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留栓 河南省遂平縣嵖岈山鄉(xiāng)周樓村人,親歷首個人民公社成立的全過程。
1957年冬和1958年春,在國民經(jīng)濟“大躍進”思想的指引下,全國農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一些地方的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在修水庫、造林、抗旱中搞起了大協(xié)作。1958年3月,黨的成都會議制定了《關于小型農業(yè)合作社適當?shù)夭榇笊绲囊庖姟返奈募?,河南省遂平等縣和信陽專區(qū)出現(xiàn)了小社并大社熱潮。
1958年7月1日,《紅旗》雜志第3期《全新的社會,全新人》一文中,比較明確地提出“把一個合作社變成一個既有農業(yè)合作又有工業(yè)合作的基層組織單位,實際上是農業(yè)和工業(yè)相結合的人民公社”。這是在報刊上第一次提到“人民公社”的名稱。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會議上,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要求全國各地盡快地將小社并大社,轉為人民公社。主要內容是:一、確定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工農兵學商相結合。二、強調小社并大社的方法,首先由原來的各小社聯(lián)合選出大社的管理委員會,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來。三、在并社過程中,要以“共產主義精神”去對待各個小社的公共財產和債務方面的差別。四、指出人民公社目前是集體所有制,以后可以變?yōu)槿袼兄?,并為向共產主義過渡做準備。
會后,全國開始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到10月底,有74萬個農業(yè)合作社改組成2.6萬多個農村人民公社,參加人民公社的農戶有1.2億戶,占總農戶的99%以上,全國農村基本上實現(xiàn)了人民公社化。
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許多地方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界限,混淆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界限,刮起了一股“共產風”,嚴重侵犯了農民的經(jīng)濟利益,挫傷了集體和農民的積極性,破壞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遭到了重大損失。黨中央和毛澤東及時發(fā)現(xiàn)了這些問題,并給予了糾正。
周留栓,河南省遂平縣嵖岈山鄉(xiāng)周樓村人,1945年生,親歷了首個人民公社成立的全過程。以下是他對于人民公社的回憶:
1958年,我才十幾歲,在遂平縣周樓村上小學。那天上課的時候,老師說,“要合并大社了”。吃過晚飯,我跟我父母一塊去楊店街開大會。因為那時候快農忙了,大會放在晚上開。路上遇到很多人,都是方圓幾里地的群眾,從四面八方往會場趕。
剛到楊店街,就聽到鑼鼓喧天,有喊口號的,有敲鑼打鼓的。大會會場搭在寨河邊的大坑里,坑西邊沿著主席臺用竹竿挑著3個“夜壺燈”照明。會場一圈插滿了紅旗,還有標語。主席臺上,一摞摞的,全是群眾的“決心書”“申請書”,都是爭先恐后要求入社的。當時,大概有一萬多人來開會,黑壓壓的一片圍著主席臺。我還跑到主席臺上看了看,很激動。天快黑時,信陽地區(qū)行署專員張樹藩宣布:“嵖岈山農業(yè)大社正式成立。”頓時,人群像炸開了鍋一般,喊口號的、鼓掌的,鑼鼓齊鳴,聲音震天。
“大社”由嵖岈山附近的27個“合作社”、9000多戶人家組成?!按笊纭背闪⒅?,為了便于管理,領導就根據(jù)“中央有啥咱有啥”的想法,在“大社”里設了“農業(yè)部”“商業(yè)部”“財經(jīng)部”“公安部”、“林牧漁業(yè)部”“工業(yè)交通部”“軍事國防部”“文化部”等機構。那時候成立“農業(yè)大社”是跟人家蘇聯(lián)的農業(yè)組織學的。過了不長時間,我們這模仿“巴黎公社”改為“公社”,后來改名叫“嵖岈山衛(wèi)星人民公社”。
成立公社,有一個重要背景,就是1957年我們這修建“下宋水庫”。當時參加修水庫的群眾有兩萬多人,水庫修好后要對整個水渠弄個規(guī)劃,好方便群眾澆地,成立“大社”方便統(tǒng)一規(guī)劃。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在人民公社成立之前,群眾過得都比較窮,地塊也比較分散,不好耕作。很多家庭缺少農業(yè)生產工具,沒法單獨干活。各個村的農民自發(fā)成立了一些“農業(yè)互助組”,互相幫助進行農業(yè)生產。譬如,你家有牛,我家有犁,三五戶結合起來干,很方便。
那時候,聽說要合并成“大社”,群眾都被發(fā)動起來了。鄉(xiāng)里天天組織大家游行,喊著“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梁”的口號。每天夜里,人們都打著燈籠、舉著火把,鑼鼓喧天地鬧到天明,大家都盼著能早一點跨進共產主義。為了以實際行動迎接大社的成立,群眾自發(fā)除草、消滅麻雀,還準備了很多木材、銀圓、銅等著捐獻。
公社成立以后就實行了“軍事化管理”,建立了“棉花營”“水稻營”“紅薯營”等,設了“團長”“排長”“連長”等職務,干活的時候給每個人分任務。當時,大家都是集體住宿,集體勞動。還有衛(wèi)生所,看病都不用花錢。
我那時候年齡還小,印象比較深的是在“大食堂”吃飯。剛開始,成立“大食堂”說是“為了把婦女解放出去”,后來就把各家各戶的鍋、碗、瓢、盆都交公了。干完活,食堂已經(jīng)做好飯了,能直接去吃飯。我家就三口人,一共不到兩畝地,一年下來收的糧食總是不夠吃,家里比較窮,從小沒吃過白面饃,吃的都是黑窩窩頭。家里的玉米、高粱,只有來客人的時候才舍得烙點饃。油鹽都舍不得吃。而“大食堂”的時候生活很好,有饃有菜,“四菜一湯”,也不要錢,比在家里吃得好多了。那時候,我媽常說“共產主義好啊,不用發(fā)愁油鹽醬醋了”。
公社成立后,在土山村建了個小學,全社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小孩都集中在這個學校學習。我當時讀六年級,不交任何費用,全由公社出。每天上8節(jié)課,星期天休息。學習也不緊張,按照“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的“四同”原則上學。學校還經(jīng)常組織學生下地薅草、逮蟲、插秧,上山撿礦石、煉鋼鐵等活動。
人民公社的特色主要是“一大二公”:“大”主要是指人很多,幾千戶、幾萬戶集合到一起,地也多。“公”是說“消滅資本主義殘余”,比如自留地、自養(yǎng)牲口。人民公社成立后土地全部歸公,大家一塊種地,牲畜、雞鴨都是社里集體養(yǎng)。個人家里不準養(yǎng)雞養(yǎng)鴨——那時候家里的余糧都歸公了,也沒法養(yǎng)了。那時候,社員叫“勞動力”,上面是根據(jù)每個“勞動力”每天出勤多少,給你計算“工分”和發(fā)工資的。
不過,大食堂的“好日子”時間并不太長,主要是后來浮夸風厲害,超過了幾倍、幾十倍的標準征購糧食。我記得日子比較好的時間差不多有半年多吧,慢慢就不行了,吃不飽飯了。4年后食堂便散伙了。因為吃不飽飯,群眾干活也不積極了,收入也低了,公社最后基本上剩下一個殼兒了。
1983年10月,“嵖岈山衛(wèi)星人民公社”撤社改鄉(xiāng),但作為紀念,保留了公社辦公地。我從參加工作起就開始收集“人民公社”這方面的資料,有的是從廢品站買來的,有的是從老鄉(xiāng)家里要的……我經(jīng)歷了那個年代,我想把這些資料和歷史完整地留給后人。
(本文為《中國經(jīng)濟周刊》2009年的報道)
編輯:鄒松霖 zousonglin@ceweekly.cn? ? 美編:黃河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