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但各國家青少年生理健康水平卻逐年下降,這一情況恰與體力活動不足有著密切聯系。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大量中外文獻進行研究,對這一問題的相關認識做以梳理,給出明確的概念界定和相關釋義,對現狀以及內在聯系做出更加深刻的剖析和進一步的總結,并提出相關建議指南,為促進青少年生理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體力活動不足? 生理健康? 疾病影響? 建議
中圖分類號:G804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8(b)-0011-03
體力活動不足的問題在而今的青少年兒童中十分普遍,其引起的種種健康問題也日漸成為全世界范圍關注的焦點。想要改變這一情況必須清楚認識到這一現象是社會發展在某個階段導致的必然結果,理清人們對這一問題的模糊認識,對現狀問題及其原因進行深度剖析,找準直接性的誘導因素,進而提出相應建議或建立科學的解決方案。
1? 體力活動及其相關概念
1.1 體力活動的概念
體力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狀態之一,使得人們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能量的攝入與消耗控制在基本平衡的狀態。但體力活動這一概念經常被人簡單理解為“體育鍛煉”,其實“體育鍛煉”只是“體力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體力活動的范圍更大。2012年,第59屆美國運動醫學年會中對體力活動進行了初步的定義。其內涵是指任何由骨骼肌肉收縮而產生能量消耗的身體動作,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體力活動及閑暇時進行鍛煉。
1.2 對體力活動不足的界定
對體力活動不足的界定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形成統一標準,大部分地區以未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或者本國家地區規定的活動標準而進行評價。例如我國在2003年和2007年分別出臺過《普通人群體育鍛煉標準》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世界衛生組織在《關于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中建議5~17歲青少年兒童每天應累計至少60min中等到高強度身體活動,同時,每周應進行至少3次的高強度身體活動,這其中應該包括肌肉強化練習和骨骼的活動等。這里對強度的估計方法是應用代謝等效方法(MET),即一個物理活動的代謝率與參考代謝率的比值而判斷該活動能量消耗情況。
1.3 體力活動不足與靜坐少動
眾所周知,許多上班族在工作時間中有70%~80%的時間都是久坐不動。這種久坐行為的長時間的持續狀態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活中靜態行為為主的生活方式,具體表現為在一天的清醒時間內以主要以坐著、靠著或斜躺著等姿勢進行工作、學習或休閑娛樂,若這一時間大于清醒狀態時長的50%則稱之為靜態生活方式。在2012年SBRN將久坐行為定義為“能量消耗≤1.5METs”且處于坐姿或斜躺狀態清醒任何行為。
久坐行為的定義可以說是以強度或能耗程度對某一日常活動性質進行了判別,而靜坐少動則是持續執行久坐行為的這一狀態。從這個角度來說,靜坐少動與體力活動不足有一定的關系,但兩者絕不等同,在2004年提出的“體力活動不足生理學”中對兩者的不同已有明確說明,其中研究學者在使用復雜的分子生物學和醫學化學方法的研究時還發現,運動不足和靜坐少動會以不同的、獨特的方式改變身體狀況即靜坐少動這一行為方式是慢性疾病的獨立風險因素。靜坐少動持續時間短,相對來說從事至少低強度體力活動的持續時間長,但并不一定表示體力活動量足夠。相反,靜坐少動持續時間很長,從事體力活動時間很短,卻也并不一定沒有達到體力活動建議量。但如果靜坐少動時間全天持續,那么勢必代表體力活動不足。
2? 青少年體力活動及生理健康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2.1 青少年體力活動現狀及其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和青少年每天至少應該進行60min中度或較高強度的PA,但在全球范圍內,青少年普遍未能達到這一建議要求。一項對五個世衛組織區域的34個國家進行的研究表明,僅有23.8%的男孩和15.4%的女孩達到要求,對此,我國開始提倡各個學校進行“每天鍛煉一小時”“足球進校園”“小籃球進校園”等措施落實,使得我國青少年體質相比10年前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并未能徹底扭轉這一下降趨勢。
全球人口體力活動整體水平自1965年以來便開始呈下降趨勢,這與社會生產力的飛躍性發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社會人文風氣等各因素的變化都有著密切關聯。而這些根本性影響因素所導致的問題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故而對導致青少年體力活動水平下降的直接因素進行研究顯得更有意義。對直接因素的研究各學者歸結出以下幾點。
(1)個人因素:個人運動能力是影響青少年參與體力活動的重要因素、個體的生理機能不適和對體力活動的作用認識不足、不良生活習慣是次要因素(吸煙、飲酒在不良習慣中占比很大,秘魯已于2006年確立了青少年吸煙飲酒的法定年齡;臺灣的研究中也發現PA水平與吸煙有相關性)。
(2)家庭因素:家長對孩子參加運動或者課外活動的態度、部分家庭缺乏基本的文體消費能力、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沒有運動習慣,導致體力活動的氛圍缺失。
(3)學校因素:學生有較大的課業負擔,參與體力活動時的時間有限或根本無法參與,學校場地與器材的匱乏、學校相關負責人不支持。
(4)社區環境因素:現代出行方式的影響和活動場所距離居住地較遠、社區及周圍沒有適宜的活動場所和器械、環境安全和衛生條件的影響、氣候條件的影響是次要因素。如Cleland的研究顯示,居住環境附近有公共的綠地活動空間的孩子,其戶外活動時間也更長,并且中等到高強度身體活動水平是其他居住環境沒有公共活動空間兒童的4.72倍;再如Kohl-m發現,居住環境周圍安置簡易的運動器材或設施,有助于消解家長對戶外活動的安全顧慮,吸引孩子更多的進行戶外活動。
西方國家對青少年在這一方面的研究中還發現人際關系、社會地位、輿論導向、政策制度、職業宗教信仰等也與體力活動水平有著一定的關系。
2.2 青少年生理健康現狀及其原因
從全世界范圍看,青少年體質健康、運動機能水平,特別是體能素質下降十分明顯。尤其是自20世紀50年代,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下降這一事實逐漸成為世界發達國家所需要共同面對的難題。我國在2014年新修訂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對不同年領段學生分組并確立了測試指標及權重系數,從形態、機能和素質和運動能力等綜合方面評價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顯示我國青少年在部分指標上呈現出的水平下降現象十分突出,具體表現為血壓調節機能普遍不良、耐力素質弱化明顯、速度和力量素質增長幾乎停滯、肺功能指標維持低水平、肥胖甚至超重現象嚴重、近視的發生率也在持續增長。為搞清楚影響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原因,國家層面的部分機構進行了相關研究調查,得出了影響我國青少年生理健康的眾多原因。
(1)居民生活環境條件改善,交通出行比較便利,這限制了青少年的活動空間,減少了戶外活動的時間。
(2)網絡時代改變了休閑生活方式,使得青少年中久坐不動的生活習慣逐漸形成。
(3)以高考為主的人才選拔方式所導致的學生“應試”壓力過大,并以睡眠時間不足和課業負擔重為主要變現。
(4)快餐文化盛行,西洋餐大多是高能量食品,導致膳食不平衡或營養過剩,是引發青少年肥胖癥增加的直接因素。
(5)部分學校體育課程并未按照國家要求設置和執行,課程目標體系、師資力量以及器材設施。
(6)獨生子女受到溺愛過多,正確的家庭觀念或者養成一些不良習慣的影響也會使得孩子受到影響。
上述眾多原因中大部分都與缺乏體育鍛煉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體力活動不足是導致青少年生理健康水平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澳大利亞和美國,都已有研究表明體力活動不足會導致醫療支出的增加,或者說體力活動未達到建議要求和本身行走困難(殘疾)的人群的總醫療支出費用與體力活動水平有關。這一研究還有更加準確的的數值:在加拿大,缺乏身體活動占整體醫療保健費用的3.7%;在中國,每年超過15%的醫療和非醫療費用都是由于缺乏身體活動造成的。而醫療費用的支出在某種程度上即可表示個體的生理健康水平。
3? 體力活動不足對青少年生理健康的影響
3.1 體力活動不足對青少年身體及其各功能的負面影響
2015年對全球疾病傷害和風險因素的研究結果顯示全球青少年兒童死亡率從1990年約1400萬死亡人數下降到2015年約720萬,但其進展分布并不均衡,且不平等的程度不斷加劇。在全球范圍內,由傳染疾病、營養不良和新生兒疾病導致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非傳染性疾病和身體傷害在解釋全球疾病負擔方面的重要性相對增加,而缺乏身體活動正是非傳染性疾病的四個主要行為風險因素之一,全球每年有500余萬死亡是由于體力活動水平低所導致的,且這一數據仍有上浮的趨勢。
體力活動不足對健康的影響表現在多個方面,尤其是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兒童如果未能達到體力活動建議要求,勢必會影響生長發育、導致身體各方面機能水平下降,最終表現為心肺耐力差、肌肉力量弱、體脂量增高、心血管及代謝不正常、以及骨骼發育不良或未能充分生長等情況,從而進一步導致了抵抗力減弱、身體肥胖以及各種疾病的惡性循環。體力活動不足對生理上的負面影響還會使青少年惡童產生社會和心理問題,例如恥辱和自卑感等、從而影響生活質量。
3.2 體力活動不足對青少年造成的疾病危害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21%~25%的乳腺癌和結腸癌、27%的糖尿病和30%的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率與體力活動不足密切相關,10%的非傳染性疾病死亡可歸因于體力活動不足。而在青少年中,這些疾病的出現大多由于肥胖引起。
肥胖兒童更容易患慢性疾病,骨關節疾病也較同齡人較高;兒童肥胖還與睡眠功能紊亂有關,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的一個主要影響因子;還有研究發現70%的肥胖青少年至少有一個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高膽固醇等。
由此可見,肥胖是體力活動不足而造成青少年疾病危害的重要環節。而恰恰在現今的青少年中肥胖又是較為普遍的一種情況、已經被認為是21世紀的流行病。近十多年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肥胖已經在青少年兒童群體中急劇流行開來,已經接近全球人口的十分之一,但絕大多數超重或肥胖兒童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其增長幅度高于發達國家30%以上。在中國有12%的兒童超重,45%~50%的小學生肥胖者和60%~70%的中學生肥胖者在成年后仍然肥胖,導致中國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運動。世界衛生大會于2014年通過了《2013-2020年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全球戰略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有助于促進到2025年實現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方面9項全球目標,其中就包括學齡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全球肥胖率停止增長。
青少年中的肥胖大多屬于單純性肥胖,即由攝入與消耗不平衡使得多余的脂肪及其他養料在體內積蓄起來形成脂肪細胞所造成。這類肥胖的形成過程可概括為身體活動量不足減少了能量消耗,使機體變成了能量更加易在體內儲存的不良代謝狀態。
4? 結論與建議
美國兒科學物理治療協會科開發了一個工作組,總結了青少年兒童的健身指南。該指南在贊成世界衛生組織對青少年體力活動所提出的建議外,重在鼓勵年輕人參加適合他們年齡,愉快且多樣性的體育活動。當然,達到體力活動標準只是促進健康的一個因素,對進行體力活動的態度理念以及其他促進健康方面的因素也要建立應有的認識。
(1)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以及合理的飲食。在澳大利亞,人們已經對GI概念和健康飲食的認識提高,食物選擇范圍擴大以及飲食習慣多樣化會降低澳大利亞青年慢性退行性疾病的未來風險;世界衛生組織提醒:不健康飲食的風險始于童年,并在一生期間不斷累積。為減少今后非傳染病風險,兒童應保持健康的體重,并食用低飽和脂肪、低轉脂肪酸、低游離糖和低鹽食品。
(2)已經肥胖或患有慢性疾病的兒童要進行體力活動要特別注重針對性和科學方法以及長期堅持。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對缺乏身體活動的兒童和青少年在加強身體活動時應循序漸進。對尚未進行身體活動的孩子要明確,即使現階段活動量尚未達到推薦標準,但只要去做依然會給身體帶來健康收益。同時,對該類青少年采用運動干預時要進行方式調整,注重針對性;再者,通過加強體力活動來逐漸改善病癥要尤其注重堅持,有研究結果顯示患有肥胖疾病以及由其引起的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青少年患者在通過增強體力活動這一方式來進行干預治療時,有50%~70%多因無法堅持而失敗。
(3)不局限于通過學校運動滿足體力活動要求。Daniel Philip H,Virginia Rall C提出的增加在校日PA的機會不僅包括校內時間(優質休閑會和體育課,課堂活動休息時間),還包括課前時間(積極的通勤計劃)和放學后(校內和校際體育課程)。秘魯的促進健康計劃的某項研究中也得出了這一結論,促進青少年生理健康應該著力改善青少年的PA尤其是努力提高休閑時間PA,且應得到父母支持和一定的課外體育培訓。
(4)堅持達標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基本活動建議。從體力活動這一角度來說,現階段所要求的每天進行至少60min中等強度及以上的體力活動已經足以滿足大多數青少年兒童的健康需求,故而青少年在進入相應年齡階段后就應堅持鍛煉。
參考文獻
[1] Daniel Philip H , Virginia Rall C . Increasing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the School Day[J].Current Obesity Reports,2015,4(2):147-156.
[2] Kassebaum N, Kyu H H, Zoeckler L, et al.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From 1990 to 2015: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s 2015 Study[J]. Jama Pediatrics,2017,171(6):573.
[3] 喬玉成,王衛軍.全球人口體力活動不足的概況及特征[J].體育科學,2015(8):8-15.
[4] 許汪宇.體力活動與青少年健康[J].體育科研,2011,32(1):66-71.
[5] 嚴金慧,劉英杰.兒童青少年肥胖與體力活動[J].體育科學研究,2016,20(5):64-68.
[6] 李淑媛.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影響因素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6):172-173.
[7] 郭強.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8] 劉陽,王梅.社會經濟水平對青少年不同強度體力活動的影響[A].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15.
[9] 韓慧,鄭家鯤.西方國家青少年體力活動相關研究述評——基于社會生態學視角的分析[J].體育科學,2016,36(5):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