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勛 原同仁堂藥店經理、支部書記,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同仁堂公私合營及發(fā)展全過程。
我是在同仁堂公私合營之前的1953年來到同仁堂的。1948年解放軍圍城打仗,當時的同仁堂雖然名氣大,但是因為戰(zhàn)爭的緣故銷售量并不高。我記得當時的統計顯示,1948年同仁堂的年生產量為16萬元(舊幣),銷售額只有30萬元(舊幣),銷售情況并不太好。
眾所周知,同仁堂是聞名全國的中藥店,總店設在北京,創(chuàng)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1948年底時,京城同仁堂樂氏第十三世樂松生主事。此時,同仁堂資產約有80萬元(舊幣),職工190余人。
實際上,早在北平解放前夕,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就把未來共產黨對民族工商業(yè)的保護政策送到樂家了,但是樂家人對政策將信將疑,樂松生為此還去了天津他自己名下的達仁堂當了副職,以靜觀北京的變化。
1948年就已經是同仁堂經理的樂松生能回到同仁堂主事,則緣于1950年同仁堂發(fā)生的一起勞資糾紛。請回樂松生以后,勞資雙方的談判才獲得成功。
新中國成立初期,隨著農業(yè)合作化高潮的來臨,城市資本主義同農村的聯系被割斷,資本主義獨立生存的條件已經失去,資本家第一次發(fā)現自己真正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他們開始意識到,工商業(yè)改造已是大勢所趨。于是,他們當中的一些人開始對前途感到茫然,終日惶惶不安,甚至對生產已是無心過問了。在公私合營之前的同仁堂也曾經是這樣的狀態(tài),樂氏企業(yè)有好幾家,誰也不好好經營企業(yè),也不肯帶頭申請公私合營,同仁堂的發(fā)展一度停滯不前。
那時同仁堂雖然有190余名職工,但是做藥的工人也就40多個,解放以后,尤其是1950年、1951年,政府不僅沒有沒收同仁堂的財產,反而加大了對民族資本家的扶持,幫助同仁堂和全國合作總社等簽訂了銷售合同,40多個工人一下子就忙不過來了。
1952年,時任北京市市長彭真來到同仁堂視察,由于中藥原來只有丸、散、膏、丹四種形式,彭真希望國藥也能搞搞創(chuàng)新,他建議同仁堂能夠把中藥片劑也研制出來。
為了避免損害同仁堂的利益,樂松生先以天津達仁堂的名義成立了國藥研究所,并聘請了北京大學醫(yī)學院教授鄭啟棟從事中藥劑研究。1953年,鄭啟棟帶領學生們成功研制出了銀翹解毒片、香連片、女金丹片和黃連上清片等四種片劑,改變了中藥沒有片劑的歷史。
那幾年,在政府扶植下,同仁堂的生產逐步發(fā)展起來,這可比同仁堂自己經營強多了。原來同仁堂經營講究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樂家的子女們所開的店都不能用同仁堂的名字。所以原來一個店的時候人手還能忙過來,可是大量的合同簽下來以后,工人們就不夠用了。1953年,北京市工會組織就在北京市的其他藥店里抽調了100余名表現積極的青年充實到同仁堂,這才讓同仁堂的職工人數一下子增加到了280多人。我那時在另一家藥店工作,因為我是共青團的積極分子,也一起來到了同仁堂。開始我做“給藥丸制造蠟皮”的工作,一年后調到了同仁堂的門市藥店做保管員。
樂松生親眼看到了共產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保護,他對公私合營的事也積極起來了。于是他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走社會主義道路。他也開始慢慢地說服自己的家里人接受公私合營。1954年,樂松生帶頭向國家遞交了公私合營申請。
1954年8月27日,同仁堂公私合營大會召開,公私雙方在協議書上簽字。
公私合營對于同仁堂的工人們來說非常高興,因為他們感覺一下子解放了。原來同仁堂有一個規(guī)矩,就是招來工人都要改名字,工人們雖然感覺受了侮辱,但是也沒有辦法。合營后工人們自己的名字恢復了,大家也都更積極地去做工了。
同仁堂是提前一年多的時間合營的,同仁堂合營后,推動了北京市其他私營工商業(yè)的合營。1955年初,彭真到同仁堂檢查工作并會見了樂松生,肯定了他在公私合營中的表現。不久,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接見了樂松生,毛澤東親切地詢問了樂松生的生活、工作和同仁堂生產情況,勉勵他為國家醫(yī)藥事業(yè)多做貢獻。周恩來轉達了他的妻子鄧穎超對樂松生的問候。鄧穎超早年曾在天津達仁女子學校任教,而這所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是樂松生的伯父樂達仁。
公私合營后的同仁堂,企業(yè)的性質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同仁堂內部建立健全了黨、政、工、團的領導組織,增建了企業(yè)各項的管理制度。國家還投資擴建廠房,增添生產設備,促進生產迅速發(fā)展。在管理上,破除了不適應當時生產力發(fā)展的經營方式,原來同仁堂是一廠一店,自己生產自己銷售,生產面比較小。公私合營后,企業(yè)在國家統一安排下,北京市別家店的藥同仁堂也可以生產銷售;同時在銷售面上,也由一家一店自己銷售,擴大到全國銷售。
同時,在國家的扶持下,同仁堂像中國其他中藥企業(yè)一樣,徹底擺脫了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模式,簡單的手工操作逐漸被機械化、半機械化的設備所替代。結果是素以“質高價昂”知名于世的北京同仁堂成藥,在公私合營后連續(xù)幾次降價,成為質高價廉的產品,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1956年,同仁堂建立了工廠管理委員會,簡稱工管會,目的是對同仁堂實現企業(yè)民主管理。工管會只承擔決策,而不是一個生產管理的執(zhí)行機構。工管會的建立,進一步完善了同仁堂的管理體制。
實行公私合營后,企業(yè)利潤被分成國家所得稅、企業(yè)公積金、工人福利費、資方紅利四個部分,即所謂“四馬分肥”,國家和工人所得占了大頭。作為中國民族資本家的代表,同仁堂的樂氏家族經歷過彷徨不安到主動接受的過程,但后來發(fā)現,“四馬分肥”不但沒有減少他們的收入,反而給他們帶來了更高的紅利,工人的收入亦因此翻了番。比如解放前,四大房每年在鋪面上提取銀子4萬兩,解放后四大房每年提取5.6萬兩。1953年,按照“四馬分肥”原則,四大房共分得紅利171561元,超過原來所得兩倍多。仍任經理的樂松生樂不可支:“原來擔心合營會影響生產,沒想到合營后業(yè)務發(fā)展這樣好?!?/p>
公司效益好了,工人的收入亦翻了番。1953年1月,我在同仁堂工作,月收入能買180斤小米。而“四馬分肥”后,我的工資開到了每月62.5元,而當時的小米是每斤一毛三,我的工資合480斤小米。收入只是一方面,公私合營后的工人們有了“主人翁”的感覺,干勁十足。以前再怎么樣也是給東家干活兒,公私合營后,我們就是給自己干活兒了。
有一組數據最能說明同仁堂公私合營以后的效果,1949年到1959年10年間,同仁堂的職工從194人增加到540人,其中460多人是純工人,生產總值也從1948年的16萬元增加到了1959年的1251萬元。
公私合營以后樂松生的社會工作也多了起來,自己忙不過來,就聘請了樂益卿和同濟堂的劉景玉做副經理,自己則抽出時間來做其他社會工作。
1955年,樂松生當選為北京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后又出任北京市副市長。1956年1月15日,這一天,北京市各界舉行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大會,樂松生代表北京市工商界同業(yè)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向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報喜。
(本文為《中國經濟周刊》2009年的報道)
編輯:鄒松霖 zousonglin@ceweekly.cn? ? 美編:黃河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