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董銘
3D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和4K修復版《海上鋼琴師》分別于11日和15日在國內院線上映,關于老式膠片電影的修復、3D轉制、院線重映再次受到關注。這是從藝術和史料價值出發的保護性措施,還是追求票房的純商業行為?觀眾們尋找的是情懷,片商們關注的是票房,而真正付出勞動的,則是幕后的電影修復工作者們。
《海上鋼琴師》中國首映
由意大利名導朱塞佩·托納托雷執導的《海上鋼琴師》1998年上映,在全球范圍內獲得多項大獎,更是許多影迷心中的“啟蒙電影”。片中傳奇的鋼琴師一生和諸多精彩動人的段落迄今仍影響很多人,像周杰倫就曾在自己的作品《看不見的秘密》中模仿《海上鋼琴師》里精彩的“斗琴”段落,向前輩致敬。其實《海上鋼琴師》從未在國內公映過,很多人的記憶還停留在DVD里,能時隔二十多年在大銀幕重溫也是一種機緣,4K修復版能最大限度保留原始膠片本色,足以發現當初忽略的細節。
由拍出《指環王》系列的好萊塢大導彼得·杰克遜制作的《他們已不再變老》,則是對原始膠片素材的“再創作”——把倉庫中深藏近百年的紀錄片重新剪輯、數字化、上色、轉制成3D格式。項目委托方英國教育部的原意,正是其史料保護價值和下一代的教育價值,借助4K新技術來讓“歷史”重煥光彩,其意義遠高于票房本身。
電影修復在美國和歐洲已有數十年經驗積累,最早可上溯至1973年《拿破侖》修復版的盛大公映。近年來數字化技術突飛猛進,再加上早期膠片面臨各種損壞的危險(褪色、霉變、酸化等),越來越多的老電影急需進行2K或4K修復,并通過院線、光碟和流媒體等多樣平臺與今天的觀眾見面。修復老電影是一項繁瑣、細致同時需要思考的技術工作,單片費用從幾十萬元到上千萬元人民幣不等,除了對膠片進行數字化處理、矯色調、去劃痕、混音軌等工序,對于影像本身能有多大程度上的更改,需要復原到哪個階段的版本,業內也曾引發爭議。譬如美國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代表作《出租車司機》(1976年),在修復過程中就曾發現著名的獨白鏡頭其實是誤裁剪畫格所致,最后在斯科塞斯本人主持下重新更改在修復版中。上世紀20年代的表現主義經典《大都會》曾于2001年成功修復,卻在2008年意外發現另一個更完整版本,于是再花費兩年時間重新修復和編排,只求向今人展現最完整的歷史原貌?!?/p>
情懷重于票房
在中國,以電影資料館、上海電影技術廠為代表的專業機構,早已啟動國產老電影的修復工作,從2K升級到4K,追求的是更清晰畫質和更完整版本。
2012年,經過多道工序“精修”的《十字街頭》《八千里路云和月》一亮相就獲得好評,從與意大利博洛尼亞合作的《舞臺姐妹》《英雄本色》,到去年上海電影技術廠自主修復的《芙蓉鎮》《畫魂》,國內的專業修復人士都在摸索中積累經驗,像呂樂等當年主創都參與到修復過程之中。與此同時,《畫魂》《天書奇譚》等片的修復版重回院線的市場前景仍不明朗。為數不多的商業放映中,王家衛2009年重新編排調色的《東邪西毒:終極版》票房3000萬元人民幣左右;《新龍門客?!分破藚撬歼h在2012年花費兩百多萬修復畫質,樂隊重新配樂,最終票房僅有644萬;《倩女幽魂》2011年的修復重映票房更是只有293萬。這些都說明單靠高清畫質和復古情懷,目前仍不足以讓中國觀眾走進影院。
若是為了商業效益粗制濫造地“修復”,反而有辱經典的藝術價值,這是廣大觀眾和專業人士不愿看到的?!?/p>
修復為了保護
有媒體統計,自19世紀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誕生以來,至今全球“存活”的影片僅占問世總量的10%,美國1950年以前的影片一半以上都已遺失。早年倉儲環境不當以及膠片材料短壽,讓許多經典都無緣留存至今,甚至上世紀80年代的彩色膠片都岌岌可危。近年來,在斯科塞斯等知名電影人的倡議下,許多國家都建立專門機構投入到電影修復工程之中,比如意大利博洛尼亞電影資料館和修復工作室,每年修復大量世界各地的老電影,還誕生了專放修復電影的“發現電影節”。
電影修復過程也存在風險——并非指修復版上映后的票房風險,而是修復過程中對于珍貴的原始膠片所帶來的“不可逆”損傷。比如由阮玲玉主演的早期作品《新女性》,中國電影資料館委托馬克·穆勒等外方修復時,原始負片損毀無法修復,損毀原因雙方各執一詞。總體來說,這些巨大的工程更多還是為了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戛納等頂級影展如今都辟出專類單元,今年上海電影節侯孝賢經典作品《海上花》4K修復版放映時更是一票難求,該片將于12月20日在臺灣上映。
“修復就是為了放映”,創建法國電影資料館的大師亨利·朗格盧瓦如此表示。經典電影需要像文物一般妥善保管,補缺修殘;也要讓更多觀眾來欣賞,專家來研究,后輩來學習,才不至于讓藝術遺產流失。在票房利益驅動下,有些尚不急于修復的“不太老”的電影,也紛紛打著“4K修復版”旗號重新上映,甚至打出“3D版”噱頭,其價值就超出保護性修復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