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水

2019年,在太空軍事化話題上,多個國家公開宣布試射反衛星武器或者宣稱研發反衛星武器,引發高度關注。3月27日,印度總理莫迪公開宣稱成功進行動能武器反衛星實驗,7月又組織了首次太空戰演習;同樣在7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成立太空指揮部,法國國防部長弗洛朗絲·帕利7月25日表示,法國將研發反衛星激光武器。作為軍事航天強國的美國,雖然沒有公開進行反衛星試驗或研發反衛星武器,但其2018年就宣布組建“天軍”,可謂是這一輪軍事航天競賽的始作俑者。
日本是下一個太空擴軍備戰的熱門。據日本媒體近期報道,日本目前正在考慮發射一種能在緊急情況下,幾分鐘甚至瞬間摧毀他國軍用衛星的衛星系統——“衛星殺手”。
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稱,日本政府或于2020年下半年開始發射此類衛星。報道認為,日本政府的相關決定與俄羅斯等國正在開發的衛星有關。日媒援引防衛省代表的話稱:“我們的衛星現在沒有防御能力。”目前,日本擁有從事情報搜集和數據傳輸的地球靜止軌道軍用衛星。
為了讓自己研發的“衛星殺手”更有理由和依據,日媒發表文章稱,一些國家已開發出一種配備機械臂的“衛星殺手”(即反衛星衛星,亦稱攔截衛星)將會投入實際使用。所以,日本政府認為必須建立強化自己的太空防御能力,以阻止來自別國的攻擊。日本是一個航天大國,擁有成熟環保的氫氧發動機技術,并且在火箭和衛星的領域具有世界領先的水平。
日本防衛省代表沒有透露“衛星殺手”具體是哪一種反衛星手段,據推測應是一種天基反衛星武器。根據反衛星技術的發展,反衛星方式一般可分為“軟手段”和“硬手段”兩種。軟手段主要是采用主動和被動干擾手段進行“反衛星”;“硬手段”則是使用地基、空基、海基、天基反衛星武器直接摧毀衛星,包括反衛星導彈、定向能反衛星武器和反衛星衛星及空間作戰航天器等。

反衛星武器重出江湖,備受各國關注
由于將定向能武器或者導彈安裝在衛星的技術還未成熟,日本未來可能部署的天基反衛星武器應該是反衛星衛星,這種衛星主要分為共軌式反衛星衛星和靈巧伴星衛星。共軌式反衛星衛星很多人并不陌生,蘇聯在冷戰期間對這種武器進行了長期研究并進行了實戰部署。該衛星其實就是一種安裝了炸藥或無控火箭的“自殺衛星”,衛星重量裝有主發動機、姿態控制發動機和軌道機動發動機,在雷達或紅外系統的引導下可攻擊敵方衛星。
靈巧伴星衛星體積極小,它能寄附在敵方衛星或附近的微型衛星上,能在戰時根據己方相應的指令對敵方衛星進行摧毀。這一反衛星武器系統由母星、寄生星及運載器、地面測控指揮系統三大部分組成。寄生星平時寄附在敵方衛星上或敵方衛星附近,戰時才啟動發揮作用,由于大量采用微電子和微機電技術,衛星重量只有幾千克至十幾千克之間,小的甚至只有幾百克。地面試驗已證明,以發射寄生星方式摧毀敵方衛星,效率高、成本低,攻擊敵方衛星有非常高的效費比。
隨著太空競爭的加劇,這種誕生于冷戰期間的“衛星殺手”似乎有重出江湖的趨勢。2015年,美國媒體多次報道俄羅斯宇宙-2504衛星頻繁變軌并與微風上面級交會的消息,美國官方也公開表示了對俄羅斯發展反衛星武器的擔憂。據悉,宇宙-2504在2015年3~7月至少進行了11次軌道機動,并與發射該星入軌的微風上面級進行了在軌交會。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在軌操作技術的發展,反衛星衛星不再只能通過“自殺”的方式與敵方衛星“同歸于盡”,可以通過機械臂等在軌操作裝置,破壞或拆解敵方衛星。執行完任務后,可以機動至其他的衛星再次進行破壞。
大家知道,日本是航天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對于研制和部署反衛星衛星擁有比較豐富的技術儲備。在衛星發射上,日本擁有H-2系列液體運載火箭、艾普斯龍固體運載火箭,這解決了武器的發射部署問題,尤其是艾普斯龍固體運載火箭發射準備時間短,成本相對也比較低,非常適合發射部署這種衛星。在衛星平臺方面,日本能研制多種類型的衛星和貨運飛船,因此研制反衛星衛星平臺也不存在技術障礙。在交會對接、在軌操作等方面的技術和經驗也非常多。其在1997年就發射的工程試驗衛星2Ⅶ,該衛星安裝了一個空間機械臂,臂長2米,有6個自由度,配有攝像機及輔助工具,末端安裝有長約0.15米的三指靈巧機器手系統,整個系統重約45千克。
至于日本未來將發射的“衛星殺手”到底是攔截衛星還是靈巧伴星衛星,亦或是配備了能夠執行在軌操作的衛星,過幾年也許就會露出真容。

日本空間機械臂技術一直走在世界先進行列
近年來,直接上升式反衛星導彈的發展也備受一些軍事大國或強國的重視。相對于共軌式反衛星武器而言,直接上升方式攻擊衛星無需進入軌道。通俗的說,直接上升式反衛星導彈就是一種特殊的反導攔截彈,只不過它攔截的不是速度較慢但突然出現的導彈彈頭,而是軌道相對固定但速度更高的衛星。直接上升式反衛星導彈從陸地、或者海上、或者空中發射升空后,上升直接奔向攔截衛星的攔截點,在預定位置摧毀衛星,從發射到命中的作戰全程時間一般只有幾分鐘,這對進攻方和防御方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不用提前部署至太空,反應速度更快,是當下熱門發展的反衛星武器。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空軍曾使用雷神戰略導彈改裝反衛星導彈,這種導彈配備了核戰斗部,通過巨大爆炸威力摧毀衛星。雖然這種導彈具備反衛星能力,但很容易傷及己方衛星,加上《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的簽署,很快退出歷史舞臺。隨著動能反衛星技術的發展,直接上升式動能反衛星導彈應運而生。1983年9月13日,美國空軍F-15戰斗機成功完成ASM-135動能反衛星試驗,擊落了1顆報廢的軍用衛星。ASM-135屬于空基動能反衛星導彈。在海基動能反衛星導彈上,2008年,在美國海軍代號“燃燒冰霜”行動中,宙斯盾戰艦使用標準-3反導攔截彈擊毀了失控的衛星,證明了其反衛星作戰潛力。在地基動能反衛星導彈上,美國曾多次指責俄羅斯進行地基動能反衛星導彈試驗,所使用的導彈是Nudol反衛星導彈。但俄羅斯官方還未證實。今年3月,印度反衛星試驗也使用了地基反衛星導彈,但目前還無法確定導彈使用的是動能戰斗部還是破片殺傷戰斗部。
美國國防部國防與安全合作局發布消息稱,美國國務院已經批準向日本出口73 枚標準-3 Block2A導彈以及與之配套的Mk-29發射裝置,合同價值總額32.9億美元。
標準-3 Block2A導彈的研制工作由美國雷神公司和日本三菱重工共同承擔,導彈在2015年6月進行首次飛行試驗。導彈的射程提高至約2500千米,射高提升至約1500千米,而大部分低軌道衛星都運行1500千米之下。反導反衛一體化是當下導彈防御系統的重要發展趨勢,既然2008年美國海軍能夠使用標準-3早期型號攔截失控衛星,這意味著無論是目前廣泛裝備美日的標準-3 Block1系列和標準-3 Block2A,都是具有執行反衛星作戰潛力的導彈,尤其射程和射高更遠的標準-3 Block2A,只要美國和日本決定擁有反衛星能力的導彈,讓該導彈成為兼具反衛星和反導能力技術上是可行的,并且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

F-15發射ASM-135動能反衛星導彈
日本海上自衛隊擁有4艘金剛級和2艘愛宕級宙斯盾驅逐艦,性能更好的摩耶級宙斯盾首艦也于2019年下水,到2020年前后,日本海上自衛隊將擁有8艘宙斯盾戰艦。這些驅逐艦目前裝備的是標準-3 Block1A導彈,未來將裝備標準-3 Block2A導彈。除了宙斯盾戰艦,日本已經決定從美國引進陸基宙斯盾系統,該系統將使用標準-3 Block2A導彈。

美日新型標準-3 Block2A導彈
日本防衛省2020年度預算申請披露了日本將建立“宇宙作戰隊”的計劃。預算申請中寫到,太空領域是安全方面需要重視的新領域之一,建立“宇宙作戰隊”是提升太空領域能力的舉措。報道稱,“宇宙作戰隊”的主要任務是對太空進行實時監控,以防止自衛隊活動所需的人造衛星信號受到干擾從而導致艦艇停用等。
日本組建面向太空作戰的“宇宙作戰隊”并不令人意外,在2018年12月公布的新版《防衛計劃大綱》指出,要強化包括太空監視態勢在內的太空戰力。與2013年版《防衛計劃大綱》相比,新版《防衛計劃大綱》提出了“多次元統合防衛力量”概念,替代了之前的“統合防衛力量”,以往注重“海、陸、空”一體化作戰,現在擴展到太空、網絡和電磁領域,在未來進行“跨域作戰”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太空、網絡和電磁等新領域對于日本來說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性”。
為了增強對太空的實時監控能力,日本防衛省正在打造太空監視網。防衛省和自衛隊認為,日本必須自己致力于監視太空。
太空監視網其實是一種軍民兩用的監視網,它可以發現太空垃圾這樣的小目標,意味著發現跟蹤像衛星、宇宙飛船和航天飛機這樣的大目標更是毫無問題。目前,太空監視網一般由天基監視系統和地基監視系統組成,包括太空監視的空間平臺(衛星、飛船等航天器)、地面雷達以及光電系統等。以美國為例,其太空監視系統包括地球同步軌道監視衛星、低軌道監視衛星和地面的第二代太空籬笆系統,天基系統和地基系統相互配合,太空態勢感知能力非常強。
防衛省希望日本的太空監視系統從2023年起投入使用。為此,日本將開發專門監視妨礙衛星活動的太空垃圾和反衛星武器的地面雷達。另外,為了在航空自衛隊新設專門運行雷達的部隊,防衛省也已開始組織籌備人員。除了地面雷達,日本的太空監視系統也會配備天基平臺。日本和美國2019年底前可望簽署在日本天頂導航衛星上裝載美國太空監視載荷的協定,以進一步增強兩國太空態勢感知能力。此外,派遣自衛官前往美國戰略司令部空間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學習技能,后者負責對結束使命的人造衛星和火箭的零件、碎片等太空垃圾進行監視。

日本已經決定購買陸基宙斯盾系統
反衛星武器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除了用于直接執行攔截任務的反衛星衛星、反衛星導彈、發射系統等,還要求信息系統(太空態勢感知、指揮控制和通信)具備實時提供超高精度情報支援的能力。而發現和精確跟蹤對手的衛星則是反衛星的關鍵,因此高可靠性的太空監視系統不可或缺。依靠自身發達的微電子技術和美國的幫助,日本太空監視系統的表現想必不會差。
雖然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日本裝備標準-3導彈后就具備反衛星戰力,但不可忽視,在反導反衛星一體化技術深度融合發展的當下,隨著建設太空監視網、組建“宇宙作戰隊”和大力發展軍用衛星及相關太空技術,日本將逐步擁有很強的反衛星作戰潛力,上述的技術基礎和人才人員可為日本短時間內擁有反衛星戰力提供充分的儲備。這與日本戰后航母發展的技術路線和思路是相同的,通過直升機驅逐艦、直通甲板兩棲船塢運輸艦、直升機航母等大量的技術和人才積累,2018年新版《防衛計劃大綱》宣布將出云級改造為真正航母,搭載F-35B垂直起降戰機,最后一步更多是掃除政治障礙。
從突破海外派兵法律、修改武器出口原則以及修改太空相關法律來看,日本掃除發展太空戰力的國內政治障礙并非沒有可能,而國際上的政治障礙也隨著美國對日本的軍事松綁,讓日本看到了擁有真正反衛星作戰能力的更多可能性。從2008年通過《太空基本法案》,允許將太空用于“防衛性”軍事目的以來,日本太空軍事發展步伐越來越大,美日太空軍事協作也越來越緊密。2015年,日本與美國在新修訂的《防衛合作指針》中增加了太空安全合作,明確在太空態勢感知、海洋目標監視等方面實現情報共享。近兩年來,日本頻繁參加美軍組織的“太空哨兵”“施里弗”等太空戰演習,標志著美日在太空作戰領域合作深度與廣度的顯著提升。
衛星系統是獲取戰場信息的重要手段,摧毀敵方衛星系統是破壞其天基信息網的關鍵,反衛星武器也將成為一種“戰略武器”。因此,日本發展反衛星作戰潛力的現狀和前景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