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

蒲海清 重慶直轄后的首任市長
重慶直轄的緣起要追溯至1985年,直接動因是三峽工程。
1985年1月19日,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參加建設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有關合同簽字儀式后,專門聽取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鵬關于建設三峽工程的匯報。當匯報到“正在考慮專門成立三峽行政區,用行政區的力量來支持三峽工程建設,做好淹沒區的移民和經濟開發工作”時,李鵬提出:“這個行政區應該包括重慶市,有了大城市,有一定的工業經濟基礎和人員智力的支援,便于發展經濟。”但鄧小平當即表示:“可以考慮把四川分為兩個省,一個以重慶為中心城市,一個以成都為中心城市?!?這是鄧小平提出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最初設想,也為以后此項工作的推進指明了方向。
1994年,三峽工程上馬。重慶直轄進入緊鑼密鼓的實質籌備工作之中。
百萬移民是世界級難題。三峽工程成敗的關鍵在于移民,不將三峽移民安置好,三峽工程就無法順利實施。
從地理位置來看,三峽工程雖然建設在湖北省境內,但上百萬的庫區移民卻有85%來自重慶市轄區。如何實現三峽庫區的大發展、大穩定?
1997年3月6日,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國務委員李貴鮮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關于提請審議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的說明》指出,重慶直轄“有利于三峽工程的建設和庫區移民的統一規劃、安排、管理?,F在的重慶市和萬縣市、涪陵市的移民任務,占三峽庫區的80%以上。設立重慶直轄市,將移民工作統一管起來,有利于國家對三峽庫區開發性移民政策的落實、資金的統籌安排和管理,有利于把移民工作做得更好,促進三峽工程建設”。
蒲海清說,1996年10月底,三峽工程四川庫區移民工作順利移交重慶市接管。實踐證明,成立重慶直轄市的決策是正確的。到2007年,重慶基本完成了百萬三峽移民(實際達137萬人)的艱巨任務,城鎮移民“零就業”家庭基本消除。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投票通過國務院提出的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方案。蒲海清說:“方案通過以后,很多重慶的人大代表跟我擁抱,還有外省的代表跟我握手。大家都非常高興。重慶整個城市沸騰了,老百姓到處放鞭炮、喊口號 ——‘我們直轄了”。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明確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一個大局是:東部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先發展起來,中西部地區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是:當發展到一定時期,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要顧全這個大局。
李貴鮮在上述《說明》中指出,設立重慶直轄市是國家為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這樣做,有利于充分發揮重慶市作為特大經濟中心城市的作用,帶動川東地區以至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重慶市與西南各省、長江上游地區有著密切的聯系。以重慶市為中心,川、黔、滇三省部分地、市參加的重慶經濟協作區,經過多年的工作,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商品流通。因此,設立重慶直轄市,有利于進一步發揮它的區位優勢、龍頭作用、窗口作用和輻射作用。
在蒲海清看來,重慶直轄更長遠的意義在于:作為長江上游最大的城市,它的直轄可以充分發揮其中心城市輻射功能,利用它的區位優勢帶動西部地區發展。
1997年的重慶直轄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序曲。3年后,西部大開發戰略正式啟動,改革開放向內陸挺進,“兩個大局”思想落地生根。
2015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連接點上的重慶凸顯其獨有的戰略價值。2017年,重慶自貿區設立,內陸開放高地特征更加凸顯。
蒲海清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回過頭來看,重慶設立直轄市以后的發展,不僅使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上了一個大臺階,而且對長江上游、整個西南地區的輻射作用、帶動作用都非常明顯。小平同志是最早提出把重慶從四川分出來的,他不愧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站得高、望得遠?!?h3>四個方案之爭與重慶行政體制改革
如果從1985年開始算起,重慶直轄的方案經過深入而縝密的調查、討論,據蒲海清回憶,中央先后提出過4個方案:
其一,以三峽庫區為中心建立一級行政區,成立省或者直轄市,包括湖北宜昌,也就是和之前的“三峽省”模式差不多。但后來覺得牽涉地方太多,不能精簡機構,中間管理成本過高,放棄了,沒有怎么討論。其二,在原來重慶計劃單列市的基礎上,直接升級成一個直轄市。這是最簡單的辦法,也不會觸動各方利益。但這個方案不僅解決不了四川人口過多的問題,也解決不了三峽移民問題。其三,在現在重慶直轄市的格局上,還把廣安、達川、南充等也拿過來。其四,就是現行的重慶市區劃,只包括重慶、萬縣(今萬州)、涪陵和黔江。
為什么成立直轄市而不是“三峽省”?為何選擇現有方案?在蒲海清看來,重慶直轄還承擔著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使命。
按照當前的省、市、縣、鄉四級行政體制,設立省就需要四級,而直轄市只有三級,重慶當時直管42個縣,直接去掉地市級機構,減少三分之一的行政編制,減少行政經費,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形成小政府、大社會的格局。
2007年,重慶直轄10周年之際,新華社發文介紹,自1997年成為直轄市開始,重慶探索行政體制改革的步伐一直未停,由于政府規模的“瘦身”,行政管理層次的減少和“扁平化”,不僅行政事業編制有了剩余,而且每年節約行政經費高達100億元。
地市級五大班子齊全,去掉之后怎么安排人員去向?蒲海清介紹,重慶直轄市機構編制確定以后,很快就把地市級中間機構取消了。地市這一級一大批干部怎么辦呢?有的提前退休,有的做巡視員,有的去了人大、政協,通過10年全消化了。多年以后,重慶還沒把中央給的編制用完,重慶公務員占總人口比重是全國最低的。
當然,減少行政層級、精兵簡政和減少行政經費還只是行政體制改革的第一步。作為大農村、大城市的綜合體,重慶還在探索城鄉統籌發展新模式,朝著公共服務型政府方向邁出重要步伐,不斷深入探索行政體制改革的新空間。蒲海清對《中國經濟周刊》說:“從我個人的工作經歷來看,行政體制改革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也是很大的,甚至更加重要?!?/p>
(本文為《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的報道)
編輯:李永華 liyonghua@ceweekly.cn? ? 美編: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