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杵磨成針”是一句老話。話雖老,理恒新。傳說李白因此而開悟,成就了大唐一代詩人。其前提是“只要功夫深”。由此推而廣之、論而深之,即“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即要做成一件事、成就一番業,“決心”具有決定性。真正下定了決心,世上就沒有辦不好的事,困難總是可以被決心克服。毛主席的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由登黃洋界而回顧歷史,從俗語升華詞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作為結尾,詞境陡然提升,揭示深刻哲理,激勵人們以“攀登”精神有所作為。
縱觀千百年歷史,每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心無旁騖下一番“磨”的苦功夫,正是民歌所唱,“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山河作證,日月可鑒。苦心人天不負,有志者事竟成。有神話為證,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神農嘗草、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有歷史為證,若無每日聞雞起舞堅持不懈的毅力,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丹青?若無長年筆走龍蛇墨染池水的工夫,王羲之又怎能揮毫蓋世而被尊書圣?若無半生鉆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陳景潤又怎能摘取數學明珠而享譽世界?功夫不負有心人,必得方向明確,用心做事,久久為功,行穩致遠,才能把大事做圓滿、把小事做精細、把難事做穩妥、把“分內事”做出高水平、把“分外事”做出高境界。
從“鐵杵”到“針”,是一個事物發展關聯的過程,有其系統性和完整性,提示我們在強調“磨”的毅力和恒心以成大事時,要始終明白有“根”有“源”才是符合發展規律的必然進程。天雨大,不潤無根之草;商道寬,只度有心之人。有心人,遇事多動腦筋,做事多個心眼,難事多份堅持,凡事三思而后行,循根而前行,才會有真正的坦途在眼前。追根溯源的生發,要循善心之道,磨礪自我的人生心性。善心是善行的出發點,善行是善心的結果。巴金先生有言:“你的前途是很幸福的,你有青春,你有生命力,你有無限的善心。”擇其要,磨礪愛崗敬業的事業心,常懷敬業之心、奉獻之心,保持耐心、細心、熱心,盡職盡責,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精一行,做到敬業、勤業、樂業。磨礪不甘落后的進取心,保持恒心、專心、決心,勇于發憤圖強、敢于迎接挑戰,充滿激情地奮斗、開拓、進取。磨礪一身正氣的廉潔心,常懷敬畏之心、律己之心,保持忠心、誠心、真心,守住為人、處事、用權、交友的底線,始終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一書中指出:“對待本職工作,應常懷敬畏之心,專心、守職、盡責。”強調“用心用情做好工作,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業績”。學貴在有恒,做貴在有心。我想,這也應是一個當下的人,面對現實生活、理想追求如何取得成功,奮發前行“磨”在關鍵處、“磨”在效益點的要義所在。記得一位當年從事文稿服務、現任地方市長的同仁曾說:“寫稿子是個良心活,有沒有用心一眼就能看出來。”從手中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用什么心就成什么事,有多大心就成多大的事。
“樹朽先朽于根,人毀先毀于心。”心懷善念用心觀察、努力創造,從根源之上、從內心深處向著目標,保持持續不斷的信心、決心、恒心,任何人都有可能把“鐵杵”這個“設想”,通過千擊萬“磨”,變成“針”這個“理想”。今年全國兩會期間,CNC記者作專訪,“改革先鋒”貴州巖博村黨委書記余留芬說,只要堅持,每一個奮斗者,都會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