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1月13日文章,原題:減貧討論(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阿比吉特·班納吉、埃絲特·迪弗洛和邁克爾·克雷默,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在諾貝爾委員會看來,這三位經濟學家使用隨機對照實驗方法,來測試特定的干預措施是否有效,這“大大提高了我們抗擊全球貧困的能力”。
一些人稱贊應對貧困這一古老問題的新方法得到承認,但另一些人懷疑,正如諾貝爾委員會所說,“把這個問題分成更小、更容易處理的問題”,是否真的能大規模減少貧困。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辯論顯然缺少了中國的經驗。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對全球減貧事業的貢獻比重超過70%,堪稱近代史上最成功的減貧案例。
過去40年來,中國有8.5億人脫離了貧困。但正如中國學者所說,中國的減貧“與隨機對照實驗毫無關系”,也不是向窮人發放救濟——相反,這是國家快速發展的結果。
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出口驅動型工業化,松綁私有經濟,歡迎外國投資,擁抱全球貿易。隨著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從田間來到工廠,他們開始掙工資、儲蓄,把子女送到學校接受教育;加上民營企業激增,于是造就了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
不過,雖然中國的減貧表現不俗,但也伴隨著兩個嚴重問題——貧富差距和腐敗。2012年時,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7,高于英國和美國。
中國領導人認識到貧富差距和猖獗腐敗所帶來的風險,于是同時發起了兩場大規模運動。一是承諾到2020年消除農村貧困,使用“定向”扶貧措施,如工作安置和福利補助。另一場運動的目標是根除腐敗。包括一些高級干部在內,超過150萬名官員受到處分。
中國的經驗對發展經濟學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首先,雖然隨機對照實驗及其所評估的項目在減貧中發揮了作用,但大規模減貧的最有力手段是經濟增長。正如牛津大學的蘭特·普里切特所證明的,在年收入中位數超過1045美元前,沒有哪個國家能實現75%以上的家庭日均生活費在5.5美元以上的水平。
中國發展的第二個經驗是,增長不一定總是公平的。這就需要福利計劃和實現公共服務,如教育和醫療,使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實惠廣泛分布。
最后,靈活變通的治理至關重要。有人把中國的經濟成功歸因于聽從“古典經濟學家的建議”,而實際上,中國并未采納許多標準的政策處方——其中最明顯的是,那種認為西方民主化是發展所必需的觀點。
中國經濟活力背后的真正秘密是“引導創變”,即中央政府政策引導地方政策試驗。
總之,消除貧困的關鍵是包容性增長。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結合促進國家發展的宏觀政策措施和解決具體薄弱環節的微觀項目。新興經濟體還必須根據21世紀的挑戰,特別是技術轉型和氣候威脅,調整其發展戰略。這需要各種各樣的研究和工具,在這方面沒有什么靈丹妙藥。▲
(作者為美國密歇根大學政治學教授YuenYuenAng,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