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河北特派記者 馬俊
編者按:“火星你好,中國來啦!”11月14日,伴隨著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的首次公開亮相,很多網友都發出這樣的歡呼。當天,中國國家航天局邀請部分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中外媒體記者約70人,赴河北懷來觀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并參觀相關試驗設施。《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了解到,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將于2020年舉行,經過7個月的飛行后,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將經受最關鍵的“7分鐘降落”考驗,這次進行的懸停避障試驗就是對此而來。
如何模擬火星環境
根據地球與火星位置關系,每26個月會有一次從地球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最佳時間窗口。在這個時間點發射火星探測器,將節省大量燃料,縮短抵達的時間。2020年就將迎來一個窗口期,因此明年被稱為國際上的“火星探測大年”,包括中國、美國、歐空局、印度和阿聯酋等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公布了各自的火星探測計劃。
在抵達現場之前,《環球時報》記者一直很好奇的問題是:火星重力遠比地球小,如何能在地球上模擬火星重力環
境呢?難不成還得跟航天員失重訓練那樣,在大水池里用浮力來抵消部分重力?在記者搭乘的大巴駛進號稱“亞洲最大”的中國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后,一組高大的鋼架結構建筑讓答案豁然開朗。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介紹說,火星的自然環境與地球相比有很多的不同,其中重力只有地球的1/3。為了模擬在火星環境下的著陸,中國航天科研人員專門建造了一整套設施。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塔架系統、隨動系統和地面的火星表面模擬區域。最顯眼的是6個鋼結構的塔柱,通過上方的環形桁架連接成一個柱形的剛體結構。塔柱高140米,內圈直徑120米,足以滿足模擬火星降落時的空間。
隨動系統是中間的紅色平臺,它通過36根鋼纜進行固定,下面垂吊的就是長著4條“腿”的火星探測器。通過精確控制平臺的運動速度,它可以承擔探測器的部分重量,進而為探測器模擬出火星的重力環境。
此外,塔架下方的地面上還鋪設有特殊材料,形成各種坑和坡的形狀,從而模擬火星的表面特性,考驗下降過程中探測器搭載的相關光學和電子設備能否發揮作用。▲
“關鍵的7分鐘”
14日進行的試驗是模擬火星探測器在距離火星表面67米的高度上懸停,并自主尋找遍布坑與碎石的地面安全著陸區,然后避障下降到20米的全過程。
5、4、3、2、1……試驗開始了!《環球時報》記者看到,伴隨著震耳的轟鳴聲,被吊在高空中的火星探測器向下噴出火焰,然后開始緩緩下降。不過下降動作并沒有持續多久,探測器就在空中懸停住,并自行向左調整位置,避開地面的各種障礙物尋找合適的降落地點。待位置找好后,它再度緩緩下降,最終平穩地在20米高度停機。
為何要大費力氣專門修建這樣的模擬測試設施并進行反復試驗呢?張榮橋介紹說,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于2020年擇機實施,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并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屆時探測器經過7個月時間的飛行抵達火星后,最后的降落過程只有7分鐘。但這是“計劃中最困難、挑戰最大的環節”。
一名航天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航天器的自主避障降落過程本身風險就很大,以色列、印度今年發射的月球探測器都是在這個階段失控墜毀。而相比距離地球約38萬公里的月球,火星與地球的距離更加遙遠,最近的距離也有5500萬公里,即便是無線電信號單向傳輸都需要4分鐘時間,這意味著在關鍵的著陸過程,只能依靠探測器自行處理遭遇的一切問題,對探測器應對突發情況的要求非常高,難度比月球探測器更大。然而火星環境異常復雜,在火星探測歷史上,各國探測器“折戟沉沙”的比例超過一半。
據介紹,目前火星探測器的著陸方式主要分三大類:“氣囊彈跳”式主要適合于比較小的探測器,比如美國“火星探路者”“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等,通過在降落前鼓起氣囊,利用氣囊進行緩沖就可以實現安全著陸;“反推著陸腿”式主要是利用反推火箭,提供最后著陸時的緩沖力,適合于較大型火星探測器;“空中吊車”式則是美國“好奇”號火星車等超大探測器采用的著陸方式,通過從探測器上方吊著的反推火箭提供緩沖,把探測器放到火星表面后再脫離。《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這次測試的中國火星探測器采用的是“反推著陸腿”式,其中關鍵的懸停避障技術在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月表著陸的過程中已得到成熟應用。▲
中國航天繼續“國際合作”
盡管此前由于美方故意阻撓,沒有及時發放簽證,導致中方代表團集體缺席了10月21日開幕的2019年度國際宇航聯大會,但中國航天并未改變“國際合作”的宗旨。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14日表示,中國主張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加強航天國際交流與合作,共享航天發展成果。據了解,未來中國還將進行火星采樣返回、小行星探測、木星探測等深空探測項目。張克儉表示,中國國家航天局愿與各國航天機構、空間科學研究實體及國外空間科學愛好者攜手,在后續重大航天工程任務中加強合作,共同推進航天事業發展。
張克儉透露,國家航天局向美國、俄羅斯、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駐華代表發出邀請,現場觀摩這次火星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當天有來自法國、意大利、巴西等19個駐華使館的使節,歐盟、非盟駐華使團、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的代表出席了這次活動。
據介紹,中國航天發展60年來,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已經與45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40余份航天合作協定,與法國聯合研制了中法海洋衛星、天文衛星;與意大利聯合研制了中意電磁衛星;與巴西聯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資源系列衛星,被譽為“南南高技術合作”的典范;在嫦娥四號任務中與德國、荷蘭、瑞典、沙特、俄羅斯、阿根廷等國開展了積極的國際合作,并于今年4月發布了嫦娥六號和小行星探測上的合作機遇公告;近期在地球觀測組織大會上,宣布將高分一號、高分六號衛星16米分辨率光學數據對全球開放共享。這些舉措為擴大更多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共享空間技術成果,推進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