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澳大利亞特派記者 劉天亮
澳大利亞政府13日宣布指導澳高校“應對外國干涉”的綱要。根據該綱要,澳大學需要公布海外研究合作伙伴的名單,列出與其他國家和捐助者的財務往來,并與國家安全機構共享網絡情報,以應對針對高等教育部門“前所未有”的外國干涉。雖然綱要沒有點名任何國家,但在澳政府各界炒作“中國滲透”的背景下,這一動作被廣泛認為針對中國。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14日報道,該綱要稱,這些規定無意給大學帶來額外的合規或監管負擔。不過,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外國干涉,澳大利亞大學將不得不在盡職調查及與政府溝通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例如,高等教育機構現在必須考慮其學術研究的“雙重用途”——外國軍事組織是否可以從中受益,合作研究者的政治紐帶、研究的最終目的、外國政府的目標等因素,可能都要隨之納入考量。
澳大利亞教育部長丹·特漢14日表示,該綱要將確保大學在維持其自主性的同時,有適當的“政策、框架和策略”,與外國干涉劃清界限。今后,大學必須任命專門人員來監視干涉違規行為,并為減輕“外國干涉”承擔一定的學術責任。不過,這份綱要沒有規定任何處罰規則。
該指導文件并未點名中國,特漢也拒絕具體說明外國干涉的威脅來自任何特定的國家。不過,當地大部分媒體都把這份指南中的外國干涉指向了中國,案例包括澳國立大學2018年遭受的網絡攻擊,以及新南威爾士大學的一名計算機科學教授與中國軍方人士共同開展了與北京核武器計劃有關的研究。不過,澳大利亞高校聯盟首席行政官卡特里娜·杰克遜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大學需要考量內部的所有合作,只挑出一個國家來談是危險的。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4日在回答相關問題時表示,澳大利亞政府出臺有關教育政策是澳內政,我們不予置評。同時,我們希望澳方在開展海外教育合作過程中秉持公平、透明、非歧視原則,對各方一視同仁。耿爽指出,中澳雙方在教育領域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為兩國學生求學深造提供了極大便利,也為增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發揮了重要作用。所謂中國對澳大利亞高校“滲透”純屬無稽之談,我們此前在記者會上曾經多次作出過回應。我們希望有關方面能夠客觀、理性地看待雙方的交流,不要將正常的交流項目政治化,多做有利于中澳友好與互信的事。▲
環球時報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