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與現實的相互關照來看,全員媒體是我黨黨報傳統在新媒體時代的繼承和發揚,主流媒體需要主動迎接時代變革帶來的新挑戰,成為社會大合唱的舞臺,而不是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眾聲喧嘩當中失去了聲音,脫離了群眾。
全員媒體是習總書記提出的新概念。如何理解這一概念的內涵呢?筆者認為既要從我黨辦報的歷史傳統中去考察,也要立足當下的新媒體傳播環境。
從黨報的歷史傳統來看,延安時期是我黨黨報理論重要的形成時期。伴隨著1942年延安《解放日報》改版,形成了一系列的黨報優良傳統,這其中就涉及了“全員辦報”理念。當時陜甘寧邊區被嚴重封鎖,物質極端匱乏,根據地原本有多份報刊共同出版發行,但到最后基本上都合并到《解放日報》了。這樣,《解放日報》就在傳播政策、溝通群眾、統一思想的政治宣傳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黨報理論發展出了“全黨辦報、群眾辦報和開門辦報”的理念和實踐活動。全黨辦報重點強調了兩點:一個是黨的高級干部要給黨報寫文章,要參與黨報的重要工作;一個是普通黨員要做好黨報的通訊員,要積極為黨報寫稿子,也要做黨報的宣傳員。這樣,黨報的生產和發行就覆蓋了全黨,辦報也成了全黨上下一致努力的一件事情。群眾辦報是群眾工作路線在黨報工作中的落實,是黨報要體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而做出的特別的路徑安排,即黨報要積極引導群眾參與到辦報的活動當中去,辦報同時反映群眾關心的事情,解決群眾面臨的問題,要把黨報辦成聯系黨和群眾的生命線,成為上情下達(毛澤東提出)和下情上達(劉少奇提出)的橋梁。開門辦報則是針對“同人辦報”提出的,也是全黨辦報和群眾辦報的實現機制。這一理念認為,黨報不應該是報社幾位同人的報紙,而應該成為聯系全黨、聯系群眾的工具。因此,要動員全體黨員和群眾都參與到辦報的活動中去,通過共同辦報的過程統一思想、解決問題,推動黨組織的各項政策得到有效的落實。這個時候,黨報實際上就是覆蓋整個邊區和整個黨組織的“全員媒體”,黨報投身于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當中,建立起了自己開放式的生產協作體統和大眾傳播系統,使有限的傳播資源得以最大化發揮作用,黨報因此煥發出了強大的傳播力和戰斗力。
從當代的傳播活動來看,全員媒體成為互聯網平臺的核心特征。互聯網時代的顯著特征是人人都有麥克風,技術賦權的結果是給了每個人參與到大眾傳播活動的可能性;同時,互聯網的互動性特征也讓媒體的報道成為一個開放的場域,要求媒體的報道在與網民的互動中得以完善,經得起追問和質疑。客觀地講,為何會不斷出現新聞的反轉?或者說為何是“后真相時代”?一個核心的原因在于媒體習慣于作為信息壟斷者的說一不二,而網民對新聞事實的不斷挖掘則顛覆了媒體作為專業機構高高在上的權威。如何破解這一時代難題?全員媒體的界定給我們有無限的創新空間。在全員媒體的視野下,媒體內部沒有不相干的人,人人都是媒體傳播活動的參與者;而在媒體外部,如何與網民一道揭開事實真相已經成為媒體工作的強制性規范方向。媒體開放自己的生產平臺,積極地吸納網民參與到對事實與真相的不斷探求當中去,相互印證,相互學習,進而一步步接近真相,報道真相。全員媒體,意味著媒體內外沒有人和媒體的報道是沒有關系的,媒體的報道涉及每個人,因此也就要成為每個人利益的申訴通道,進而團結每一個人。
從歷史與現實的相互關照來看,全員媒體是我黨黨報傳統在新媒體時代的繼承和發揚,主流媒體需要主動迎接時代變革帶來的新挑戰,成為社會大合唱的舞臺,而不是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眾聲喧嘩當中失去了聲音,脫離了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