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 文
常乾坤和王弼,都是大革命時期中共選派去學習航空的共產黨員,通過廣東航校、蘇聯航校和蘇聯最高學府培養出來的老一輩航空專家。回國后他們共同創辦了延安機械工程學校、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東北老航校)以及中共中央軍委航空局。同一天被任命為人民空軍第一任副司令員和第一任副政治委員。共同籌建了空軍第一批高等院校——空軍指揮學院、空軍工程學院及其他高等院校,培養了大批優秀航空人才。他們為人民的航空事業奮斗了半個世紀,是建設人民空軍的元勛和新中國航空事業的奠基人、開拓者。
常乾坤,1904年9月3日出生于山西省垣曲縣,1973年5月20日卒于北京,終年69歲。少年在家鄉讀書,1921年考入閻錫山在山西太原辦的講武堂。1924年到達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畢業后,經當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推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廣東航校第二期學習飛行,并任區隊長。據常乾坤的夫人李芳介紹,常乾坤當時在黃埔軍校是代替別人參加廣東航校考試的,以極優的成績被錄取,后因被代替的那個人不去了,周恩來便找常乾坤談話,問常:“你愿不愿意學航空啊?”常說:“愿意學,但我沒有錢怎么學呀!”周恩來表示:“組織上幫助你。”就這樣常乾坤進入了廣東航校。1926年5月,受廣東革命政府派遣,常乾坤進原蘇聯空軍第三航空學校學習飛行。常乾坤在蘇聯航校畢業后,在蘇聯空軍航空部隊服役多年,先后擔任飛行、領航、射擊教官,飛行大隊長,飛行團的領航主任,少校軍銜。1932年考入蘇聯最高航空學府茹科夫斯基航空學院深造。入學后,他發奮讀書,刻苦鉆研,如饑似渴地拼搏了6年,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

常乾坤將軍
王弼,1899年8月3日出生于江西省永修縣,1977年8月31日卒于北京,終年78歲。他于1923年8月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后改為共產主義青年團),1925年5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5年8月受中共中央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9月,奉中共之命到列寧格勒空軍航空學校學習航空機務工程。1929年9月畢業,入蘇聯空軍航空部隊服役,先后擔任機械師、工程師等職,軍銜少校。1933年9月,考入蘇聯最高航空學府茹科夫斯基航空學院工程系,攻讀飛機、發動機的設計與制造工程,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5年的大學學業。
1937年爆發了盧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公然向中國發動了全面進攻。在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在同一學校學習的常乾坤、王弼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動,他們覺得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為保衛祖國的生存而英勇戰斗,既然在茹科夫斯基航空學院的學業基本完成,就應該回國參加抗戰。為此,他們找到共產國際中共代表任弼時,提出回國參加抗戰的要求。任的答復是;“抗日戰爭可能是長期的,中間也許會有曲折,你們要繼續抓緊學習,安心等待。”他們向任弼時表示:“既然目前不能回國,只能邊學習,邊等待,徜若時機許可,請告訴我們,我們隨時準備著。”1938年3月,任弼時正式通知他們:“共產國際已同意你們回國,何時動身尚未確定,你們準備吧。”
1940年11月,常乾坤、王弼經過千辛萬苦,回到了革命圣地延安。11月下旬,他們聯名向中共中央呈報了建設中國人民空軍的計劃。說明按當時客觀條件,雖然沒有立即成立航校的可能,但航空干部訓練的周期長,所需知識門類多,理論性很強,必須早做準備,否則形勢發展一旦需要就來不及了。因而他們建議先暫時成立一所小型學校,集中50名干部,學習航空理論、航空知識,以備革命形勢發生大的變化之后,作為建立空軍的骨干使用。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看過建議之后,認為此舉頗有遠見卓識,給予應有的重視和贊賞。指出:“發展航空事業的意見是好的,要有決心和耐心。”中共中央的信任和毛澤東主席的囑托,給了常乾坤、王弼很大的鼓舞和激勵。
1941年1月,經中共中央批準,在陜北安塞成立了機械工程學校(對內稱軍委航空學校),該年3月6日,王弼被任命為校長,常乾坤被任命為教務主任。在這里,他們不辭辛苦,克服困難,和大家一起選擇校址,勘察機場,上山砍柴,下地開荒,千方百計地創造和改善教學條件。為了培養中共自己的航空骨干,他們詳細地制定教學計劃,認真討論備課方案,編寫各種教材,制作多種飛機模型,為人民航空事業能夠起步,他們兢兢業業,竭盡全力。
“該年3月間,學員到了六七十名,他們當中有劉玉堤、吳元任、馬杰三、龍定燎、林征等。4月1日正式開始上課,內容有數學、物理學知識和俄文。在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識之后,再開始學習航空理論。王弼、常乾坤除負責整個校務工作外,還親自給學員講代數、俄文、航空理論,整整工作了7個月。后來由于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1941年10月上級決定將延安機械工程學校與抗大三分校合并,編為軍事學院,朱德總司令兼任院長,葉劍英為副院長,郭化若為教育長。軍事學院下轄三個大隊,一大隊為俄文大隊,下轄兩個俄文隊,一個工程隊,常乾坤被任命為一大隊大隊長,主管俄文教育工作。二大隊為工程和參謀隊,王弼被任命為軍事學院工程系主任兼二大隊大隊長,還兼俄文學校秘書長。第三大隊為炮兵隊。

王弼將軍
1944年9月,中共中央軍委成立航空研究小組,負責航空方面的調查研究工作和處理有關事宜。調王弼、常乾坤為十八集團軍總參謀部高級參謀。任命王弼、常乾坤為軍委航空組正、副組長,劉風、王璉后來也參加航空小組工作,為小組的成員。當時,總參謀長是葉劍英,作戰部長是伍修權。早在黃埔軍校時期,葉劍英就認識常乾坤。在軍事學院,王弼和常乾坤都在葉劍英的直接領導下工作,這次調到總參謀部工作,進一步同葉劍英、伍修權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葉劍英、伍修權對常、王非常了解,工作上大膽使用,生活上十分關照。常乾坤、王弼對葉、伍也格外尊敬。
常、王在總參的工作主要是外事聯絡方面的事情,給中央首長當翻譯。諸如送往迎來,接待外國人士和專家等,更多的是俄文方面的工作。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們不分晝夜,加班加點,工作很有成績,經常受到上級的表揚。常乾坤離開總參赴東北時,葉劍英對他的鑒定是:“積極參與外事工作有成績,很好地配合友人工作完成了任務,有領導能力。常乾坤同志搞了一二十年航空,在我黨將來建設空軍中可參加一定領導工作。”日本投降后,最早赴東北工作的高級干部,由于工作的需要,一般都正式任命一個軍銜。常乾坤、王弼的軍銜都是總參謀部少將高參。

在東北老航校的空軍官兵
軍委航空組從1944年5月成立到1945年10月撤消,主要進行了三項工作:一是1944年7月組織修建了延安機場;二是在1945年2—3月間組建了延安機場勤務股,油江任股長,負責接待、看管及維護來往延安的飛機。王弼還兼任延安飛機場建筑工程處處長。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原有機場跑道已不敷應用,在當時沒有水泥,沒有筑路機械,連壓道磙子都沒有的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王弼帶領施工人員修成了一條1600米長,30米寬的砂石三合土跑道。后來美軍觀察組的飛機、蘇聯紅軍從沈陽飛延安聯絡的飛機、蔡云翔駕駛汪偽空軍“建國號”起義飛延安的飛機、劉善本起義駕駛的國民黨空軍8大隊B-24重轟炸機以及毛澤東、周恩來去重慶談判乘坐的飛機,都在延安機場順利地起飛和降落,這是延安機場擴建成功的歷史見證;三是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1945年九十月間,組織一批干部去東北接收和搜集日偽航空器材。隨后軍委航空組全部去東北執行籌建航空學校的任務。
抗日戰爭勝利后,常乾坤、王弼率領一批干部肩負著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重托,赴東北執行創建航空學校的歷史使命。離開延安前夕,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葉劍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先后接見了他們,對到東北之后的任務和注意事項作了許多重要指示,并對創建航空學校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1946年3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東北老航校),經過4個多月的艱苦準備正式成立。常乾坤被任命為首任校長,王弼被任命為首任政治委員。這是中國共產黨開天辟地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航空學校。

東北老航校紀念館

追念東北老航校的油畫
東北老航校是在抗日戰爭的廢墟上開始起步的:當時的東北,戰事緊急,環境動蕩,條件惡劣,生活異常艱苦。飛機破爛不堪,跑道彈坑累累,營房、機庫殘垣斷壁,機場設施殘缺不全,航空骨干極端缺乏。物資供應異常困難,敵人經常騷擾破壞,航校被迫3年進行5次搬遷。赤手空拳辦航校,把征服藍天的愿望變為現實,談何容易。面對這一切,在中共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的領導下,在當地人民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下,常乾坤、王弼帶領全校人員發揚延安精神,團結奮斗,艱苦創業,歷盡千辛萬苦,克服了重重困難。沒有飛機和器材就組織人員四處搜集;沒有汽油就試驗或自制酒精代替作燃料,沒有初、中級教練機就打破常規直上九九高級教練機;沒有汽車就用牛馬大車拉著破舊飛機轉場;沒有飛行員所需要的高質量的大米、白面、肉蛋、蔬菜,就用高粱米、玉米糙、玉米面和咸菜果腹充饑……就這樣,終于在戰爭的烽火中和動蕩的環境下,使航校辦了起來,并且越辦越好,創造性地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給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在人民航空事業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1949年10月1日,新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編隊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

開國大典時受檢閱的飛機都是從國民黨空軍那里繳獲過來的戰利品
創辦航空學校,人才是第一位的,但當時中共懂航空的人才,不僅數量很少,而且分散在各地,干著各式各樣與航空專業不對口的工作。為了把這些人才匯集起來,常乾坤、王弼到處奔走。將過去派往蘇聯、派到國民黨空軍學習航空的人員以及在中共中央黨校、自然科學院、俄文學校等單位中熟悉航空業務的干部,如劉風、王璉、吳愷、魏堅、徐昌裕、張開帙、熊焰、顧光旭等30多人,通過中央組織部集中起來,并帶領他們長途跋涉,冒著槍林彈雨,越過敵人道道封鎖線,終于順利到達了東北。這些人成為東北老航校的第一批骨干力量。
1949年5月4日,國民黨空軍派飛機轟炸北平南苑機場。當時正準備召開全國政協籌備會,引起中共中央的極大重視,周恩來副主席親自找常乾坤、王弼說:“要召開政協會議,同黨外人士協商建立新中國,保衛工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地面的安全由羅瑞卿部長負責了。空中的安全你們能不能出點力啊?”
常乾坤、王弼非常清楚這個任務的艱巨性,重要性,按當時的條件,力量是極小的,但經過努力,還是可能在北平地區組織一支小分隊,擔負防空的任務。于是他們當即肯定的表示:“行!”經過緊張的工作,于1949年8月15日,在北平南苑機場正式組建了中共空軍第一個作戰小分隊,擔負起首都的防空任務,這是人民空軍擔負防空任務的開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在舉世歡騰的開國大典上,出現了一支由17架各式飛機組成的空中受閱機群。那時進行這樣規模的空中受閱,困難是很多的。飛機全是從國民黨空軍那里繳獲過來的戰利品,破破爛爛,有的連履歷本都找不到,被謔稱為“歷史不清分子”。
常乾坤、王弼做為軍委航空局的軍政一把手,全國航空的總指揮,為圓滿完成任務,廢寢忘食,費盡了心血。他們深入發動群眾,發揮廣大干部和群眾的智慧,集中群眾討論提出來的好點子,親自進行可行性試驗、研究。為了檢驗飛行效果,要事先進行閱兵航線的空中照相,這在當時條件下,難度是相當大的,往返要飛行好幾次才能完成,不少人信心不足,他們就鼓勵大家要有信心。當獲得成功的消息傳到航空局,常乾坤激動地說:“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接受毛主席的檢閱,一點都不能馬虎,一定要百分之百的順利成功。”
當17架飛機通過天安門上空參加國慶大典受閱飛行時,便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新軍種——空軍,勝利誕生了。
軍委航空局從1949年3月成立,到11月11日空軍司令部開始辦公,航空局機關停止工作。1949年11月,常乾坤被任命為首任空軍副司令員。以后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副司令員、空軍工程學院院長兼政委,并兼任過空軍科研部部長,空軍訓練部部長,1955年授中將軍銜。王弼和常乾坤同時被任命為空軍副政治委員,以后改任空軍副司令員,并兼任過空軍工程部長。后調國務院任航空工業部副局長兼總工程師,第三機械工業部顧問等職。
常乾坤、王弼,在航空領域的高層領導崗位上,心往一處想,勁住一處使,為中國人民的航空事業,獻出了他們畢生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