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鳴
“雙十一”喜迎網上商品打折,而A股也來湊熱鬧,周一(11月11日)當天也來“打折酬賓”,總市值一天之內蒸發萬億。同樣的“雙十一”,同樣的“打折酬賓”,雖然讓投資者有不同的心情,但如果從長線投資的角度來看,股市暫時的打折對持股者來說只是賬面數字的一時波動,反正目標價位和實現時間都還沒有到;而對持幣者來說,則是在等待中迎來又一次低吸布局的機會,花同樣的錢買到更多的資產,無疑為將來豐收增添了又一分勝算。因此,如果立足長線,面對“雙十一”股價的一時波動,無論是持股者還是持幣者都不會太在意。正如理性的消費者,早就在購物車挑好了自己心儀的商品,就等“雙十一”打折的時候出手,重視價值的理性投資者也應當是見“綠”心喜,而不是讓一時的波動動搖自己的持股決心。
從長遠來看,A股在市場制度改革、對外金融開放、境內外資金寬松的三大宏觀層面并沒有出現關鍵性的逆轉,“雙十一”下跌前幾個月市場整體表現也還算平穩,并沒有因為漲幅過大而導致獲利盤集中出逃。讓短期籌碼出現松動,或許和CPI數據走高,帶來通脹預期有關。
從上周末公布的10月份CPI漲幅來看,達到了3.8%,連續兩個月維持在“3”以上,而且月度漲幅還有擴大之勢。而以往常有“通脹無牛市”一說,一方面除了物價走高導致投資者用于滿足自身需求的開支增加,減少投入股市的資金以外,也可能會影響到貨幣政策的松緊。如果市場利率因此走高的話,對股市難免有負面影響。正因為如此,部分資金特別是年底需要結算投資績效的公募和私募基金,短期內出于回避市場不確定性而暫時離場,也是可以理解的交易行為。
不過在筆者看來,這種基于通脹預期的短期賣出行為,長線投資者實在沒有必要跟風起舞。從10月份的數據來看,CPI漲幅的擴大主要原因還在于“二師兄”,豬肉價格維持在高位是重要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雖然說豬肉在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但因此就預期貨幣政策的寬松基調發生變化則是杞人憂天。要促使豬肉價格回落,首先要增加供應量,提高利率對緩解供應緊張不僅無濟于事,反而可能會提高養豬戶、養豬企業的借貸成本。更何況,除了豬肉之外的大部分商品價格平穩且供應充足,同期的工業品出廠價格(PPI)還持續處于負增長區間,貨幣政策更有理由維持甚至加強寬松基調,至少不會偏離全球貨幣寬松的趨勢太遠。
除了通脹預期之外,另一項引發市場擔心的則是新股擴容的節奏。在核準制往注冊制改革的方向下,主板、中小創、科創板都有擴容加速之勢,除了肉眼可見的“巨無霸”郵儲銀行、京滬高鐵之外,就連新三板也準備推出精選層,為掛牌企業轉板提供“綠色通道”;此外,可轉債擴容也不落人后,繼浦發銀行500億元可轉債之后,還有多家銀行計劃發行可轉債,都需要市場用真金白銀來承接。
雖然說IPO在理論上會形成“抽水效應”,但股市的資金和籌碼供給并不是一個封閉、靜態的市場,股市水位的高低更多取決于二者之間的對比。從歷史上看,A股沒有一次牛市是在完全停止IPO的情況下出現的,都是在資金和籌碼的“雙向擴容”中實現。就在上一輪牛市啟動前的2014年初IPO重啟,當年7月牛市正式進入了主升浪。未來市場化改革方向中,新股的發行更不會輕易喊停,更多的將在信息完整披露的前提下,交由企業根據自身狀況、市場估值來決定。如果是價值低估的優質股,對新股擴容“真金不怕火煉”,真正值得擔憂的是那些缺乏內在發展動力的績差股、垃圾股,而這些品種,本身就是價值投資者排除在外的投資對象。
事實上,每年年底A股都會面臨一定的季節性賣壓,和年底資金結算、階段性計算投資績效有關,但隨著中外跨年度長線資金參與程度的深化,這樣的階段性賣壓并不會改變市場的長期走勢。在“雙十一”股市打折的當天,素有“外資風向標”之稱的陸港通北向資金仍然加碼買入,而社?;稹B老金、保險公司等長線資金增配A股資產也正在持續進行中。長線資金的細水長流,不斷墊高優質股和大盤指數的底部,也是可以預見的大趨勢。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上證指數正出現一個跨度超過半年的頭肩底雛形,今年1月4日的2440點和8月6日的2733點兩處重要低點形成的上升趨勢線,正好和250日均線在2850點附近交匯,這一帶具有較強的技術支撐,有望成為右肩構筑的關鍵低點,值得密切觀察(見附圖)。

附圖上證指數日線圖,頭肩底雛形初現
另一方面,在豬肉供應緊張一時難以改變,加上明年初的春節因素,預計未來數月CPI增速在春節前一時難以大幅向下,甚至不排除再度走高的可能。雖然這一通脹因素難以持久,但仍會有階段性的影響,一些相關行業有望因此帶來投資機會。以今年的情況來看,豬肉價格的上漲除了讓養豬企業的業績造好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養雞企業,相關公司的股價在業績催化下走勢喜人。未來,這一傳導效應也可能帶動其他相關的養殖企業,包括鴨肉、水產品等,筆者重點觀察的品種有:華英農業、國聯水產、中水漁業、開創國際、好當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