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洋 吳燦 何曉歡
(作者單位:戴洋、何曉歡,國家氣象中心;吳燦,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
2017年,SCI收錄的氣象與大氣科學領域86種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平均值為7235,期刊的5年(2014—2018年)載文量平均為811篇。
2018年6 月,科睿唯安發布了2017年版期刊引證報告(JCR),其中在“氣象與大氣科學”領域共收錄86種期刊。本文梳理分析這些期刊的部分引證指標、出版信息,并對SCI收錄的大氣科學領域中國期刊與國際知名期刊進行對比分析。
2017年SCI 收錄的氣象與大氣科學領域期刊共86種,分布在19個國家和地區(表1)。整體來說,分布呈現出相對集中的態勢,美國、英國、德國和荷蘭以收錄期刊數10種及以上排名前4位。2013—2017年收錄的期刊分別為76、77、84、85、86種(統計含部分期刊因更名因而新舊兩種期刊同時被收錄情況),增加的期刊主要來自上述四國以及中國、日本、澳大利亞(表2),其中一些從創刊伊始就迅速有較高影響,位列Q1區。

表1 2017年氣象和大氣科學領域SCI期刊的國家和地區分布
期刊影響因子是評價期刊學術水平和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2017年86種期刊影響因子的平均值為2.542,近5 年的影響因子平均值為2.924。從2017年影響因子的排名來看:英國的Nature Climate Change、德國的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美國的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德國的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英國的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Climate Change位居前5位。
2017年,SCI收錄的氣象與大氣科學領域86種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平均值為7235。其中:美國的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英國的Atmospheric Environment、美國的Journal of Climate、德國的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美國的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位居前5位。此外,86種期刊的5年(2014—2018年)載文量平均為811篇。
學科規范化的引文影響力(Category 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是評價學科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高于 1 表明被引表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低于1 則反之。2014—2018年,86種期刊的學科規范化的引文影響力平均值為0.79155。其中:英國的Nature Climate Change、荷蘭的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美國的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德國的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英國的Earths Future位居前5位。
從第1 節分析可見,美國、英國、德國及荷蘭的收錄期刊數量占據絕對領先優勢(合計占比73.3%);歐美的期刊數量共占據了近85%,亞洲期刊較少。從第2節相關指標分析,特別是各項指標排名前5的刊物可見,大氣科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刊物,全部來自前述四國,尤其英美兩國牢牢把住了期刊分布的最頂層。
從各國期刊Q1~Q4的占比情況可以得見該國的辦刊水平。表3為美國、英國、德國及荷蘭的刊物分區占比情況。由表可見,這四國的期刊學術水平和影響力整體水準均較高,共同特點是Q4區較少。四國之間略有高下,其中美國Q1和Q2區約占73%,表現更突出,反映了其期刊的巨大領先優勢;英國Q2區相對較多,德國Q1區相對較多,荷蘭在Q3區相對較多。綜合表1和表3可見,美國的期刊不僅數量最多,同時近四分之三都在Q1和Q2區,可謂規模和質量雙雙穩居金字塔尖;其他三國也有類似情形。正是由于期刊的規模和質量均占據絕對優勢,數量和質量之間形成相互促進,使得美英德荷穩穩占據強勢領先位置。

表2 2014-2017年氣象和大氣科學領域SCI收錄期刊增加情況

表3 2017年氣象和大氣科學領域四國SCI期刊分區占比
亞洲的11種期刊大多為國家和地區氣象學會主辦,且多為季刊或雙月刊。少數為跨學科期刊(同時被其他學科收錄,如農業、地學等),大部分期刊主要關注于大氣科學及相關研究領域。11種期刊中不乏具有百年歷史的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也有辦刊不足十年卻已擠入Q2區的“黑馬”(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表4)。
日本共有3種期刊被收錄(Q1區1種, Q4區2種)。其總被引頻次、期刊影響因子、近5年平均影響因子、特征因子分值、論文影響分值、學科規范化的引文影響力等在亞洲國家中表現比較搶眼,跟歐洲第二方陣水平接近。尤其是日本氣象學會主辦的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是2017年亞洲唯一位列Q1區的期刊,創刊于1882年。
中國共有4種期刊被收錄(Q2,Q3區各1種, Q4區2種)。近5年WOS 論文數、可引用論文量、總被引頻次、特征因子分值等指標表現較好,大多在亞洲處于領先,但期刊影響因子、近5年平均影響因子、論文影響分值、學科規范化的引文影響力等指標大多落后于日本,屈居第二。其中非Q4區的2種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和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均是委托Springer出版發行,這種“借船出海”的方式,是時下流行的辦刊方式,可直接借助國際先進出版理念和平臺推廣期刊,有助于其更好地走向世界。

表4 2017年亞洲11種SCI期刊的主要指標情況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