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萍

摘 要:路易·艾黎作為一個新西蘭人,從20世紀20年代來到中國,直至去世一直生活在中國。在抗日戰爭期間,他發起并組織了工業合作社運動;1942年以后,艾黎轉向培訓“工合”管理和技術干部的工作,創辦了培黎學校;1953年以后,他致力于和平事業的發展,在推動中新友誼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對中國人民的熱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傳承。
關鍵詞:路易·艾黎;工合運動;培黎學校;和平事業
關于路易·艾黎的國內研究著作并不多,主要側重于三個方面,一是通過艾黎的個人經歷折射出中國社會的變遷;二是根據史料論述艾黎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的作用;三是諸多記者以及培黎學校的學生為其寫的采訪報告。學術界關于路易·艾黎對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所做的貢獻沒有具體的論述。因此本文試圖就艾黎對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所做出的貢獻以及艾黎情系中國的原因和結果作一分析。
一、路易·艾黎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1.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斗爭
1927年4月21日,路易·艾黎幾經輾轉來到中國,開始廣泛接觸到中國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他親眼目睹了許多不平等的社會現象和中國工人遭受非人待遇的悲慘場景。據艾黎回憶“許多孩子不過八、九歲,每天要在煮繭的大槽前站12小時。他們手指紅腫、兩眼布滿血絲,眼皮下垂。不少童工因遭工頭痛打而哭叫。”[1]P39-40艾黎對于中國工人的遭遇充滿了同情。后來,在接觸了埃德加·斯諾、史沫特萊、宋慶齡等一批進步人士后,艾黎對中國甚至整個人類社會的認識開始不斷地深化。
20世紀30年代,他參加了國際性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小組,并學習研讀《共產黨宣言》、《雇傭勞動資本》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討論世界和中國的形勢。自此以后,艾黎的政治生涯與中國革命發生了傳奇性的結合。通過對中國共產黨人的了解和認識以及受革命思想的影響,艾黎逐漸與革命組織建立了聯系。當地下黨的形勢處于艱難之際,艾黎曾在家中架設秘密電臺,以保持同正在長征中的黨中央的聯系。此外,艾黎還曾掩護中共地下黨同志和愛國人士安全通往上海。抗日戰爭期間,當日本侵占中國東三省并進攻上海后,艾黎通過史沫特萊的幫助,與美國共產黨員格蘭尼奇夫婦努力克服困難,創辦了一份名叫《中國呼聲》的外文刊物,揭露日寇侵略罪行。1936年9月,艾黎冒著生命危險,成功前往山西省將紅軍在戰場上繳獲的巨額鈔票兌換成可以在全國流通使用的中央法幣。除經濟援助之外,他還多次為紅軍輸送醫療器械、藥品及其它物資。正如同宋慶齡為其寫的證明信中說的那樣:“當白色恐怖籠罩上海的時候,當中外特務追索共產黨員的時候,是他把自己的家作為共產黨員的避難所。”[2]艾黎作為一位外國人,總是冒著被日寇殺害的生命危險以不同的方式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斗爭。
2.發起開展“工合”運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全國大部分的工業遭到日軍嚴重破壞。艾黎找到埃德加·斯諾和海倫·斯諾共同商討在非淪陷區建立小型的工業合作社。他們編寫出一本題為《中國工業合作社運動》的小冊子在上海散發,主要內容是對中國生產問題的調查和建立工業合作社的總戰略。很快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1938年4月,第一個工業合作社促進委員會在上海成立。號召失業的工人和難民組織起來生產自救,并支援抗日戰爭。1939年1月,為爭取更多的國際援助,進一步擴大“工合”的影響,宋慶齡在香港成立了中國工業合作社國際促進委員會(簡稱工合國際委員會)。同時,艾黎想方設法使得工合運動得到國民政府在行政上的許可和經濟上的支持,這樣才能保證工合運動順利開展。
“工合”運動從創辦開始就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關注和支持。艾黎曾親赴延安,經毛主席的同意,建立了西北辦事處延安事務所。“一年后,延安的工業合作社已發展到20多個,有278名社員和4萬多元的資產,其生產范圍已涉及到各個領域。” [3]P82同時,“工合”運動的興起也得到了國內外愛國人士的支持。“工合國際委員會成立后,經過多方面做工作,從美國、英國等國籌募的捐款和物資就通過它源源送到中國,總計價值約500萬美元。”[4]P22同時,艾黎想方設法使工合運動得到國民政府的支持,通過當時的英國大使阿奇博爾德·克拉克·卡爾而獲得宋美齡的支持。然而,隨著“工合”運動的不斷發展,尤其在內地和西北的發展使得國民黨感到恐慌,于是國民黨當局不斷加大對“工合”的控制和破壞,“工合”的工作陷入困境。
據不完全統計“整個抗戰期間,工合組織的工作區域涉及到全國17個省,所組織的工業合作社最多時達到1700多個,社員2.5萬多人,援助了20多萬失業者和難民。”[5]P39-40工業合作社的產品,一部分滿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要,另一部分為抗日前線提供大批軍用物品,為支援抗戰做出了突出貢獻。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工合”運動應運而生,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奮力前進,雖歷經千辛萬苦,但碩果累累。斯諾曾稱贊中國的“工合”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合作運動的先驅。”[6]P198
3.創辦培黎學校
工合運動創辦后,各個地區急需人才,路易·艾黎便決定創辦培黎學校,為合作社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培黎還含有“為中國黎明培訓”的意思。
1940年在江西贛縣創辦了第一所培黎學校。同年,在陜西寶雞雙石鋪(今鳳縣)建立了西北地區第一所工合學校。到1942年,大多數學校因財力不足或地方干涉勢力而解散,也有部分是在遭到日軍轟炸后自行關閉,雙石鋪學校成為“工合”僅剩的一所培黎學校了。正當學校處于生死攸關之際。一次偶然的機會,艾黎來到了甘肅省山丹縣,最后艾黎決定將培黎學校遷到山丹縣。
山丹培黎學校以“手腦并用、創造分析”為教育宗旨,讓學生能夠將上課所學到的技術理論知識直接應用于實際操作中。據統計,“沒幾年功夫,艾黎帶領全校師生就辦起了紡織、皮革、機械、陶瓷、玻璃、制糖、畜牧、種植、制毯、造紙、印刷、化工、運輸、采煤、測繪等20多個生產車間和實訓基地。學校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在校學生有來自全國17個省和甘肅19個縣的500多人。”[6]P34此外,學校還設立了醫院,除了滿足師生就診之外,還接受山丹及附近的百姓前來看病。
路易·艾黎一生在華60年,其中有六分之一的時間在山丹度過的。山丹培黎學校將現代進步和文明的種子引進了偏遠落后的山丹縣,使山丹縣的經濟和教育事業獲得較好。培養的學生在解放后散布到全國的各個基地,成為新中國工業建設事業的骨干。
二、路易·艾黎為建設新中國發揮作用
1.致力于和平事業
路易·艾黎在新西蘭南島度過了他美好的青少年時代。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艾黎參軍。戰爭的歷練使得艾黎對戰爭更加厭惡,他討厭戰爭,反對暴力,逐漸樹立起向往和追求和平的信念。
新中國成立后,艾黎離開山丹,移居到北京,開始專職從事維護世界和平的活動。1952年,艾黎到北京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被當選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聯絡委員會委員。并在發言中指出:“和平是一切建設性的生活的基礎。不管有多少困難,走向和平的路是永遠無法切斷的。” [6]P228艾黎在他的自傳中寫道:“人類要想發展和進步,就不能偏離和平的道路。和平像空氣、陽光、水和糧食……在愛好和平的力量與戰爭販子的長期斗爭中,毫無疑問,世界各國人民群眾必將取得勝利。”[1]P236-2371972年12月23日,新西蘭與中國也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艾黎前往澳大利亞進行訪問,在訪問和探親的期間,曾赴各地作多次作報告向他們介紹中國。
2.介紹和宣傳新中國
作為一位卓有成就的詩人以及作家。艾黎根據自己在中國豐富的個人經歷和對中國社會、文化的深刻了解,著書立說、勤奮寫作,對中國文化和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艾黎通過寫作讓世界了解中國,他將各地參觀訪問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大都寫成詩文,介紹給新西蘭、歐美國家的讀者。向全世界介紹中國革命、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和悠久的文化藝術。新中國成立后,艾黎仍不斷地向國外的朋友和來訪者介紹新中國的情況。在艾黎的著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介紹新中國華夏燦爛文明而作。比如說艾黎以日記形式所寫的《有辦法》一書,就是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新中國的情況。國外的朋友們普遍認為他是中國問題的權威,甚至有人說艾黎是“當代中國的百科全書”。
三、路易·艾黎情系中國的原因和結果
路易·艾黎在中國傳奇般地度過了60個春秋。他60年如一日,始終與中國人民休戚與共、同甘苦共患難,將自己的畢生心血和精力全部奉獻給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和建設事業。
艾黎對中國懷有強烈的好奇心,漸漸的便萌生了去中國看個究竟的愿望。1926年底,艾黎從家鄉新西蘭出發,經過6個星期的輾轉航行,終于抵達香港,邁出了中國之行的第一步。6個月后他來到上海,看到一面是住著宮殿式宅邸的擁有巨大財富的人;一面是辛苦勞動,比牛馬還不如的處于社會最底層的乞丐;搪瓷廠里發生的鉛中毒、銻中毒,紗廠的罪惡的包身工制……使艾黎感到困惑。1929年是艾黎思想發生深刻轉變的時期,英國朋友亨利·巴林把一本《資本論》送給艾黎。從此以后,艾黎購買了許多關于社會進步的書籍,越來越關心中國國內的斗爭。同時,他認為自己應該為中國的勞苦大眾做一些實事了。正是積貧積弱的中國引發了他為受壓迫者尋求解放之路的人道主義情懷,從此為處于壓迫和貧困中的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奮斗,就成為艾黎一生的奮斗目標。
艾黎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無私奉獻,也得到了我們的黨和國家的認可。1977年鄧小平在出席艾黎80壽辰宴會時,稱贊他“始終如一地、一貫地為我們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大量努力,這是很不容易的。”[7]1987年3月,鄧穎超在《艾黎自傳·序言》中對于艾黎一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艾黎同志在長期的斗爭中不怕艱辛、不計得失,把一腔熱情和全部精力貢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無論是在順境還是逆境中,始終堅定不移,真不愧為一位無私無畏、襟懷坦蕩的偉大國際主義戰士。”[8]時任代總理的李鵬也曾說“艾黎同志勇敢堅定,無私無畏,把一生心血獻給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國政府和人民深深感謝他所做出的貢獻。”
艾黎一生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中國同新西蘭及各國人民之間友誼的國際主義精神的確令人敬佩。當時在山丹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辦學,他依然充滿著樂觀主義精神,并竭盡全力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奮斗,如此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實在令人難以忘懷。通過研讀艾黎的生平事跡和論著,筆者折服的是艾黎無私奉獻的精神。作為一個外國人,不為名利、不計得失,一生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鞠躬盡瘁。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今天我們應該學習和發揚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將激勵中國人民為實現21世紀中葉的復興夢想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路易·艾黎研究室.艾黎自傳[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
[2]甘肅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輯.路易·艾黎在甘肅[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2
[3]朱健.路易·艾黎在中國[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
[4]夏明星,蘇振蘭.中國與新西蘭友好往來的使者[J].文史春秋.2002,(10):22
[5]王效伯.緬懷路易·艾黎[J].友聲.2007,(6):39-40
[6]洛易斯·惠勒·斯諾.斯諾眼中的中國[M].北京:中國學術出版社,1984.
[7]劉文興.路易·艾黎與山丹[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2011.
[8]路易·艾黎研究室.路易·艾黎自傳·序言[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