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摘 要:《中國共產黨黨務公開條例(試行)》(以下簡稱《條例》)等一系列文件的出臺,標志著黨務公開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也意味著黨務公開成為中國共產黨法治轉型的重要一環。本文針對現行《條例》中黨務公開制度,從黨務公開內容與公開方式出發,提出了劃分公開標準、創新公開方式等具體構想,以期細化黨務公開制度內容,提高其操作性,從實踐層面回應十九大以來黨的法治轉型問題。
關鍵詞:黨務公開制度;公開內容;公開方式;法治轉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構建黨務公開制度體系,凈化黨內政治環境,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環節,有利于提高黨內法規體系科學化水平,也有利于進一步發展黨內民主、進行自身建設。根據《條例》規定,黨務公開的內容圍繞各級黨組織的職能和中心任務展開,包括黨的理論、方針政策、地區建設情況和黨的政策執行情況等等。[1]在《條例》已經出臺的背景下,如何界定黨務公開的內容、規范黨務公開的方式,以此發展和利用好黨務公開,是將《條例》進一步落實的關鍵。
一、科學界定黨務公開內容與規范黨務公開方式的立論邏輯
1.黨的法治轉型需要通過黨務公開制度不斷推進
黨務公開制度是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的組成部分,是黨的法治轉型的必經之路。當下中國正處在經濟、政治和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想要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實現黨的轉型,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發揮著巨大作用。這種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加強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建設是十八大以來對依法治國的有力回應;其二,加強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建設是依法執政的迫切需要。通過完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保障和規范各級黨委和黨組織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領導公共治理和社會管理創新符合社會轉型的要求。[2]
2.科學界定與規范黨務公開是黨務公開制度的題中之意
構建黨務公開制度無法回避對黨務公開的內容、范圍和公開方式等問題的討論,公開什么、如何公開的問題始終伴隨其中。一方面,黨務公開是提高黨內法規體系科學化水平的內在要求,其中明確界定黨務公開的內容是黨內法規體系具體化的操作基礎和方向指南;另一方面,黨務公開內容和范圍需要與公開方式相匹配,才能保證公開效果最大化,通過穩定、透明的方式“將黨務開放于陽光之下”。
3.科學界定黨務公開內容、規范黨務公開方式的現實意義
(1)《條例》的精神和內容具體化、規范化是接下來黨務公開的工作重點。黨務信息公開長期缺乏頂層設計與規劃,雖然各級黨組織已經具備制度依據和相關文件,但是公開的內容劃分標準不明確、范圍不一致等問題依然存在,與推進黨務信息公開的目標仍相距甚遠?!稐l例》改變了先前黨章黨規沒有明確規定黨務公開范圍的歷史,為各地各級組織黨務公開提供了制度依據和行動指南,但是作為一項規范上千個黨組織和八千萬黨員的行動規則,各地黨務活動開展情況層次不齊的現狀決定了當前制度依然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因此細化黨務公開制度相關內容是新形勢下從嚴管黨治黨行動的具體化要求。
(2)是提高黨內法規體系科學水平的具體要求,發展黨內民主、凈化黨的政治環境的邊界與手段。習近平提出,“用權必須透明,在陽光下運行,各級干部最好的用權方法就是推進權力運行的公開化、規范化,落實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的制度。”黨員是黨的細胞,推動黨務公開制度化是對黨的權力的具體監督和對黨內生活的有效約束。明確的黨務公開范圍是黨員和黨組織從事黨務活動的邊界,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有利于凈化黨內的政治環境,形成民主、透明的氛圍;通過規范的黨務公開方式搭建黨務信息公開的橋梁,密切聯系黨內活動、黨外民主。因此,科學界定黨務公開的內容和規范公開方式是推進黨的制度化、科學化建設必不可少的邊界和手段。
(3)加強黨群關系的道路選擇。中國共產黨堅持走黨的群眾路線,深入推進黨務公開制度,是加強黨群關系的道路選擇。這樣的制度設計有利于增進人民對執政黨的了解,形成黨內的政治共識,更好地理解把握黨的政策和方針,堅定其跟黨走的決心和信心;其二,增強了群眾監督、黨內監督,有利于鞭策中國共產黨自我完善、自我凈化,鞏固黨的執政;其三,通過黨務公開制度廣泛集中民智,推動中國共產黨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執政。
二、科學界定黨務公開內容、規范黨務公開方式的路徑建構
1.堅持依法依規治黨,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
黨務信息公開作為發展黨內民主的內容之一,依法依規是推進黨務公開法規化建設的首要原則。推進黨務公開制度化,必須把黨務公開制度納入國家法律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的軌道,在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的范圍內活動才能保證黨務公開工作沿著法治化方向發展。
2.規范黨務公開內容與公開方式的路徑構想
(1)劃定黨務公開的標準
設置黨務公開內容是重點,界定黨務公開范圍是基礎。黨務公開的內容是動態的,科學界定黨務信息公開的范圍影響著黨內工作的有序運行。因此界定黨務公開應當堅持有序公開與必要保密相結合,科學界定黨內公開和黨外公開。其次,除了《條例》采用的肯定式概括和否定式列舉之外,各級各類黨組織還應結合本級本類黨組織黨務公開的重點,采用“列舉式”的方法編制本級公開目錄。
黨務公開根據事務類型劃定公開的范圍標準,確立秘密制度:一是黨內事務適宜公開的,根據其性質和內容合理確定公開范圍——與黨員群眾有利害關系的黨務信息應當對其本人公開;地區、部門、單位的黨務信息應當在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公開。二是黨內事務不宜全面公開的,應當綜合考慮其性質和內容合理確定知悉范圍——涉及黨和國家秘密的,涉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屬于黨組織內部信息的,都應當按照各自標準確定知悉范圍。[3]
(2)發展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公開方式
首先,必須規范傳統的黨務公開方式。根據前述的差異公開原則,對于中央層面來說,通過會議、文件、黨報黨刊、新聞報道、專題發布等方式進行黨務信息發布的傳統模式應當保留;對于地方各級黨組織而言,黨務公開具有區域性特點,傳統公開方式包括會議、文件、新聞、通報發布的形式;基層黨組織承擔著密切黨群關系的功能,該層面的黨務公開具有很強的微觀性和具體性,會議、宣傳欄、黑板報、專題簡報等方式要保留。
其次,創新黨務公開的方式,讓陽光照到黨務的每個角落。包括目前的黨組織新聞發言人制度、增設互聯網公布平臺等在內新方式,都有利于良好的輿論環境的形成。2009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要建立黨委新聞發言人的制度,2010年9月11位中共中央工作部門新聞發言人集體登臺亮相,開啟了黨委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的帷幕,此后地方上也陸續設立的新聞發言人。運用新媒體技術手段提高網絡監督水平,增強黨的工作的透明度,符合數字化的時代要求。
三、總結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已經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我國已經具備了建設法治國家的初步經驗,而政治、經濟、社會轉型的壓力不容忽視。劃分公開事務標準、規范黨務公開方式,是應對黨務公開難題的關鍵環節,有利于不斷推進黨務公開制度的具體化、科學化建設,這也正是對十九大以后黨的法治轉型問題最與時俱進的回應與表達。
注釋:
[1]《中國共產黨黨務公開條例(試行)》,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
[2]姜明安.《論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的性質與作用》,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3]劉文高.《如何加強黨務公開制度設計》,中國紀檢監察報,2018年2月8日
參考文獻:
[1]田飛龍.《法治國家進程中的政黨法制》,法學論壇,2015年第3期
[2]齊衛平.《黨的建設科學化:黨務公開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3]馬金祥、沈傳亮.《推進黨務公開法規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