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詩
是日,筆者按圖索驥地來到聯航路1505號“樂觀文化”——跨入工作室迎面一幀“風流蘊藉、氣韻秀潤”的吳湖帆畫作,撞入眼簾——這里不是純粹的書畫裝裱作坊,分明是“喫茶去”的一個好去處;尤其,有些年頭的古色古香字畫與包漿溫潤桌椅,如何一個雅字了得。
人稱“好古敏求,喜書畫,嗜風雅”的費永明,浸淫于傳統文化而練就一手好字。楹聯“東山書卷南州榻,西極云璈北海樽。”不熟、不甜;纖細些有點兒李北海,渾厚些又有“諸家優長,抉精探微”的董字,好不養眼。
五元門票 演繹人生拐點
學養多元的費永明,文心斑斕,匠心猶在地結集出版“俟高軒翰墨叢書”三種——在人心不古、一切向錢看的當下,竟能心無旁婺地潛心中國書畫裝裱,成就一代工匠;后得知剛剛在上圖舉辦一場“揚幫古書畫修復藝術展”且出版《妙造自然》,彰顯一個學者的積累而為譽這一領域的代表性人物。
20世紀90年代,從小喜歡點寫寫畫畫的費永明在外出打工,無師自通地癡迷于字畫裝裱:從一本《中國書畫裝裱與修復》成就他的啟蒙讀物,到有一天逛書店一路逛到上海美術館,費永明鬼使神差地買了5元一張的門票,參觀“紀念上海文史研究館成立40周年畫展”;再從參加“裝裱大師嚴桂榮先生在上海文史研究館舉辦裝裱學習班”,再到親炙嚴師數年,潛在的夢,就這樣被激活,繼而成為他的一個安身立命。
“1997年國慶前,我離開了上海文史館,自己開了家小店。起先,師傅非常忙,我也不忍心打擾老人家。后來,師傅見我人誠懇,一心鉆研裝裱藝術,就對我有點另眼相看。以后每次去嚴師傅家,我都是帶著古畫修復中的難題去請益,嚴師傅皆一一指點,從無保留……”當年,費永明還特意去找了周退密老先生請教《門生帖》如何寫法;是日,他恭恭敬敬請師父、師母端坐高堂,磕頭雙手遞上《門生帖》……瞬間往事成煙,先生亦作古人。
費永明深諳“揚幫裝裱不單純是做手藝,一定要懂畫、會看畫,懂真假、知好壞,要把自己培養成這方面全面的人才,做一個有匠心的工匠。”2011年老人家過世,師母將師父生前所用之裝裱工具,悉數贈予費永明。今天,這批“文物”級工具完好地存放于柜子里,成為繼承先師衣缽第一人。
書畫裝裱,看似手工活,其實是在延續歷史。令一些“求生無望”的古代字畫,起死回生。那些破碎不堪的唐代經卷、宋代卷軸、明代冊頁,經過他的手重新拾掇起來,頓時神采煥發,給人刮目相看,多少學養在其中。
2015年,費永明在浦江鎮復地浦江中心購置近300平方米,用于裝裱字畫的“作坊”風生水起;2017年,開始籌措“前無古人,鮮有來者”系統展示裝裱文化的展覽。展品囊括他為之收集儲備30年的“文物”——可以說,本次展覽以獨特的文化視角,集古代書畫裝裱與修復相關聯的各種原材料的歷史標本,全方位展現古代書畫修復的歷史文化價值,令人近悅遠來。揚幫裝裱,融入了費永明對中國書畫裝裱的獨到理解和感觸,也是揚幫書畫裝裱藝術的最新成果。同時,還展出了與古代書畫裝裱業相關的紙、錦、綾、玉軸以及畫框等歷代實物。
書畫“郎中”費永明,望聞問切,不僅事關揚幫裝裱藝術的傳承,而且對中國書畫藝術的保護與弘揚;其最核心的看家本領就是“修舊如舊”……費永明身體力行并向閔行區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立志要將這門技藝傳播到更久、更遠。
紙上文化 成就發揚光大
學習書畫,必以唐宋元為師法。而現在的老師只強調技法技巧為主,而無考慮當時的紙、筆、墨等材料因素。這樣的傳授是不完整的,至少晉唐宋元傳世名跡大都是在加工箋紙上完成的,加工箋紙以前多是前店后廠的“南紙店”做出來的。如今,上海朵云軒、北京榮寶齋,除繼承了木刻水印技術外,其他加工箋紙的加工技法均已失傳。加工箋紙(可理解為熟紙)的實踐與恢復,在中國書畫藝術的傳承、發展上有著歷史性的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如果說,上圖一場“海上揚幫裝裱技藝傳承的全過程”展示,如清宮廷手繪銀云龍紋庫絹、清宮廷手繪金云龍紋庫絹、清中期藍地云紋獅子滾繡球庫絹、勵宗萬監制四尺羅紋箋、勵宗萬監制六尺素箋、乾隆二十七年周尚文造刻畫箋、乾隆高麗發箋、乾隆高麗貢箋、清中期雙面箋、清晚期“清秘閣”制團龍瓦當紋蠟箋、清晚期紅珊瑚箋、清中后期三多紋蠟箋等;同期展出的名紙,還有“上海書法研究社”專用紙、張大千專用素箋、張大千用日制“鳥”之紙、臺灣張豐吉制“鳳梨宣”等,均是裝裱業中享有盛譽的名品。
那么,進入新世紀以來的物流業發達,類產品同質化嚴重,造成大批本地區特色的產品消失。比如,已有千年傳統紙生產歷史的四川夾江、浙江富陽、江西鉛山……除一些非遺項目依靠國家輸血勉強生存外基本消失,存在下來的都是在生產同一種叫“漿板紙”的外來廉價紙漿紙。產品的質地和性能,雖遠隔千里并無差別,非常可惜。流傳千年的古老而具有地方特色的紙品種,竟在最近的十幾年里銷聲匿跡,難覓芳蹤——費永明八月開幕的“紙上文化”展覽在即,為人期盼。
那是費永明篳路藍縷地查找了幾十本古籍,摘抄成冊;再加上他與紙打交道30年,有了第一手的古代紙張的標本對照……“我知道作為一個好的手藝人具備的方法技巧,和施用這些技巧的材料之間的一些道理”。費永明還有個情結,建一家“揚幫裝裱陳列館”——以物傳史。
同時,《丹青寶筏-董其昌藝術大展》所見到的“召樓譚箋”為代表的古代加箋紙的文化再闡發利用,它是明代浦江召樓談仲和為代表的、具有獨特的加工手法和形式的古代箋紙(談箋,古紙名。造法不同一般,不用粉造,以堅白荊川連紙褙厚砑光,用蠟打各色花鳥,堅滑可類宋紙,古雅可愛。在浦江鎮再造召樓文化、革新村文化振新……費永明也是躊躇滿志、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