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仁兵
摘要:分層教學模式是針對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邏輯思維以及理解記憶能力的不同而采取的方式,對于剛剛完成小學課程,初接觸生物學科的初中生而言意義較大,它既能建立堅實的基礎知識體系,又能提高知識的深度和寬度,因此如何進行有效的分層教學成為了現階段初中生物教學的改革趨勢,因此本文將從課前預習分層、課堂教學分層以及課后練習分層三個方面對問題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初中生物;分層教學;策略探討
1課前預習分層,幫助知識加深理解
首先,課前預習對于初中生物的教學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課前預習的目的在于每個學生都可以對課堂有一個整體性的理解和把握,但由于每個學生的預習能力參差不齊,教師制定統一的預習標準與任務勢必會對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也沒有明顯的幫助。因此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分層,以幫助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具體方式可以自由設置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預習問題,并且讓學生根據其自身的具體情況來選擇預習問題,最終達到每個學生都能主動理解教學內容目的[1]。
例如,在學習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二節《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一課中部分內容時,教師在課前根據教材相關內容布置了預習試題。題目包括基礎和拓展兩種題目,其中基礎預習題為:“請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而拓展題目在基礎題上增加了“并且正確書寫并分析食物鏈”,這樣一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前預習積極性。相對有能力,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可以在預習教材內容后完成拓展題目;而基礎相對一般的學生也可以在預習后完成基礎試題,達到預習的理想效果。這樣一來整體學生的課前預習效果都會較好,并且通過課前預習的分層,有效幫助了學生在課前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2課堂教學分層,因材施教提升效率
積極實施課堂教學分層,對初中學生因材施教,以提升課堂效率。初中生物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兩點:一個是要讓班級中的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上有表現的機會,讓他們都可以體會到課堂學習的樂趣,獲得更多成功,更有獲得感的體驗;二是要對整個初中生物教學的知識體系和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將二者進行有機巧妙結合。在生物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而且還要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知識探究,讓學生自愿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2]。
例如,在學習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章第三節《植物體的結構層次》一課中部分內容時,教師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在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得到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掌握相關的概念,并且能夠簡單概述植物體的結構層次,識別簡單植物體的主要組織;而對于學習成績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除了要完成上述學習任務以外,還要能夠具體形象地描述綠色開花植物體的具體結構層次;而相對成績較好的學生,還要求從整體上了解植物體,并且詳述細胞、組織、器官、個體之間的具體區別與聯系。
3課后練習分層,細化知識內容記憶
實施課后練習作業部分的分層,以細化學生知識內容的記憶。教師布置課后練習的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能夠對課上已學到的知識進行鞏固,更重要的是通過布置練習作業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促進他們的自學能力、洞察能力、整體思維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所以如何為學生合理地布置作業,并盡可能周全地考慮和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需要教師要進行精心且周密的布置和安排。而對于學習能力強一些的學生,除了讓他們鞏固新學的知識之外,教師還可以激發和鍛煉他們的潛能,促使讓他們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3]。
4結語
初中生物有著生活的“縮影”,它來自于生活,同樣也用于生活。為克服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實行因材施教,成為新形勢的迫切要求。對生物的學習需要學生的興趣、想象能力及靈活的思維能力,而分層教學的實施無疑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升這些綜合能力。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時,教師不可以只是簡單地按照學生成績的好壞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機械性完成課堂教學工作,而是要嚴格按照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最大限度地體現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的優勢。同時還應密切注意到學生學習狀況不斷變更分化的特點,各層次學生分組也隨之調整。這樣既正視了學生學習程度和潛能不均衡的客觀事實,又為學生在各自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創造了主觀條件。
參考文獻
[1]黃媛. 分層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2):238.
[2]王志強. 初中生物分層教學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0):241.
[3]陳淑華. 初中生物實現分層教學模式的研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3(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