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

今年早些時候,就在《權力的游戲》全劇終后不久,一段瓊恩·雪諾向影迷道歉的視頻在網上瘋傳。在這段視頻中,主演之一基特·哈靈頓(Kit Harrington)裝扮為雪諾慷慨陳詞,他為自己在最后一季話太少,以及整個最終季引起的爭議和失望致歉。這可不是哈靈頓在綜藝節目中出演的諷刺戲碼,而是從《權力的游戲》中截取片段進行了特技處理,顯示出的效果就是哈靈頓說出了這段他并沒有說過的話。這只是最近一段時間盛行網絡的“換臉視頻”之一,這些視頻中人說的話和做的事都不是本人所為,視頻換臉使用了人工智能(AI)技術,這一技術可以將一個人的面孔完美置換到另一個人的臉上。
最近比較熱門的幾段換臉視頻中,除了《權力的游戲》這段,還有“假奧巴馬”警告換臉視頻的危害。這些視頻中有些比較容易分辨,比如“假雪諾”說話時口型無法完全對應上。但像“假奧巴馬”視頻,不使用專業工具是根本分辨不出來的。對此,美國各級立法者開始就這一技術的濫用和因此造成的后果有所警醒。在8月份召開的極客大會(DEF CON)上,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湯姆·佩雷斯(Tom Perez)就使用了一段自己的換臉視頻,向與會人士宣傳了換臉視頻可能帶來的麻煩。
與此同時,這些視頻的出現也帶來了潛在法律問題,包括誹謗、侵犯形象權、隱私權。但對于一些換臉視頻,法律的適用范圍恐怕鞭長莫及。雖然現在的立法者也在為彌補這方面的缺失努力,但新出臺的一些政策法規,卻可能起到意料外的“負作用”,尤其是對娛樂產業而言。
在美國許多州,現有有關誹謗、侵犯形象和隱私權的法律對那些不涉及誹謗內容以及不作商業用途的換臉視頻沒有執法權。另外,證明誹謗也很難,特別是對名人而言,而名人恰恰是最容易被換臉視頻“盯上”的對象。比如,在美國現行的誹謗法下,小報依然能夠刊登有關名人的假消息或者過于夸張的內容,因為很難證實這些小報記者刊發假消息是懷著“確實惡意”前提。更難的是,要想對這樣的小報真正采取什么行動,當事人還必須因為不實報道而受到確實的傷害。就此可以想見,要想用誹謗法對換臉視頻制作人進行申訴,就更難證明其“惡意”和“被傷害”,如果遭遇換臉的是名人,那就更不容易。
還有一些情況,例如某段換臉視頻出現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臉,但當假“特朗普”陳述的是事實,或者朗讀了特朗普本人發過的推文時,類似情況要如何處理?因為視頻雖然是假的,但展示的內容卻并沒有造假。這樣的內容是否以誹謗法起訴?畢竟視頻內容“從本質上來說是真的”。當然,考慮到這些內容基本不可能被證明對被模仿的本人造成實質傷害,名人或政治人物因此將視頻制作人告上法庭的事,應該也屈指可數。
此外,誹謗罪的原告還必須證明有理由認為,觀眾會將假視頻誤以為是真實發生過的事。因此,那些一看就很假的換臉視頻,恐怕還很難被包括在法律監管范圍內。
不過,有著惡毒意味的換臉視頻仍然引起了外界極大的重視,因為這些視頻能毀掉他人聲譽,甚至左右選舉。針對這些問題,也為了填補法律空白,美國聯邦和各州的立法者都在考慮出臺新法規,從各方面對換臉視頻加以限制。
美國加州立法委員會就已經出臺了好幾項提案,其中包括對所有明知是換臉視頻,還以瞞騙觀眾為目的進行轉載的人,處以輕刑罪。除了這條適用范圍廣的提案外,也有一些針對性更強的提案,比如用換臉手段、在未經雙方同意情況下,制作帶有色情內容視頻的人,將被定罪。這項提案受到了美國演員工會和廣播電視藝人聯合工會的支持,希望以此保護自己的演員們,免受此類視頻的傷害。
紐約州立法人也提交了一份法規,全面禁止使用在未經本人允許下,以“商業為目的”使用“數字模型進行達意性表演”。按照這個要求,任何未經允許的真人卡通形象都將不復存在,比如說某部動畫片中,出現了湯姆·克魯斯的卡通形象,雖然他并沒有出演,但要表達出的意思是,劇中主人公穿越到了一場虛構的奧斯卡頒獎派對,碰到了虛構的“湯姆·克魯斯”,這樣的劇情就是違法。不過和加州那條涉及范圍更廣的提案不同,這份法律倒是明確指出,新聞播報和藝術創作中,未以欺騙觀眾目的使用形象,不包括在處罰范圍之內。
與此同時,美國國會也在考慮出臺聯邦法規,對換臉視頻的潛在威脅做出回應。6月13日,美國眾議院曾召開聽證會,就高度仿真的換臉視頻對國家安全不斷增長的威脅進行討論。
在如今的社會中,推特、在線視頻和語音都具有高度政治化的作用,這讓換臉視頻所具有的潛在威脅不言而喻,在這個“傳謠張張嘴,辟謠跑斷腿”的網絡環境中,換臉視頻的影響可能具有毀滅性。目前,美國聯邦立法機構已經提交了兩份相關法案,但還沒有進入投票程序。
AI技術在電影中有很多可能的運用,但每一項都涉及法律后果,對演員和電視電影制片方也都具有潛在的法律危害。比如在下一部《碟中諜》電影中,直接用AI技術創作出克魯斯的形象來出演男主角,顯然就是對所有真人演員的侮辱。但是,如果是在虛構的電影劇情中加入一段與AI人物互動的情節,比如與名人或年事已高甚至去世的大師進行互動,這又顯然可以被歸為創作自由的傳統界限以內。
最近幾年,《星球大戰》和《速度與激情》兩個系列都運用過后期技術進行演員“重塑”,將突然身故的凱麗·費雪和保羅·沃克的戲份補全。如果不小心,這樣的畫面就可能被針對換臉視頻的立法涉及,被視為“以欺騙為目的”制作出來的。從技術上來說,電影人至少“欺騙”了某些對娛樂圈不太熟悉的觀眾,讓他們以為這些演員還活著,這些畫面是他們本人出演的。進一步討論的話,后期使用的人工智能技術又如何界定?25年前,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一段真實新聞畫面被后期處理后,成為電影《阿甘正傳》中的經典橋段,按照有可能出臺的新法規,如果這一幕使用AI技術進行處理,是否為非法?我們現在允許演員通過化妝和道具在虛構的作品中,扮演一個真實的人物,比如克里斯蒂安·貝爾去年在電影《副總統》(Vice)中扮演的切尼。
這類由演員和現代化妝大師細致還原的表演,與換臉視頻的本質區別在哪里?如果在藝術創作中禁止換臉技術,我們是不是等于在暗示演員和化妝師,可以不要這么賣力氣了?法律能夠解決這些情況嗎?或許需要的是適時而定。無論貝爾裝扮得多像切尼,我們都能明白層層化妝下的人是誰,畢竟電影海報和演職員表就很明確地表示出來了。但換臉視頻恐怕不會給觀眾提供什么海報或者演員表明示這些內容。
在有些針對換臉視頻的立法草案里,錄制好的AI視頻是非法的,但直播就屬于合法范疇。一些紀錄片中也會使用AI技術,以仍然健在的歷史人物為主體,通過把照片變活的形式講述其曾經的故事,這種又如何界定?比如彼得·杰克遜(Peter Jackson)執導的一戰紀錄片《他們不會變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他為歷史畫面渲染上色彩、聲音和對話。這種改變在現存的公共宣傳法中或許是被允許的,但按照很多擬定中的法律規定下,這種做法就很可能違法。
可以預見的是,從電視制片到電影人和表演從業者,都會越來越多地被要求在合同中加入允許使用AI技術的條款。如果電影拍攝過程中某位演員出了什么問題,制作方可不希望用后期完成戲份還要擔上違法的風險。與之相對,演員們也會更加謹慎,思考制作方對自己形象的修改和改變進行到什么程度。這也就意味著,隨著技術和相關立法的發展,演制雙方也要不斷對情況進行評估和修改。
除了立法和合同保護,很多業內觀察家認為,對付換臉視頻的辦法,在于更高級的監測技術,也就是說,要讓社交媒體、商業和公眾更容易地發現換臉視頻,增加監管的主動性。
當我們還在繼續尋找應對換臉視頻問題的辦法時,有一件事顯然是確定的:換臉視頻以后將更多地出現,引發的威脅也會越來越大。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都要做好準備,因為我們的生活一定會受到新一波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