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文朝榮老支書曾經守護的那片林子,在和煦的春風中綠浪翻滾。全國人大代表、赫章縣海雀村村支書文正友說:守住了那片林子,就守住了海雀的明天。
只有經歷過生態破壞的傷痛,才更知道綠色的珍貴。海雀這個曾經一戶四口之家只有三個碗的村莊,從“苦甲天下”到林茂糧豐,成為貴州綠色發展的生動典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貴州一些地方與山爭地、與林爭地,喀斯特石漠化一度加重,伴隨而來的是水土流失,土地貧瘠,生活在那里的山區群眾陷入“貧困怪圈”。吸取了刻骨銘心的教訓,貴州倍加珍惜老祖宗留下來的綠色資源,更加愛綠護綠,如今,綠色成為貴州發展的厚重底色。貴州的生態變遷,生動講述了人類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蘊藏著辯證唯物主義的邏輯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囑托貴州,要“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貴州交上了一份優異的“綠色答卷”,連續8年經濟增速位居全國前列,經濟增長的同時,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走出了一條經濟與生態雙贏的發展新路。實踐證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并不矛盾,而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
守住發展的底線,就是守住經濟增長、人民增收、人口脫貧、社會安定的底線。貴州脫貧攻堅“四場硬仗”勝利在望,以“雙千工程”“萬企融合”、十大千億級工業產業為抓手的實體經濟“筋骨”日益強健。一杯都勻毛尖,讓采訪報道全國兩會的記者朋友喝出“春天的味道”;一筐七星關蘿卜,成為迪拜人的新寵;一束普定韭黃,暢銷北上廣深……在這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中,貴州優質綠色農產品正實現“猛虎下山”。獨特的氣候生態優勢讓旅游業持續“井噴”,好空氣、好天氣給貴州帶來了財氣和人氣。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思想,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守住生態底線,就是守住山青、天藍、水清、地潔的底線。從每年6月18日確定為“貴州生態日”,到春節后上班第一天書記、省長帶頭植樹已成慣例;從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成為國家級平臺,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落戶貴州;從石漠化治理到森林覆蓋率達到57%,貴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大力實施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和十大行業治污減排工程,在全國率先實施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決不走“守著綠水青山苦熬”的窮路,決不走“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歪路,堅定不移走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新路。
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堅守兩條底線始終如一,貴州山水“顏值”越來越高,大地“氣質”越來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