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飛鵬

近年來,原生態民歌隨著各種聲樂大賽和娛樂節目的興起,已經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這是一件大好事。同時,它的繁榮又伴隨著很多問題,比如演唱的不斷重復,表達的概念化、簡單化甚至到了一種格式化的程度。筆者是在陜北土生土長,從小一直聽陜北民歌長大,當然非常喜歡陜北民歌。但是在最近一段時間里心態發生了變化,甚至聽到某些歌手演唱陜北民歌時還有反感情緒,有一種無法表達的羞愧感,不忍聽到它。這不是因為陜北民歌變得不好聽了,而是因為一成不變的演唱方式所導致的審美疲勞。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自己聽到陜北民歌的演唱會感到不舒服,是因為那些歌手聲音的本質不夠好嗎,還是歌唱技術有問題?不是,其實這些歌手嗓音很好,在我看來是好過頭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他們每一個都像百靈鳥,嘹亮又高亢,有這樣的好聲音,為什么還會不想聽呢?因為他們有了好嗓子不會用,他們的好嗓子好像是專門為比試拔高音的,結果都得臉紅脖子粗,甚至像拿性命作抵押的賽歌者。高音成了演唱的目的,使歌唱的意義降到最低的層次。
歌手必須是高音,而中音和低音很少,這是一個很讓人擔憂的現象,就像一個在現實生活中不會低聲說話的人,說再私密的話也要大聲嚷嚷(而傳統的陜北民歌大多是自吟自唱的)。我在酒店里或者在一些小型的演出場所看到的情況是:與觀眾面對面的演唱還要用麥克風,讓他們在這種情況下不要用麥克風,他們說不用麥克風就不會唱了。離開話筒就不會演唱了,這算是一個合格的歌手嗎?其實好的歌手最好不要用話筒,這才是優秀演技的體現。當然如果在廣場,在成千上萬聽眾的場合應該另當別論。即使那樣也應該把音量調在適當的位置,否則會影響演唱質量。我建議歌手們最好到農村看看那些大山里的歌手,看他們是怎么唱的,是怎么面對高山大川,怎么自然而然地、自由自在地給大自然演唱。
對此,我常常感到迷惘的是那么多專家評論家,怎么就看不到這些問題,反而是一片贊美聲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很多,比如選材問題,聲樂教學問題,歌手的文化素養問題等等。但是影響最大的,我認為是整個社會對陜北民歌的誤區,大家就認為聲音越高越好,不知道演唱最重要的是唱,是唱出來的情而不是喊出來的聲音,更不是走音變調的高音。
另外,傳統的演唱模式使陜北民歌的發展也受到某些局限。陜北民歌響譽全世界,在國內已經家喻戶曉,這與它有一段紅色革命歷史有關,因為人們長久以來所聽到的就是這個樣子,不是男高音就是女高音,很少甚至從來沒有聽過中音、低音的演唱,所以就習慣接受了這樣的現狀。聽眾的審美形成之后,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種欣賞習慣。再加上陜北民歌本身在多聲部的演唱方面并不豐富,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專業音樂工作者應該在這些方面多做一些嘗試,使陜北民歌在多聲部演唱上走出自己的路子。
以我拙見,拓展陜北民歌的演唱空間,首要問題是在觀念上接受探索性的實踐。比如用通俗唱法演唱陜北民歌,用美聲唱法演唱陜北民歌,或者幾種方法的綜合應用,我想只要認真實踐,都會有很好的效果。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陜北民歌的音樂本質具有很多可塑性因素,它適合所有唱法的演唱而且不排斥與其它藝術形式的結合。我們知道好旋律適應任何方式的演唱,也適應任何器樂的演奏,如果按照這樣的思路探索、改革、發展,就是一次對陜北民歌從里到外的革命。所以,對民歌傳統有所改變是發展的需要和必然,不必大驚小怪。我一貫主張陜北民歌在變中求發展,在變中尋求新的藝術方法和建造新的輝煌。
民歌只有在不斷地演唱過程中才會存在下去,才會是一個正在活著的藝術。陜北民歌不需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它不是遺產,它正在使用,并且每天都在成長,散發出燦爛的光芒。它的存在就是陜北大地的存在,陜北人民的存在。當然它是世界的,世界因為有了這樣優美的旋律而變得更加美好,中國音樂因為有了陜北民歌,才會呈現出如此的豐富多彩,優美鮮活。如果要永遠保持這樣的狀態,首先是人的生存的狀態,因為民歌的生存狀態本質上就是人的生存狀態,不是我危言聳聽,而是藝術反映了人的心靈意愿和精神狀態。富強很重要,但是它重要不過心靈的自由,心靈自由的程度越高,藝術的發展就越豐滿。這樣我們或許能夠理解,為什么有時候生活富裕了,反而缺少真正的藝術作品,是因為心靈并不自由的原因。

任何一個成功的藝術家都緣于他心靈的智慧和復雜而豐富思考的結果,演唱藝術也同理。我們通常會發現一些沒有頭腦的歌者,我們聽到的不是聲音而是技巧,缺少的是情感的內涵和思想的深度,我稱這樣的歌手是“沒心沒肺”。因為聲音里沒有情感就等于沒有藝術生命力。就像一杯白開水,一張白紙,一句沒有意義的話,甚至是一句廢話。既然一個演唱者要通過自己的聲音來傳達給聽者一些快樂或者痛苦的情緒,或者某種意義和思想,如果你什么也給不了聽眾,那你演唱的意義在哪里?
在當今時代,我不敢渴望中國產生莫扎特這樣的大師,更不敢指望出現一個中國式的貝多芬,我只希望民歌的普及與提高能夠得到國家的重視,重視了民族民間音樂,中國的音樂事業就會有發展,并且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重要的不是在國際舞臺上演奏和演唱別人的作品,而是我們自己的作品。陜北民歌的出路也在于不同形式的演唱、演奏,并追求在多種藝術的共同發展中取得成就,才能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重要財富,并且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