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琴
摘要:新疆是多民族地區,民生關系到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經濟發展最基本的支撐。婦女的解放和就業是婦女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求。本文通過對少數民族婦女就業問題、對策及婦女地位的分析,提出了婦女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分析了少數民族婦女就業困難的根源。
關鍵詞:新疆;少數民族;婦女;就業問題
1新疆少數民族婦女就業的基本狀況
根據新疆統計年鑒,全疆少數民族人口約為1664萬人,新疆地區(包括巴州、阿克蘇、克州、喀什、和田五個地州)少數民族人口913萬人,約占全區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5%,新疆少數民族的就業問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疆整個少數民族社會的就業問題。根據有關調研發現,全疆少數民族就業人口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即農業產業中,其次第三產業的發展也為就業提供了大量的機會。新疆男女比例接近1:1,通過對以上數據的分析,也可推算出新疆少數民族婦女在各產業中的就業比例,即在第一產業擁有絕對數量的婦女參與農業勞動,其次是第三產業服務業,最后才是第二產業工業行業。新疆少數民族婦女就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是:顯性就業人數少,就業層次低,就業過程中明顯處于弱勢地位。
2新疆少數民族婦女就業的特點
近年來,全疆各級政府加大了婦女就業再就業工作力度,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婦女就業權利的具體措施。自治區婦聯始終堅持為經濟建設服務、為社會穩定服務,在資金保障與平臺搭建方面為推進婦女就業再就業工作做了多項卓有成效的具體工作,全疆婦女就業數量呈平穩增長態勢。通過對新疆的少數民族婦女的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發現新疆少數民族婦女的基本就業趨勢以及就業類型以幾種典型特點為主。
2.1就業渠道逐步由單一向多元轉變
目前,新疆已逐步走出“一畝三分地上打轉”的就業思路和模式,抓住各種機遇,讓更多的人實現就業: 抓住擴大內需的機遇,加強基礎設施和新農村建設,協調和組織富余勞動力參與農村學校、農村道路、供水防病改善、農村水利、抗震安居等民生工程建設; 關注的規模種植鮮花和水果、設施農業和其他高附加值的現代農業,針對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如農產品加工、餐飲、旅游、和商業循環,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有序流動在農業推廣; 我們將引導剩余勞動力轉移在自治區重點工業項目,如石油和石化、礦產開發、煤炭、電力和煤炭化工、食品加工、機房地產開發,以有機結合就業與新型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目前在公路、水利、城鄉抗震安居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使用當地農民工的比例達到30%~40%。
通過參加婦聯組織的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技能培訓,新疆少數民族婦女拓展了就業的領域和行業,掌握了果樹栽培、糧棉種植、藥材開發、牛羊育肥、桑蠶養殖、大棚蔬菜、各種花卉的栽培技術,發展縫紉、刺繡、編織、民間工藝等傳統的工藝技術等。
2.2就業空間向區內、區外發展
早期新疆農村少數民族婦女主要以鄉內就業為主,不同月收入家庭呈現相同的就業傾向。總體上新疆農戶家庭成員縣外務工的人員比重非常小。鄉(鎮)內就業成為農村勞動力主要的就業渠道。省外就業極少,勞務輸出至國外幾乎是空白。
近年來,受東部產業結構升級、內地吸納勞動力減弱等因素的影響,新疆地區有組織赴東部企業務工人數從“十一五”的年均10萬人次降為目前的2萬人次左右[1]。與此同時,自治區結合新形勢,加大了就近就地轉移步伐,新疆地區富余勞動力轉移開始以疆內就地就近轉移為主。
2.3勞動力輸出形式轉向多元化主體組織、多形式輸出
新疆農村勞動力從“三緣”向政府組織流轉過渡,以創收為目標。早期農村勞動力主要靠“三緣”(血緣、人緣、地緣)關系,隨著政府工作重心的轉移,開始形成有組織的大規模轉移。新疆地區積極探索各種勞務輸出新模式,適時出臺勞動力轉移中介組織扶持和獎勵辦法,引導和鼓勵農牧民成立以勞動力轉移為經營內容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勞務經紀人組織,努力構建農村、市場、政府三者之間的“溝通橋梁”。
2.4就業性質逐漸向非公有制經濟單位轉變
新疆目前就業載體主要還是集體經濟中的國有單位,但就新疆統計局數據顯示,新疆近幾年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較為迅速,非公有制經濟體開始成為新疆就業人口的主要載體之一。
通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可以增加企業就業,有利于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融入工業文明和現代生活方式激發創業創新活力;可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把新疆與周邊國家地緣相近、人文相通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作出特殊貢獻。
3新疆農村少數民族婦女就業的制約因素
3.1經濟滯后,產業結構不平衡
新疆地區受交通瓶頸的制約和地緣政治的影響,發展的社會起點低,社會財富積累單薄。工業化水平偏低,非農業化和經濟增長速度影響了人口的聚集,資金的流入。造成地區經濟基礎差、底子薄,少數民族婦女淪落為弱勢群體。而相對滯后的地方經濟發展,使得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婦女缺少就業的物質基礎,成為影響少數民族婦女就業的結構性因素,工業企業數量少,吸納就業容量有限,“招工難”與“就業難”普遍存在,使得少數民族婦女在勞動生產和創造財富中難于發揮作用。
3.2就業人口供需不平衡,農村富余勞動力較多
由于特殊的生育政策,新疆人口自然增長率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新疆四地州人口增長更是遠高于全疆和全國水平。長期以來,新疆少數民族農村勞動力低流動,持續貧困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新疆四地州已呈現出人口基數大、生育旺盛期人數多、生育高峰峰值持續時間長等特點,年出生人口已占全疆出生總人口的60%以上[2]。
3.3政策、法規的不完善給婦女就業帶來影響
由于特殊的歷史和現實原因,受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尤其是臨時性、季節性等非正規就業引發的婦女勞動權益受侵害問題凸顯。原本這種非正規就業正在成為吸納女性剩余勞動力、緩解就業壓力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由于非正規就業具有低層次、無保障、過渡性的特點,導致發生勞動糾紛時,企業和勞動者雙方均無法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
3.4地域與歷史原因,就業遠離區內外市場
新疆是一個相對孤立的封閉區域,與周邊國家有高山峽谷相隔,距離經濟中心較遠,與相鄰地州中心城市較遠;遠離全國經濟和市場中心,處于國內市場的最末端;外向化程度低,緊鄰的周邊8國均為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其自身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因此,致使少數民族婦女富余勞動力向區外轉移或是國際勞務輸出的難度加大。
3.5教育投入與職業技能欠缺制約農村少數民族婦女就業
文化素質貧乏、生產技能水平低、漢語言水平不高導致了婦女創業就業難。在被調查的少數民族中,不識字和識字很少的占7.8%,小學文化的占32.6%,初中文化的占32.2%,文化素質缺乏,尤其是農村少數民族女性勞動力多為年齡偏大、技能單一、學歷偏低的群體,漢語言水平不高甚至不會漢語,制約了就業的廣度。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人力資本,對就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3]以往該區域經濟滯后,政府往往把有限財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到經濟建設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而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
絕大多數新疆少數民族婦女以從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為主,崗位技術含量較低,專業性不強,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住宿與餐飲業、衛生和社會保障及社會福利業、文化和體育以及娛樂業等行業。實用技術缺乏,大部分農村少數民族婦女對現代工業生產技術、技能不了解,沒有能力到企業就業。
目前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深入推進,五地州作為援助重點,各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產業投資項目大量集中開工建設,在本地很難找到足夠的產業工人以及專業技術管理人員。一些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現代化工業生產流程的落地企業部分已經開始投產運行,但由于本地應聘的工人文化知識和操作技術無法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造成新設備無法運轉,企業不能正常生產經營。
3.6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與就業觀念制約
婦女的就業觀念和心態有待調整。在調研中筆者發現婦女們都愿意從事美容美發、編織刺繡等較輕松體面地工作,像家政、月嫂這樣服務型的行業無人問津。由于錯誤的擇業觀念、對就業的期望值過高、守舊的就業觀念、錯誤的價值觀念、心態不佳、競爭力弱等原因,就業多集中在于黨政單位、學校、醫院等觀念中“吃皇糧”的單位,就業面狹窄。
在新疆少數民族聚居區,受傳統思想影響,部分婦女不敢就業,在喀什自治區婦聯駐村點,通過調查,了解到有75.4%的婦女“在農閑時,愿意外出打工”,但礙于婆婆和丈夫的壓力或者孩子小沒人照顧而受阻;其次,守舊的婚育觀念導致部分婦女不愿創業就業。受守舊的婚育觀念影響,一些女孩初中畢業后就迫于父母的壓力過早嫁人,在一些婦女觀念中普遍存在著“在家靠父母,出嫁靠丈夫”的依賴思想,從屬觀念較強,自卑自弱,主體意識淡薄,也不愿走出家門。第三,落后的性別差異思想導致婦女缺乏創業就業信心,“男尊女卑”的思想支配著婦女的命運,就是受這種傳統的性別差異思想的影響,很多婦女還保留著女子不如男,女人做不成大事的偏執想法。
4促進新疆少數民族婦女就業的建議與對策
4.1完善新疆農村少數民族婦女勞動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新疆少數民族婦女失業保險、養老補貼、醫療補助、生育補償等社會保障制度,保障新疆所有少數民族婦女就業者均能參加和享受社會保障。認真落實《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不斷改善少數民族婦女的勞動環境,保障三資、鄉鎮、私營企業等非國有企業的女工權益。
控制勞動力人口盲目增長,減少勞動力過剩。減少勞動力過多供給是減輕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新疆貧困地區人口增長過快,對就業壓力的影響不可低估。因。必須把新疆少數民族的計劃生育工作放在重要地位,以減少勞動力人口的過量供給。同時抓好人口的綜合治理,在保持現有生育水平不反彈的前提下,堅決杜絕計劃外多育,促進人口出生率的進一步下降。只有這樣,才能從人口和勞動力供給方面減輕新疆少數民族婦女的就業壓力。
4.2加強培訓力度,提高新疆少數民族婦女就業能力
技術培訓。從思想、輿論、制度等多方面宣傳,落實職業培訓補貼政策,對參加培訓的少數民族婦女給予一定的培訓補貼,調動其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同時鼓勵就業單位和當地或者就近培訓組織簽訂合同,培訓結束直接進入單位工作,解除無法就業的后顧之憂。遵循“以需定培”的基本原則。堅持實施市場化再就業培訓計劃,對失業女性開展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培訓,同時多與用人單位掛鉤,做好推薦就業,逐步實現就地培訓就地上崗。同時,提高師資水平、完善培訓模式,不斷提高培訓的質量。
培養典范。采取措施培養一批少數民族婦女經營能手,發揮她們的典型示范、輻射作用,使更多的新疆少數民族婦女掌握實用技術,推動產業化經營。自治區婦聯以“三學三比”和“巾幗建功”活動為載體,依托各地職業培訓基地,促進少數民族婦女就業。
4.3轉變就業觀念
新疆少數民族婦女應樹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就業觀念,增強失業風險意識和就業競爭意識,提高就業積極性和主動性。少數民族婦女應敢于從“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定位中擺脫出來,克服“依賴他人”、“期盼照顧”的弱者心態,強化競爭意識和參與意識,可以進入私營企業、個體企業打工,可以自主創業、自謀出路,選擇臨時工、季節工、鐘點工等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總之,要不斷增強新疆少數民族婦女就業競爭力,不但應加強技能培訓,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還要幫助她們轉變擇業觀念。宣傳新的就業理念,通過網絡找尋就業的方式方法等,為新疆少數民族婦女外出進行非農就業提供新的助力。
參考文獻
[1]新疆新疆三地州勞動力就業發展問題探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改委網站,2013-07-18.
[2]新疆四地州經濟社會發展專題報告[R].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4.
[3]賴德勝, 孟大虎, 蘇麗鋒. 替代還是互補——大學生就業中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聯合作用機制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10(1):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