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關企業發展的重大決策上,親兄弟亦不會永遠保持同一步調,“分家”釋放企業家才能,或許才是雙贏。
中國民營經濟的火種,最早在溫州和珠三角點燃,但取得成就最大的“個體戶”,還是后來登上福布斯財富榜榜首的四川人劉永行、劉永好等四兄弟。從養雞到養鵪鶉,從飼料加工再到1987年創辦希望集團,劉氏兄弟已經悄悄聚起了上千萬的資本。希望集團從創立伊始,產權都是清晰的,少了干擾,他們心無旁騖地迅速發展起來。若干年后,當萬向、聯想、TCL、海爾等著名公司為產權變革而絞盡腦汁的時候,希望集團的產權改革只是“四兄弟分家”。
1990年,產權改革的風向并不明朗,民營企業仍存在意識形態爭議,正積蓄力量準備與“正大”等國外飼料巨頭“決戰”的劉氏兄弟,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從1991年開始,除保留新津希望飼料廠作為共有共管的資產外,劉氏兄弟各自使用自己的一份利潤,投入到自己選擇的行業。劉永好的三哥陳育新選擇地產,劉永言選擇電子,劉永行和劉永好繼續堅守飼料行業。兄弟四人非常簡單地將手里的利潤分成了四份,每人一份,這是他們第一次“分家”。劉永行和劉永好正式遷往成都,他們在成都市區租了辦公樓,開始飼料業的擴張之路。
1993年1月,母親鄭康致因病去世。有商業研究者認為,如果劉母安好,就不會有兩年后劉永行和劉永好這對商界強強組合的分手,希望集團也許會發展成為如香港李嘉誠、臺灣王永慶家族一樣的家族財團。而這次“分家”,劉氏兄弟保持了最大的低調,對外口徑一致——“不是分家,是明晰產權”。1995年的第二次“分家”,兩年后外界才有明確消息。
1995年,劉永行和劉永好運營的希望集團已經發展為年產值15億元、飼料生產能力100萬噸、自有資產3億多、擁有28家下屬公司的大型企業,并連續兩年在《中國私營經濟年鑒》500家最大私營企業中名列第一。在飼料工業百強中,更是當然的本土企業榜首。4月的某一天,當二哥劉永行向劉永好征詢,希望能明確產權,各帶一個團隊,互相配合時,劉永好有些發愣。另兩位兄弟和妹妹劉永紅的意見與劉永好一致:不要分。
劉永好當然考慮了社會影響,過去三年,作為希望集團的代表,他取得了社會榮譽,身上也有諸多顯赫的頭銜: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在他的認知里,希望集團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家族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的一個標桿、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樣本。考慮到自己的身份,劉永好將“分家”的可能向四川省政府及全國工商聯作了匯報。領導們異口同聲地反對,全國工商聯高層專程到成都協調,四川省領導也反對分家。
劉永行的核心觀點是:“市場提供給我們高速發展的機會不會太多了,至多四到五年。”他認為企業的經營在決策上要果斷和堅決,這需要企業家的直覺,兄弟分家后單獨行動,更利于快速搶占市場。領導們的協調沒有成功,但令劉永好冷靜下來認真思考,最終接受了二哥“分家”的建議。
其后兄弟姊妹五人開了個家庭會議,大家希望以最簡單、最純粹的心態和方式來處理第二次“分家”。家庭會議還商量了兄弟四人共有的新津希望飼料廠的股權問題,仍然是兄弟原則——平分,一人四分之一;兄弟四人各自從股份里抽出十分之一分給妹妹;工廠繼續由陳育新管理。在平靜的氣氛中,兄妹五人都簽了字。1995年,當時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數億元資產,一夜之間各歸其主。
也有好事者追問劉永行為何執意分家,他對外的說辭是:決策上出現重疊,對企業的發展沒有好處,企業的經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獨裁。
事實證明,“分家”后,劉永行的東方希望集團通過資本運作,與30多家虧損的國有企業建立資產紐帶。其中1/3兼并收購,2/3合資控股。大規模的快速擴張,使東方希望下屬企業的數目短短幾年間從13家增至60多家,資產規模增加4倍。而劉永好的新希望集團下屬公司也很快增加到30多家,同時向多領域出擊,逐漸涉足房地產、制藥、金融、外貿、印刷、化工、廣告等眾多行業,產業跨度之大,令人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