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霖 趙春燕

摘? 要:在國有企業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為提高國有企業發展質量,有效的監督理應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家審計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離不開國家審計的監督和引導。媒體監督作為“第四方權力”,其外部治理作用已被中外學者所接受。基于此,該文通過分析國家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及媒體監督的特征,運用SWOT模型對國家審計與媒體監督協調發展進行研究,探討國家審計和媒體監督如何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提升監督合力。
關鍵詞:國家審計? 媒體監督? 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F23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7(c)-0208-03
《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能否落實,取決于如何加強黨內監督與國家機關監督、司法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之間的監督合力。國家審計在國民經濟的有序運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提高了國企改革的深度和廣度,國家審計的功能發揮有效促進了國有企業持續推進和深化改革,完善治理結構,鞏固生產過程和經營過程。媒體監督實際上是人民群眾實現民主權利的渠道,它是人民群眾有效監督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一種手段,首先,媒體作為信息的載體,其傳播功能的發揮有效滿足了民眾對信息的需求;其次,媒體作為一種非制度安排,可在資本市場中發揮聲譽機制的作用,有效抑制管理者違法的動機,對管理者形成威懾作用;最后,媒體可通過壓力機制,使違法者面臨更大程度的心理壓力,便于相關機構處理問題。
SWOT分析法通過分析企業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了解企業的整體情況,從整體的角度制定企業的戰略計劃,其涉及到企業中內部的競爭優勢和劣勢,外部的機遇和威脅,它是經常會被企業運用于戰略管理和競爭分析的一種有效工具。該文通過研究國家審計與媒體關注的發展現狀,利用SWOT模型對國家審計與媒體監督協調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進行綜合分析,并為提升監督合力提出建議。
1? 國家審計和媒體監督的現狀分析
1.1 國家審計的現狀分析
A股上市公司中有1114家屬于國企,但是全國審計機關中審計人員總人數不足9萬人,80%以上的審計人員就職于縣級審計機關,不到20%的審計人員就職于審計署機關及各特派辦,面對數量眾多的國有企業,國家審計的力量明顯太薄弱,現有的國家審計資源是不充分的,這種情況加大了實現審計全覆蓋的難度。央企作為國企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受到國家審計的監督,從圖1可知,近兩年國家審計加大了對央企財務收支的審計,被審計的央企數量有所增加,但每年的審計覆蓋率都不足40%,國家審計對央企集團審計的覆蓋面不夠廣。
1.2 媒體監督的現狀分析
表1顯示了近8年的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網民數每年都有所增加,2018年底網民數達到了82851萬人,比去年增長了5653萬人,互聯網的覆蓋率也在不斷提高,每年的增長率都大于2%,在2018年里互聯網普及率提升了3.8%,說明國家加大了對互聯網的基礎建設,網民規模的擴大和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顯著加快了新聞報道的傳播速度,有利于民眾行使民主監督權利,互聯網的普及同時加快了媒體公司的擴張速度,加大了媒體的監督力度和廣度。
2? 國家審計與媒體監督實現協調發展的路徑
國家審計產生于受托責任,作為人民群眾的受托人,國家審計承擔了監督國家及社會公共事務的責任,國家審計“免疫功能”的發揮有利于廣大人民行使監督權利。國家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有利于其客觀公正地評價國企相關負責人履行受托責任的情況,促進國企地深化改革。新聞媒體實質上是公民行使民主權利的一種方式,媒體監督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民眾的監督權利。從理論上講,社會的“公正”是國家審計與媒體監督共同追求的目標,因此二者的目標具有一致性(見圖2)。
3? 國家審計與媒體監督協調發展的SWOT分析
3.1 優勢
國家審計與注冊會計師審計雖然同為外部審計,但在執行審計業務時關注的審計內容不同,注冊會計師審計更關注國有企業會計核算的正確性,國家審計除了審計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情況,還會關注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及相關政策的落實情況。針對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國家審計可以根據相關規定要求企業立即整改,改善國有企業的治理水平,通過跟蹤審計加快被審計單位的整改速度。而且,審計署與被審計單位不存在任何聯系,有利于審計人員做出客觀的審計結果。新聞媒體是輿論監督的主要載體之一,借助其特有的職業敏感性,能及時、快速地察覺國有企業中存在的過度投資、貪污腐敗等現象,媒體對國有企業問題的揭露和曝光將引起政府的介入,國家審計通過加大對被審計單位的審查力度,有效促進被審計單位的整改速度,積極推動建立健全整改長效機制。
3.2? 劣勢
《審計法》規定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上述的規定表明,國家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業務時,要排除外部環境的干擾和影響,客觀地看待新聞媒體觀點和意見,時刻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國家審計人員較強的獨立性和專業性保證了審計信息的可靠性。國家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業務時要合理利用專業判斷能力,以經濟事實為基礎,客觀、公正地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作出評價,有效降低審計的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審計人員的專業判斷能力直接關系著審計結論的客觀公正,因而國家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應排除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的影響和干涉。但是有些新聞媒體的報道嚴重失實,這些非理性的報道嚴重干擾了審計人員對于事實的認知,甚至引起社會大眾的不解和恐慌,更有媒體妄加評論審計結果,嚴重影響國家審計人員獨立執行審計業務。
3.3 機遇
國家審計自成立以來,有效促進了我國的社會發展,國家審計有效促進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2015年以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不斷強調完善審計制度的重要性,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加強有關政策的實施。如黨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審計機關要依法對國有企業管理、使用和運營的境內外國有資產進行審計。媒體之間的競爭在中國市場上非常普遍,而媒體間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內容的競爭,新聞記者在對國有企業的監督過程中保持“好奇心”“獨立精神”和“社會使命感”,立足于實質性的新聞事實有利于加強媒體公司的主導權,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對國有企業經濟事項的深入探究有助于揭示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能有效提高媒體的影響力掌握輿論場的主動權。媒體監督與國家審計機關在言行、口徑上保持一致,有利于形成監督合力,顯著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打造協同有效的通信系統。
3.4 威脅
媒體的從業人員通常從社會公眾的道德情感角度對經濟事項做出評價,國家審計是根據嚴格的審計程序,以經濟事實為基礎,客觀謹慎地評價被審計單位的經濟事項,新聞媒體與國家審計人員在看待問題時存在很大的差異,以至于新聞媒體得出的結論與國家審計人員得出的結論截然不同。但是,社會公眾了解信息的渠道主要來源于新聞媒體,媒體的非公正報道與偏見性評論會造成社會公眾對國家審計的誤解,影響國家審計監督在公眾心中的公信力。另外,有些媒體只顧追求自身利益,肆意發表不恰當的言論,故意宣傳審計中存在的錯誤等,損害國家審計的權威性。
4? 國家審計與媒體監督協調發展的策略
4.1 加強對新聞媒體的引導,形成輿論引導新模式
國家審計始終以積極、穩妥、審慎、適度為原則,加強審計輿情監測和分析研判,及時回應社會關注熱點問題并采取正面引導的措施。針對輿論熱議的審計問題,國家審計人員應深層次分析原因,加大工作力度,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客觀地看待問題,從體制、機制、制度3個層面提出合理建議,準確把握政策解讀的時點、節奏、力度,講究策略,積極主動引導輿論。不僅要充分利用審計署網絡信息發布平臺的作用,還要主動強化與主流媒體之間的溝通聯系,借助新聞媒體的傳播優勢,達到全媒體同步發聲、多方式密集呈現的效果,把握時機主動提高審計輿情的回應效果。
4.2 建設高效的政府信息公開平臺,推動多種媒體相互融合
一是落實《政府網站發展指引》要求,加快建設署門戶網,加強網站內容建設與更新,及時調整和優化欄目設置;二是結合審計工作特點,有效利用審計部門官網、中國審計報、中國審計數字在線網、署政務微信、“今日頭條”審計署公眾號等媒體各自的優勢,充分整合信息和利用資源,做好信息宣傳工作;三是持續強化與地方審計機關網站、微信等新媒體渠道的互聯互通,優化信息共享和通報的方案,將審計機關網站和微信形成矩陣,全方位、立體化發布權威信息,加強信息公開實效,提高政府機關的服務水平。
4.3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擴大媒體影響力
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我們要充分利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之間的協調發展,致力于構建權威主流媒體的發展模式,通過主流媒體實現各種媒介的資源整合,充分發揮媒體的傳播優勢、擴大影響范圍,提高主流媒體對民眾意見的引導能力,有效支撐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媒體應在國家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監督各種事項,專業地評價審計活動,加強傳播手段的創新,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信息,實現新聞傳播的全方位覆蓋。
5? 結語
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事關我國的經濟發展,關系著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理應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家審計作為國有企業的直接監督主體,國家審計的功能發揮對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具有一定的規范和保障作用。媒體監督作為間接監督主體,媒體的監督和評價功能是公眾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的有效途徑。國家審計和媒體監督在規范央企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國家審計要主動強化與主流媒體之間的溝通聯系,加強信息公開實效,提高政府機關的服務水平,媒體要利用本身的優勢,加強對國有企業的外部監督,利用監督合力促進國有企業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曉暉,溫焜,王硯.國家審計推動完善國家治理路徑研究綜述——基于“免疫系統”視角[J].財會通訊,2017(1):42-44.
[2] 高強.基于SFIC模型的國家審計與社會審計協同研究[J].財會月刊,2019(3):125-133.
[3] 陳艷嬌,張蘭蘭.媒體關注、政府審計與財政安全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9,34(1):1-13.
[4] 張俊玲.媒體關注度、媒體情緒與企業會計信息質量[J].財會通訊,2018(2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