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巍
親歷者

曹祥云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叉車工,曾以“叉車開瓶蓋”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
改革開放后的一段歷史時期中,農民工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工傷、拖欠工資、收容制度……農民工的權益得不到保障。但隨著政府工作質量的提升與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相關制度愈發細化和完善,執法能夠落到實處,農民工的權益大為改善。
同時,伴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對農民工也越來越看重。農民進城務工的選擇日趨多樣化,并呈現出一定主動性。從沒得選,到一些年輕農民開始更加關注工作的提升空間與平等的就業環境,渴望更多的假期、閑暇時間,用以提升生活質量或用于學習、培訓,提升職業競爭力。農民工從生存到發展,生活越來越好,地位越來越高。
2002年,湖南小伙曹祥云懷揣著360塊錢來到廣東珠海。那一年他剛高中畢業,和身邊大多數同齡人一樣,南下打工是他們尋求生計的重要途徑,也是他們進入職場的開始。
“起初,我和同來的3個朋友合住在一套月租200元的房子里。360塊錢不算寬裕,也就是維持兩個月的生活,我必須在這期間找到工作。”曹祥云回憶。
當時的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找到一份工作并不容易,尤其是曹祥云學歷不高,又沒學過什么技術。來到珠海將近兩個月后,他的工作依舊沒有著落。幾番周折后,曹祥云爭取到了一個格力公司搬運工的職位。
“一開始的月薪就有2000多元,這讓我喜出望外。”17年前,2000多元的月薪遠遠超過曹祥云老家的收入水平。正是出于這樣的原因,他格外珍惜工作機會,干起活來也比別人更賣力。
一段時間下來,曹祥云成了工友眼中的“拼命三郎”,他還是個有心人,搬了一段時間的空調,他萌生出開叉車的念頭,因為“這是個技術活兒”。
他一有空就觀察叉車師傅怎么開車,回到職工宿舍后,還拿著板凳比劃,琢磨開車的動作。后來曹祥云干脆向公司提出了申請,公司隨即同意并安排他培訓。在進入格力公司的第二年,他拿到了叉車駕駛證及上崗證,成為一名叉車駕駛員。
曹祥云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在廣東找到工作,改變了他的命運。而成為正式的叉車駕駛員,則讓他的人生一次次出現在聚光燈下。
正如后來大家所知的那樣,曹祥云掌握了一項絕活兒——叉車開瓶蓋。2005年,他連續參加中央電視臺《想挑戰嗎》、《走近科學》、《狀元360》的“叉車王中王”比賽,奪得冠軍。他駕駛叉車在3分鐘內成功打開30個瓶蓋,創造出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近年來,他的“絕活”更上一層樓,能夠操作叉車貨叉把線頭穿過針眼。
在這些絕活背后,是他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
“我還記得10多年前第一次上班開叉車的情形。不知怎么搞的,叉車到我手里就不聽話了。老師傅開車走的是一條直線,我開車卻像喝了酒似的,方向穩不住,車輪直打晃,還有幾次差點將貨物給弄翻。”
學會開叉車容易,但把車開好就得能吃苦。“但我從來就不怕吃苦。”曹祥云說,“每次作業完畢,別人都休息了,我還留在車上,反復練習,升降、起步、停車。叉車駕駛室沒有空調,每次我走下叉車,衣服全都濕透了,好像剛從水里撈出來。半年時間過去,我的車技明顯提高,一叉一個準。”
不久后,曹祥云當上了叉車管理員。
有一天,工廠突然停電,裝卸作業被迫停止。“一個領導急慌慌找到我,要求我馬上把6臺中央空調裝進集裝箱。如果這批次出口空調的報關時間耽誤了,產品不能如期送達,公司會損失好幾萬元。可集裝箱貨車離發貨裝區有一米距離,加上升降平臺不能用,叉車根本進不去。”
曹祥云知道這件事的難度,但還是咬牙答應了。“我把叉車分別換上兩根10米長的貨叉,安排兩個經驗豐富的搬運工,通過對講機隨時報告空調位置,我坐上叉車,精心操作。結果6臺空調全部順利裝了上去,為公司挽回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正是這次經歷,曹祥云意識到,技術上精益求精,關鍵時刻就能創造價值。
如何讓自己在技術上進一步提升?曹祥云想了一個鍛煉方法,操作叉車開啤酒瓶,打開瓶蓋但又不能損壞酒瓶。這自然很難辦到。但如果一次次嘗試,就總有可能做到;再去反復做,就會成為一項新技能。
“數不清練了多少次,記不得弄破了多少啤酒瓶,但我不放棄,硬是堅持了下來,直到操作時酒瓶百分之百不再破損,我終于成功了!”他憑借手藝,成了車間里的技能明星,后來又成為電視節目的嘉賓。
在工作之外,曹祥云還擔任過許多社會職務,比如珠海市人大代表、共青團廣東省委委員等。這幾天他還數了數,獲得的榮譽證書共有32本。
“不能說我過上了當初想要的生活,因為現在的生活已經遠遠超出我的期望值。”曹祥云不無興奮地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描述。
如今,他在珠海市區購買了一套93平方米的三居室,開上了小轎車,還在格力公司的協助下落戶珠海,成為一名新珠海人。
前些年,曹祥云與公司一名女同事結婚,大女兒已經7歲了,“就讀于格力學校,有大約85%的同學都是廠里員工的孩子”。曹祥云還半開玩笑地說:“我覺得家里太大了,還可以再熱鬧一點,今年6月,我們家的二胎又誕生了。”
他在生活中又多了一些溫馨的挑戰。接受完記者的采訪,他還要陪大女兒準備一場面試的臺詞,“她平時參加書法和舞蹈培訓,可最感興趣的是當主持人。最近班上評選一名節目主持人,她和幾個同學報名競選,明天就是面試。”
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新的城市安居樂業,曹祥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案例,他把自己的同事張樹源當作學習榜樣。
張樹源可以說是比曹祥云更上一輩的打工者,是一名典型的農民工。1995年,只有初中學歷的他從河南老家來到珠海,曾一度在街頭流浪了3個多月,后進入格力公司篩選分廠做了一名機修工。
和很多人一樣,剛進廠的張樹源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平時最擔心的就是被“炒魷魚”。他把這種擔心化為學習動力:白天在生產線上磨煉手藝、鉆研技術,虛心向有經驗的師傅請教;晚上常常參加各種培訓班,查找書籍資料自學。
就這樣,張樹源從一名毫無技術的普通工人,逐步成為一名高級技工。1998年,他的第一個創新成果電纜線線芯排序通斷檢驗設備,獲得格力公司1999年度的科技進步鼓勵獎。2000年他研制發明的一種氟利昂回收機,被格力公司以他的名字命名。
2002年,張樹源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07年更是當選為中共十七大代表。
成為黨代表的張樹源很關注自己所在的群體,參與針對農民工話題的調研。他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現在很多農民工進城不僅僅為賺錢,從生存到發展,他們更想獲得提升自己的機會和空間,因此平等的就業環境就很重要。“從盲流到農民工,再到中央各種文件里都把我們稱為進城務工人員,從稱謂的變化也可以看出,國家和社會對我們農民工越來越看重,我們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了。”
編輯:鄒松霖 zousonglin@ceweekly.cn? ? 美編: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