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謙
摘 要:政府合理運用經濟刺激手段柔性配置資源,被證明是有效的。在新一輪市場經濟背景下,更好適應供給、消費和供給側改革帶來的變化,規范政府行為為市場松綁,需秉持開放思維拓寬發展思路,主動站在產業創新的高點配置資源,確保市場競爭的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
關鍵詞:政府;柔性資源;機制
政府柔性資源配置,指在現行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在階段時間內調動要素資源,運用合理的經濟刺激手段,推動前瞻性行業或產業短期取得明顯提升,確保擁有競爭先手的有效資源配置手段。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十九大明確提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更高層面對政府看得見的手進行限制。既要確保尊重市場機制、微觀主體有活力,還要推動政府積極有為,精確作為,必須探尋政府柔性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失靈性,推動區域經濟崛起。
一、現代化經濟體系下的政府資源配置背景
1.新階段經濟約束條件發生系統性變化。當前,經濟在供給和需求的兩端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是供給端變化。體現國民經濟生產的要素成本系統的大幅上升,包括四大要素:勞動力、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技術創新。四大要素系統性大幅度上升,導致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擴大,拉動經濟規模的增長,帶動就業機會的難度增大。二是需求端變化。由過去需求旺盛、供給不足,到需求疲軟、產能過剩。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體制變化,很多企業并不適應市場和人民的需求變化帶來的改變,在需求疲軟的情況下沒能勤練內功提高市場的競爭力和適應性,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導致少數地方帶來嚴重的高失業。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由滯脹引發的經濟結構性矛盾可能出現在中部地區結構不優、機制不活、調控不力的地區,導致地方經濟斷崖式下跌。
2.供給側改革為政府資源配置提出更高要求。十九大報告指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全面提高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內在邏輯,是要提高產業素質產業競爭力,培育世界先進制造業,培育現代服務業,提高農業現代化的水平。為企業創新發展服務,這是供給側改革區別與需求側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需求側經濟中,由于需求旺盛、產品短缺,政府的主要精力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中心,推動企業擴大再生產。供給側經濟中,政府要為企業生存拓展空間、為產業改造指明方向、為結構調整指定計劃,但又要為市場騰出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市場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原來與需求側經濟適應的全套的體制機制都要進行艱苦的供給側調整,全面深化改革為政府配置資源能力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3.經濟發展需政府以資源配置方式引導。政府有效配置資源取得成功的國家很多,其中,與政府柔性資源配置對應的西方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以日本、韓國為代表,利用后發優勢,加強政府干預,統制金融,引進科技,出口導向,貿易立國,創新與競爭意識、合作與團隊精神、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相互結合,成為中國學習效仿的榜樣。采用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德國、瑞典等國家,吸取權利和保障的內涵。自由競爭與政府導向并存、經濟杠桿與政府宏觀控制并用,其發展凸顯政府對經濟發展宏觀引導的必要性,其發展成果有目共睹。
從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案例中可以得出結論,政府以人民的美好生活為最終目的,以推動企業發展為目的調適與市場的關系,摸索創立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就必須更加善于柔性配置要素資源,服務全社會。
二、政府資源配置的幾種方式
商品經濟的要素市場中最重要的變量,分別為人力資源、資金、自然資源、技術創新和生態環境等等,為更好的體現這些要素與政府配置能力這一要素的互動,我們將擁有市場經濟屬性,即定價權屬于市場的要素統屬于市場,將政府要素的一方歸結為政府(包括生態環境),這樣形成一個簡單的二元結構邏輯程式,并據此開展分析。
1.市場弱、政府弱。這種情況多見于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和國家。
2.市場弱、政府強。以計劃經濟為主時期,由于商品總體短缺,政府配置資源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不斷擴張生產規模,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但由于市場產品價格限制多,產品質量好壞一個樣,商品品種多少一個樣,企業缺少定價權、缺少創新能力,產業轉型升級缺少動力,一切都以簡單的擴大再生產為標志。
3.市場強、政府弱。市場經濟為主的時期,通過市場可以有效地調節社會資源的分配,絕大部分的商品由市場定價,市場活力得到調動激發,企業自主組織生產經營。政府將資源配置的權力交給市場,將主要精力用在對資源配置的監管上,提醒企業或產業競爭存在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制止引發惡性競爭、短期行為。在收入的分配上,對會造成社會分配不公,加劇貧富的矛盾,通過稅收等手段進行宏觀調控。
4.市場強、政府強。在一地經濟活力得到激發、經濟要素流動較為自由時,是否還需政府有強的資源配置能力?當市場擁有定價權的時候,政府進行資源配置是否剝奪了部分市場的定價權,造成競爭不自由?當前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貢獻率最高;最具藍海的產業形態,是不斷被創造出來的全新產業和產品。為此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德國政府在經濟發展勢頭旺盛的時候,提出工業4.0計劃,以政府行為推動企業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以及模塊化技術,實現工業生產方式的變革;美國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星球大戰計劃等等,都是政府強力整合要素資源,完成事關民族發展大計的優勢產業布局;二戰以后的日本,憑借多個跨年度的計劃,完成現代工業框架的設立。這些都給我們以啟迪,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指導,本身就是資源柔性配置中的“發令槍”。
當然,“柔性”配置之“柔”,體現在政府不要直接參與市場主體的競爭,不要將自身作為運動員,要銘記“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
三、政府柔性配置資源的思路建議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以來,區域經濟發展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各地區和全球經濟的往來所受空間距離的約束情況正呈現新格局,空間上的“遠”未必是成本上的“貴”。中部地區營造一個投資、商事、資本等對接沿海乃至國外先進地區的環境,將為該地區的發展奠定騰飛的基礎。為此,現階段政府柔性配置資源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
1.站在產業創新的高點配置資源。創新集聚移植手段,把握共享經濟發展和公共資源普惠機遇,推動我市在超越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建立現代經濟體系。研究好地區的要素稟賦條件,研究和用足國家優惠政策,開辟無明顯帶頭羊的新興市場的細分產業。
2.確保競爭的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兩條主線,凸顯下段政府管控經濟的著力點,即用法律確認市場主體資格,充分尊重市場主體的產權(即財產權)和意志自由,規定市場主體行使權利的方法,原則和保障權利的程序;市場競爭必須是公平、合法的競爭,采取各種不正當手段進行或限制競爭,必然妨礙正常的市場競爭;市場經濟是主體地位平等的經濟。必須通過法律確認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地位。國企享受國家補貼、外企享受超國民待遇,招商引資采用一事一議等辦法,都會導致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就失去了前提和保障。
3.秉持開放思維拓寬發展思路。原來的“特區(開發區)經濟時代”逐漸過渡到“自由貿易區時代”,原來的“資源要素型驅動”逐漸過渡到“要素整合型驅動”,原來的“單一快速崛起”逐漸過渡到“抱團成鏈發展”,原來的“信息閉塞之地”逐漸過渡到“后發優勢成先”,我們必須認識到經濟空間區域格局變化,下決心先期撤除妨礙經濟發展的行政藩籬,讓我們的企業率先適應大市場大分工,錘煉大格局謀劃大發展;還應擁有更加超前的眼光,在出海口、出境口去尋找價值投資的“飛地”,為本地產品和本地消費創造保稅免稅的便利。眼界不開行動緩慢地區,或因決策或時機把握的“毫厘之差”,變得與先進地區漸行漸遠。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大報告
[2]黃漢校.打造“三心四鏈”助力產業邁向中高端.宏觀經濟管理
[3]李津燕.地方政府行為與市場秩序構建.武漢大學
[4]凌智勇.我國中小企業間接融資制度變遷與績效研究.中南大學,2004.10
[5]李蕾.秦安市岱岳區法律援助實施現狀與發展對策
[6]張元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動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中國科技縱橫,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