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

王婕 天津一國企財務人員
1978年,20歲的王婕進入天津某國有企業,在辦公室負責人事工作,從業40年,王婕和公司一起,見證了中國社保制度的改革和升級。
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保障制度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企業保險”制度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上。制度安排具有典型的國家負責、單位(集體)包辦、板塊結構、全面保障、封閉運行等特征。
“那時候,員工的勞動關系都是在編制內的,俗稱終身制的‘鐵飯碗,單位要管你一輩子。社會保險是全民‘視同繳費,只算工齡,并不交錢,員工的福利全部依靠單位的營收情況。”
據王婕回憶,當時,只有極少數員工,單位會與其簽署勞動合同,“像我們單位當初600人里只有三四個人是這樣的,他們是要按比例,由單位出錢給他們繳養老金的。”
最讓王婕記憶深刻的是,當時員工看病就醫用的“三聯單”。三聯單其實就是三頁薄薄的白紙,記錄著就診人的個人信息和單位編號等,“我們當時都說這就是‘圣旨,因為有了三聯單,看病的費用單位就全包了,員工本人的費用全部報銷,子女還能報銷50%。醫生只要看三聯單上的編號,就知道你是哪個單位的了”。
與現在不同的是,當時員工生病了都是先去單位或者廠子里的衛生所,處理不了的才會去醫院,“那個時候有急救的事情,就叫廠子里面備著的急救車,萬一本廠的急救車不在了,還能叫鄰廠的急救車,不像現在直接打120……”王婕說。
同時,單位全部報銷醫藥費的方式,也帶來了醫療浪費的問題,王婕表示,“當時員工看病都不花錢,有個別和醫生關系好的人,沒什么大毛病也會去醫院開出來各種藥,除了治療頭疼腦熱的家用常備藥,更有價格稍微高些的稀缺藥品,再偷偷地私下送給或者賣給別人”。
上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大量企業關、停、并、轉,部分企業職工手中大量醫療票據無法報銷。政府實施多年的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已無法為職工健康提供保障。
“剛開始員工都比較年輕,后期員工生病看病的情況增多,單位這部分的成本大幅上漲,甚至我聽說有效益不好的廠子,被迫關停了衛生所,有人手里拿著醫藥單卻無法報銷”。
據王婕回憶,受退休人數增加、企業自身效益下滑等影響,員工退休時從單位領不到退休金的情況,越來越頻繁。
“上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改革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渡期。傳統的勞動保險制度,由企業包攬勞動者生老病死傷殘等所有福利,企業負擔過重,企業之間負擔不均,難以輕裝上陣參與市場競爭。”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1991年至1997年,在中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歷史上先后出臺了3份重要文件。
1991年6月,國務院下發《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就養老保險問題第一次作出重大決策,明確基本養老保險費實行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共同負擔。
1995年3月,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確立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模式。
1997年7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規范企業和職工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比例,養老保險統賬結合模式走向統一,并為行業統籌移交地方管理創造了條件。
醫療社會保險改革的基本途徑形成,即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
“1993年1月1日起,天津市企業員工開始實行全員實際繳納養老保險,這對大規模企業的辦公室來說,增加了不少工作量,甚至需要另外單獨設立人事科或者招聘新人來處理這部分工作。”王婕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每年年初核算員工繳費基數時工作量尤為突出,這也是他們經常加班的時候。
1998年開始,各項社會保障改革與制度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國家財政投入逐年加大,中央政府開始主導全國的社會保障改革,“1998年5月,我們天津市組建了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以下簡稱為社保局),主管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事務,每個月26日至次月8日,我們都需要去社保局申報單位員工當月的社保情況”。
在王婕看來,從那時開始,企業員工的醫療費用再也不是由單位包攬了,而是轉向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這相對之前的方式,醫療保障資金的來源更加穩定,也更好地控制了醫療資源過度浪費的情況。
進入新世紀,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隨著企業規模擴大,王婕記錄員工社保繳費情況的本子越來越厚,每位員工的繳費項目表也是越來越長。
1993年11月,十四屆三中全會要求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隨后,國有、集體企業開始實施“減員增效”,王婕所在的企業產生了大批需要安置的人員。當時,在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中,天津曾出現不少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大批失業職工的基本生活一時無法保障,“那段時間,幾乎每個月都要和親戚朋友借點兒錢才能周轉開日常開銷。”王婕回憶道。
1999年1月,《失業保險條例》發布實施,由再就業中心、失業保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構成的“三條保障線”以及“兩個確保”政策,“像天津市的話,如果失業了,按照工齡計算,最長可以按月領取24個月的失業津貼,每個月大約1000多元,多少能幫助到失業家庭。”王婕說。
除了失業有了基本保障,看病問題也變得更加方便。“2001年11月,天津實行醫保卡,開始刷卡看病,雖然也需要職工先行墊付再回單位報銷,但是相比‘三聯單時期,更加有了保障,起碼一定會給報銷。
近些年,醫保卡升級了,看病時直接在醫院就能算出職工自付的部分,員工在醫院結算時可以直接通過后臺計算,得出自己承擔的部分,無需再像以前,先墊付再由企業報銷了,我們的工作也簡化不少。”王婕表示。
據人社部統計,至2018年11月,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9.26億人,參保率90%,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5億人,參保率95%。我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養老保障網絡、健康保障網絡,參保率分別達到90%、95%。
“回想這40 年,隨著社保制度的越來越完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社保比單位更靠譜。”王捷說。
(本文為《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的報道)
編輯:賈璇? jiaxuan@ceweekly.cn? ? 美編: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