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域旅游是對旅游業發展理念上的一種創新,一方面有利于縮短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另一方面全域旅游在穩定就近就業的同時,實現了資源的有機融合和人才隊伍的相對穩定。基于此,全域旅游也是旅游資源較為富集地區加快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路徑與措施之一。昌吉州全域旅游的實踐經驗總結,為“旅游興疆”戰略實施中更好的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做大做強全域旅游產業提供一條可借鑒、可復制的發展道路。
一、昌吉州全域旅游發展情況概述
1.資源優勢
(1)自然資源優勢。昌吉州自然景觀較多,主要以天山天池景區為代表,是聯合國確定的人與自然生物保護圈,也是海內外游客了解新疆的靚麗名片。境內有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硅化木群,新疆地域特色的雅丹地貌魔鬼城、江布拉克草原,草原湖泊、古海溫泉、鳴沙山、國家濕地公園等自然條件,風光旖旎,物種豐富,發展旅游得天獨厚。
(2)歷史人文優勢。昌吉的歷史建制源于西漢時期,境內昌吉人文景觀眾多,歷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車師古道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道路,距今近1300年的北庭大都護府,是唐朝時期西域史上天山以北的政治、經濟、貿易、文化中心,同時也是絲綢之路上的車師重鎮。北庭古城遺址,有城墻等遺址尚存,早期人類藝術品巖畫和西大寺正殿遺存,內有睡佛和壁畫。同時還擁有國內主要的人工野馬養育基地、世紀園、杜氏旅游景區、中華碧玉園、第一窖古窖池遺址、天山第一漂、康家石門子景區等人文景區也各具特色。
2.發展情況
(1)政府高度重視,制度完善。昌吉州政府高度重視全域旅游發展,近年來投入大量資金支持旅游業加快發展,并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績。在全域旅游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同時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昌吉州全域旅游發展的意見》,針對昌吉州發展全域旅游進行了相應文件與政策的支持,并形成“旅游+”的產業鏈合作發展模式。并且設立昌吉州旅游產業發展基金,鼓勵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開發旅游項目建設,昌吉州發展旅游業直接帶動新增就業23.5萬人。
(2)起步晚見效快,百姓受益。昌吉州旅游業從1997年開始重點開發建設旅游項目,自2000年以來,昌吉州的旅游項目建設、旅游線路打造、旅游服務升級開始步入了發展快車道,一大批特色旅游景點相繼開發完成,尤其是傾力打造的特色民宿,在文化旅游業的大發展大繁榮中受到了更多的益處。[1]
二、昌吉州全域旅游發展存在問題分析
1.規劃缺乏特色
(1)普遍性與特殊性未結合。目前,昌吉州及各縣市的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基本遵循“旅游+”的發展思路,各縣市與州級規劃存在“一刀切”的問題,沒有很好的結合各縣市的特色旅游資源,進行創新性的旅游發展規劃。特色不鮮明,主體不突出,沒有真正實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完美結合。另外,各縣市與州級規劃之間缺乏聯動統一,存在“單打獨斗”情況,沒有形成大旅游格局。
(2)旅游業發展定位不明確。沒有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大州的資源富集特色,所以在新疆自治區與其地域優勢地位和旅游資源數量不相匹配,而導致旅游經濟強州的發展目標還遠遠沒有實現。另一方面,景點建設缺乏長遠規劃,文化旅游大多是靜態展示,缺乏動態的節會慶祝活動等民俗文化,很難符合國內外游客的旅游需求。
2.營銷需要創新
(1)宣傳方式較單一。由于營銷理念落后,營銷方法和手段單一,主要以接受新聞媒體采訪,州內新聞報紙和電視臺播報,依靠旅游推介活動等方式在新疆自治區內外進行宣傳推介等活動,沒有很好的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旅游資源互聯網營銷。很多熱門景點依然采取“門票經濟”單打獨斗的經營模式,沒有進行整體開發和市場化運作。
(2)品牌建設較緩慢。品牌建設帶動農業、畜牧業和相關的文化產業、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優質旅游資源的示范帶動作用不明顯。“有旅游,沒文化”特點突出,沒有很好的挖掘文化旅游資源的精髓,傳說故事、歷史淵源、歷史變革、民俗風情講好旅游故事,吸引游客。旅游產品單一,沒有進行整體開發和整體建設,文化旅游的經濟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品牌建設較為滯后,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品牌效用。
3.參與合作不強
(1)“引進來”與“走出去”需進一步平衡。昌吉州旅游在引進國有大型旅游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旅游景區還做得不夠到位,吸引外來資本搞旅游開發層次不高。旅游企業“走出去”的開放程度還不夠高。具有國際視野的旅游企業較少,跨國經營旅游服務業務的旅游企業更是少之又少。
(2)公眾知曉率低,百姓參與率低。昌吉州旅游目前除“新疆旅游第一站”天山天池景區主打品牌之外,對于其他景區國內其他省市的游客知曉率較低,導致除阜康市以外的其他縣市“分一杯羹”效益較差。同時昌群眾參與全域旅游開發、建設的積極性也不高,只有一些景點周邊的民眾積極依靠旅游資源開發建設了一批農家樂、林家樂,其他地區民眾依靠旅游經濟實現穩定收入的較少。
三、昌吉州全域旅游發展對策與建議
1.精準規劃,提高層次
(1)注重整體規劃,整合旅游資源。全域旅游建設側重城市建設與景區發展同步進行,共建共用基礎設施,以交通業為基礎,在環衛保潔、供氣、供暖、供水、供電、物業服務方面,將市政建設與景區建設相結合,統一提供標準化服務。注重景區發展與景區周邊的村鎮建設同步,在土地共同利用、村民角色轉變、景區社區管理、旅游特色村鎮建設等方面大膽創新。注重旅游相關產業鏈條的延伸,實現旅游資源和旅游觀光體驗的專業化、深度化和創新化,在旅游商品開發、旅游度假產業、觀光旅游、采摘旅游、鄉村旅游等方面推出更多的旅游商品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
(2)創新多元化全域旅游產品結構。不斷提高文化旅游、生態旅游、體驗旅游、觀光旅游產品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在景區城鎮聯動建設、產業發展旅游開發深度融合、城市居民與游客共享資源等方面進行創新,積極打造一批健康旅游、醫療健康項目,在“旅游+房地產”“旅游+高端商貿”“旅游+現代農業”“旅游+婚慶”等方面積極打造全域旅游產業鏈,豐富和優化升級全域旅游產品。
2.營銷升級,加大宣傳
(1)更新營銷理念,樹立供給側改革營銷理念。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優化旅游資源營銷模式,如舉辦品質旅游活動和盛大節會,鼓勵游客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曬美照的方式宣傳推介昌吉旅游景區,引導游客分享旅游攻略,撰寫和發布游記日志,向親朋好友推薦昌吉旅游,推薦成功的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或贈與一些旅游小商品。另外盡快實現昌吉旅游在線預訂。打造“智慧景區”,鼓勵游客使用電子門票快速入園,減少排隊等候時間,提高旅游體驗。
(2)全力打造優質旅游品牌。借助整齊劃一的旅游形象展示,統一對外進行的旅游信息發布、旅游宣傳推介、旅游產品展銷及定價、旅游票務管理和旅游交通出行、導游持證管理和旅游從業人員資格審查及培訓活動、旅游食宿業經營管理,在實現旅游業更好更快發展的同時,全力保障游客利益不受侵害,全力維護旅游目的地的對外形象。如木壘縣圍繞“一小鎮、一客廳、兩公園”,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文化旅游、鄉村旅游、民俗旅游,吸引國內外的廣大游客,構建全域旅游綜合體。
3.社會聯動,加強合作
(1)推動地區合作共贏發展。與烏昌石城市群合作開發旅游資源,合作共享游客資源,合作推介旅游產品,合作對接游客和同步搞好旅游服務工作,共同打造新疆東部旅游形象。與第六師、第十二師協同開展“兵地融合”、與吐魯番合作發展全域旅游,建立穩固、互利、共贏的全域旅游合作關系,在旅游“全域化”進程中廣泛合作,聯合打造“環游天山——千里黃金線”精品旅游線路,積極推廣和同步開發建設“天山百里丹霞”旅游環線,實施旅游宣傳營銷全覆蓋戰略。
(2)推動產業合作發展。推動“旅游+文化、體育、服務業”融合發展,以農副產品、民族手工藝品作為昌吉旅游小商品的重點,給予大力扶持和積極引導,依靠“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加強工業和農業旅游示范點建設。同時景區與景區、村鎮、城市之間,也應當共建共用旅游基礎設施,讓市民享受到全域旅游帶來的真真切切的實惠和生活品質。
(3)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在引進高、精、尖等緊缺人才引進建設方面吸引引導國內一些旅游專家和高級專門人才到昌吉工作,指導推動昌吉全域旅游科學規劃、協同發展。對于旅游主管部門的業務骨干,分階段組織到國內外知名旅游管理學院進行專業培訓,切實提高旅游行政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在昌吉州現有旅游從業人員和旅游管理人員中選拔一批優秀人才從事全域旅游宣傳推廣和項目建設工作。
注釋:
[1]王祥.《全域旅游視角下大武夷圈旅游經濟一體化》,三明學院學報,2016年05期
作者簡介:
顧麗葉(1982--)女,漢族,新疆昌吉州委黨校講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