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劉梓嬌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宣傳司、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國記協聯合發起的“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推出每天運動1小時,每周攝入25種以上食物等一系列健康生活理念,重點建議每個人每天給自己留5分鐘發呆時間。
發呆是人的大腦對于外界事物進行調節的一種應激反應,是不經意間出現的一種自發的安靜狀態,屬于自我保護和調適。人在高壓的狀態下如果不能及時進行有效的情緒管理,會對生活、工作產生不良影響。發呆的時候,人腦意識活動減弱,處于一種清醒而放松的狀態,是很好的精神調劑手段。
激發創造力放松入靜后,人的腦電活動以α波為主。處于這種腦電活動下,個體會感到放松舒適。當大腦充滿α波時,人的意識活動明顯受到抑制,無法進行邏輯思維和推理活動。此時,大腦憑直覺、靈感、想象等接收和傳遞信息,讓人更富于創造力。
深度放松從生理學角度來看,發呆會引起機體的松弛反應,這是一種導致交感神經系統普遍降低的綜合性下丘腦反應。
松弛反應是在安靜環境中處于松弛狀態時發生的一套綜合的生理變化,具體表現為心臟泵血量降低,心跳減慢,血壓也隨之下降,機體耗氧量減少,全身骨骼肌張力下降,肌肉放松,四肢溫暖,新陳代謝水平下降,促進合成代謝及有關激素諸如胰島素的分泌。
松弛反應可以降低交感神經的張力,加強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引起生理覺醒水平的明顯下降,由此產生深度的放松。在這種狀態下,大腦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
改善急躁情緒大腦經常處于松弛反應狀態,可以使機體的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的活動維持在一個良好的平衡狀態,有利于對抗各種應激,有利于優化性格,改善爭強好勝、急躁、緊迫感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性格特征。同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為組織器官輸送大量的氧氣和營養,對于減少焦慮有著明顯的作用。
傳統的健身氣功如禪定、冥想、靜思也會讓機體放松,只不過發呆更多的時候是自發的無意的行為,而禪定、入靜等則是主動的有意的操作。相比之下,發呆對環境、時間等外部條件要求較少,因而更簡單易行,隨時隨地都可以發呆。
生活節奏快的人,還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發呆,例如坐地鐵、飛機或其他交通工具時,一個任務結束后或兩個任務間的空當等零星時間。但要注意開車、等紅燈或排隊前進期間不要發呆。
發呆時的姿勢不限,如果頭部有依靠或者由手臂支撐更好,頭頸部肌肉的放松更有利于產生充分的松弛反應。發呆時如果不能盡快地放松下來,可以回憶自己以前經歷過的輕松愉悅的場景,比如置身于溫暖舒適的海灘。
發呆還可以配合進行深度的呼吸,特別是腹式呼吸,將注意力集中在腹部的肌肉上,主動地收縮或舒張腹肌,進行5~8次緩慢腹式深呼吸,不但可以減壓,也可增加大腦的氧氣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