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貞儀 李盼盼 王萌澤
摘 要:現階段各部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得脫貧工作成效顯著,但仍然存在技巧欠缺、形式單一等不同程度的不足。本文從社會工作理論出發,通過理論分析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立足于對貧困村——承德市F縣Y村的研究與深入分析,提出了社會工作助力精準脫貧的途徑,希望能對脫貧攻堅的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社會工作;貧困;脫貧攻堅
一、承德市F縣Y村現狀分析
1.選承德市F縣Y村的原因
F縣于2002年被確定為國家新世紀扶貧重點縣,2016年7月,恰逢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本人有幸成為學校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的一員,隨小分隊來到Y村進行支教活動,同時參與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對該村的狀況進行進一步了解。
2.致貧原因分析
通過對調查問卷和訪談記錄的整理分析,本人將貧困戶的致貧原因概括分為以下幾類:
(1)文化素質偏低。根據調查研究發現,貧困家庭文化素質不高的現象普遍存在。在我們走訪的對象中,也存在完全沒有接受過基礎教育,甚至連簡單的漢字也都不認識的調查者。由于文化水平較低,他們無法與大城市的知識分子一樣從事腦力勞動,被迫從事體力勞動謀生,以農業、牧業為主。但同時他們接受知識和生產技能的能力偏低,難以脫貧致富。
(2)疾病困擾。疾病也是憂擾貧困戶的重大問題之一。大多數貧困戶家庭依靠體力勞動獲得收入,然而,如果農戶受疾病困擾而難以進行勞動,那簡直就是切斷了他唯一的生活來源。與此同時,高昂的手術和藥物費用為農戶的生活添加了沉重的負擔,為他們帶來經濟和心理的雙重打擊。
(3)科學技術缺乏、農產品營銷渠道單一。如今互聯網、報刊等傳播方式還未普及,除了電視這一相對傳統的傳播媒體,農戶們再無其它獲取知識的渠道。因此,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的技術、經驗多靠世代、鄰里相傳,很容易造成生產技術落后的現象,同時盲目調整產業結構的現象也會因此而出現,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經濟發展緩慢。
(4)貧困戶的主觀脫貧意識差。通過對貧困戶的觀察分析,我們發現,雖然有些貧困戶被當前的經濟條件、生活條件困擾,奮發圖強力求改變貧困的現狀,但也存在部分思想相對消極的貧困戶,他們把自己定義為只能依靠政府幫扶的“困難戶”,逐漸形成了對政策的依賴心理,自身缺乏擺脫貧困的信心和決心。
二、社工助力精準扶貧的對策
1.總體戰略
在解決服務對象自卑或懶惰的心理問題時,我們要運用個案工作的手法,對貧困戶進行單獨的輔導與服務。運用個別化的原則,對不同服務對象的致貧原因與脫貧渠道進行具體分析,確保評估后的服務實施精準到位。因為每個服務對象的致貧原因和所面臨的問題是不同的,所以需要我們在介入時詳細了解每個服務對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家庭情況、經濟狀況、收入情況、致貧原因、個人性格特征等多個維度,由此最精準地把握服務對象的需要。
在面對服務對象普遍存在的問題時,我們可以采用小組工作及社區工作的辦法,增大受眾面,確保服務的覆蓋面。集中開展工作既能節省人力物力,又能促互服務對象相互學習溝通,促成一個齊心協力、共同向上的良性系統。通過促成一系列的活動提高扶貧對象能力,解決他們的現實困境。
2.具體途徑
具體執行途徑可分為以下幾點:
(1)充分發揮“助人自助”的理念,著力促進服務對象自身改變當前處境的期望與能力。運用理性情緒治療模式,使服務對象重新思考個人當前的處境,既要避免自怨自艾,也要避免怨天尤人,而是理智地分析當前所具有的優勢、資源,同時看到阻礙自身脫貧的因素并尋求解決方案。對服務對象的改進行為進行持續跟蹤,并運用心理學的分析方法,給貧困戶的脫貧致富的努力予以肯定,增強其脫貧致富的意識和信心。
(2)注重培養服務對象勞動技能、開拓創業視野。充分調配所有可利用資源,為服務對象擺脫貧困助力。組織建立“村民致富互助協會”,聘請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科學知識,提高生產技能,并組織村民外出考察,學習前沿技術。創辦創業致富學習班,講述經典致富案例,鼓勵居民發散思維,因地制宜地開拓出適合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
(3)用“優勢視角”理論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進行二次整合。將優勢視角與整合社會資源相結合,不僅能擴大專業服務的資源獲取渠道,豐富資源供給,更能彌補社會工作者個人幫扶能力的不足,給予扶貧對象更全面的幫助。[1]利用當地優秀的農副產品與優越的生態資源,打造特色營銷模式。創辦當地農產品網站,幫助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搭建全新的經濟貿易平臺。根據當地旅游資源打造生態觀光基地,發展鄉村旅游業。
(4)鏈接資源,使一切能夠發揮作用的因素達到最大程度的整合。針對當地情況有針對性地引入外界資源,促成生活、就業、升學、醫療等多方面的救助力量的輸入。爭取企事業單位、愛心人士的資金支持,聯系公益組織、社會團體參與幫扶工作。
(5)建立社會工作影響的長效機制。創建社會工作站,培養本土社會工作者,向駐村工作組、村委會領導教授社會工作助人的方法和理念,確保反貧困效果的持久性。
(6)總結在幫扶過程中的經驗,將工作經驗反饋給政策制定者。能為國家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出謀劃策,又能為貧困戶爭奪更滿足自身需要的資源和權利保障。
參考文獻:
[1]陳成文、姚曉、廖歡.社會工作:實施精準扶貧的推進器[J].社會工作,2016(03):10-16+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