不斷的通信。而煌系列軍用通信衛星則可以滿足這一需求。
導彈預警衛星誕生于美蘇激烈博弈的冷戰時期,是這種衛星可為彈道導彈防御和實施反擊提供及時預警信息,與地基戰略預警雷達一道成為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至今仍受到軍事大國和軍事強國的重視。
以俄羅斯和美國為例,9月26日,俄羅斯成功發射了第三顆凍土預警衛星,該衛星是俄羅斯新一代導彈預警衛星,用于取代“眼睛”和“預報”兩種預警衛星。而美國正在打造名為天基紅外系統(SBIRS)為主的新一代天基導彈預警體系,目前已經成功發射了4顆,該計劃完成后,美空軍還將構建天基紅外系統后繼(SBIRSFollow on)系統,重點提高體系的可靠性、抗毀性與彈性,并且為了對付高超聲速武器的出現,還有可能打造低軌道導彈預警體系。建立由低軌道全球覆蓋衛星星座和高軌道衛星組成的導彈預警體系,對高超聲速武器具有很強的監視能力。
同樣以朝鮮發展導彈為借口,日本開始建造導彈防御系統,通過購買美國愛國者系列導彈、薩德導彈和標準-3系列導彈、部署J/FPS-5雷達以及建造宙斯盾戰艦,日本逐步打造了一個多層次反導系統。在這個系統,預警信息主要由本國的J/FPS-5戰略預警雷達和美國導彈防御系統提供,為了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日本進入新世紀后也開始尋求導彈預警衛星。而發達的光學技術和航天技術則為日本發展導預警衛星奠定了技術基礎。

ASNARO-2衛星最高分辨率1米,滿足軍事需求

煌-1軍用通信衛星發射
據悉,日本將在2020年發射一顆名為ALOS-3的對地觀測衛星。根據日本媒體報道,該衛星將搭載由日本防衛省研發的雙波長紅外線傳感器的試驗載荷。它可以使用中紅外線以及遠紅外線兩個領域的波長來提高探測識別能力。同時,雙波長紅外線傳感器還可以將兩個波長的圖像相融合,從而清晰地捕捉燃燒后產生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碳酸氣體,能夠明確地判斷導彈實體的形狀和排放出的氣體。ALOS-3是可以連續觀測全球范圍陸地區域的地球觀測衛星,將在669千米的軌道上運行。如果試驗獲得成功,日本將根據需要在2025年之后發射預警衛星。
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日本不僅開始進軍國際商用發射市場,還積極向國外推銷衛星及衛星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具有軍用潛力的遙感衛星已經成功出口越南。
2016年,日本和越南達成一項衛星出口協議,越南將向日本采購ASNARO-2雷達遙感衛星。據悉,這是日本首次對外出口衛星,日本政府希望日本企業更加積極參與到商業航天的競爭當中,提高日本國產衛星生產。
報道稱,越南政府機關科學技術院將采購由日本NEC公司和三菱電機共同開發的這種高性能小型遙感衛星。該項目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動,包括地面設備在內的訂單總額高達數百億日元。
A SNARO-2是A SNARO家族衛星的一員,其中,ASNARO-1屬于光學遙感衛星,ASNARO-2屬于雷達遙感衛星,兩者平臺基本一樣,但載荷不一樣。根據日本公開的資料,ASNARO-2搭載了X波段合成孔徑雷達,最高分辨率1米。最大的特點是不受天氣的影響,具有穿透云霧、全天時和全天候的工作能力,能夠彌補光學遙感衛星的不足。
越南方面宣稱,由于一年之中陰雨天比較多,所以需要受天氣影響較小的雷達衛星。這顆觀察衛星搭載的傳感器具有夜間拍攝和穿透云層拍攝的特殊性能,成像精度也是當今世界最高水準。有分析認為,從表面上看,A SNARO-2是一顆民用遙感衛星,可以作為災害發生時偵察災情和了解農作物生長情況的監測衛星,但由于衛星的分辨率較高,一定程度上可作為軍事偵察衛星。
日本和越南的防務關系近幾年不斷深化,尤其在航天方面合作頗多。2019年1月,越南自主研制的微龍衛星由日本艾普斯龍固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微龍衛星是越南航天中心與日本一些高等院校合作研制的產品,由36名越南航天中心的工程師研制。這些工程師于2013年開始研制微龍衛星,該衛星設計重量50千克,大小50厘米×50厘米×50厘米,已于2017年完成制作并測試。越南官方媒體稱,微龍衛星進入軌道后,將擔負越南近海海洋觀測,觀測水質和沿海海洋現象變化。
2008年,《宇宙基本法》修改之后,日本發展軍用航天器的法律障礙已經被掃除。從近幾年日本航天的動作來看,其正效仿其他航天大國,研制滿足不同需求的軍用航天器。除了偵察衛星、軍用通信衛星和導彈預警衛星,日本還正在研制海洋監視衛星等軍用航天器,增強航天信息支援能力。隨著航天器種類的豐富,日本軍事航天能力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