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魏志強 秦偉
2019年8月26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指出:“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要以企業為主體,但企業如何做呢?不久前,筆者去無錫航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亞”)調研了一段時間,發現他們的成功之道對提升產業基礎和產業鏈水平頗有啟發。
航亞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專業生產航空發動機葉片的上市公司。航空發動機被稱作“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研制難度極大。在航空發動機的零部件中,葉片是“第一關鍵件”。葉片一直是我國航空發動機制造行業的“短板”。然而,航亞的問世改變了這一切,補上了這個“短板”,使我國航空工業的產業基礎得到了提升。航亞是如何做的呢?
“航亞科技選擇的是整個航空工業體系中最富有挑戰、難度最高的領域之一——發動機葉片制造,以及整體葉盤等專業加工技術。”航亞董事長嚴奇說,“國際上自第三代發動機開始,壓氣機葉片已經全部使用精鍛技術生產,但國內葉片精鍛制造技術尚處在起步階段。所以,目前精鍛葉片的市場主要在國外,不過未來一定在中國。”
因此,憑借著嚴奇30多年的從業經驗和他的專業團隊的優勢,航亞一成立,瞄準的就是精鍛葉片市場。
為了能夠成功地進入這個市場,在公司起步的一段時間,嚴奇曾經整晚睡不著覺,苦苦思索這一難題。葉片精鍛制造技術在國際上已經非常成熟,航亞以什么樣的方式和渠道進入這個領域?經過深思熟慮,嚴奇認為:“我們應先從國際市場做起,以此證明我們的能力,然后再拓展國內市場。”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市場戰略,但是,“實現這個戰略,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嚴奇對航亞進入航空制造業,時刻保持嚴謹和謹慎態度。
為了加快與國際一流企業接軌的進程,航亞擲重金聘請曾擔任過以色列BTI公司總裁的埃蒙斯先生領銜的團隊為顧問。這使航亞從起步階段就直接邁入國際市場,與國際一流供應商展開競爭。
有專家預測,未來中國將占據全球飛機及其發動機年需求量的1/4,而亞太地區正以蓬勃發展的市場需求、充裕的資本和技術管理人才,吸引著全球航空制造業在此集聚。“這正是航亞的機會所在。中國大飛機項目的啟動,也是我們進入航空領域的最佳契機。”嚴奇說。
2015年4月,美國通用電氣(GE)找到航亞,要生產某型號共計13級高壓壓氣機轉子葉片。做這個項目難度非常大。“但是,對航亞高度認可的通用電氣高層人士卻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成功。”航亞的一位高管說。
“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企業如何做呢?
2016年1月,航亞參與了國際新一代Leap發動機低壓壓氣機葉片的研制生產,這是由美國GE和法國賽峰兩家公司聯合研發的新一代產品。據介紹,LEAP是人類歷史上發展最快的一款商用發動機,也是目前單通道飛機搭載的一款最先進的發動機。
2016年12月1日,航亞LEAP發動機首批5個型號的精密鍛造葉片(成品)成功交付,這標志著航亞科技在LEAP項目上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開啟了批量生產之門。隨后順利進入批產,2017年航亞生產了14萬片LEAP發動機葉片。
截至2018年12月31日,航亞成功地產出40余萬件航空發動機壓氣機葉片,交付量比2017年增長近3倍,經受住了Leap發動機在2018年銷售量翻番至1400余臺的交付壓力。
在這一年中,這些葉片在不同時間段分批從上海浦東機場啟程,發往比利時、墨西哥、法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
憑借著掌握精鍛技術、產出優秀質量的航空發動機葉片、準時交付等良好信譽,在2018年9月的賽峰和GE聯合供應商大會上,航亞榮獲賽峰頒發的“最佳交付獎”,一舉成為亞太地區5家最好的供應商之一。“2018年公司的杰出表現,使我們日后與賽峰集團將有更深入、多元素的合作,并獲得更多訂單。”嚴奇信心滿滿地表示,“2020年以后,Leap發動機每年的產量將達到2400個,而這里面的低壓壓氣機葉片,航亞的產品將占30%左右。”
創業6年,如今的嚴奇在觀念上也開始發生變化。當初他只是想在一兩個自己熟悉有把握的產品領域拔得頭籌,但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航亞已經開始涉足航空發動機領域4個關鍵件的研發和生產:除了壓氣機葉片外,還有整體葉盤、盤件加工以及機匣加工。“坦白地說,這4個關鍵件,一般的企業根本不敢涉足。我們依靠國家‘兩機專項’戰略的推動,還有全社會包括國企改革、航空零部件產業鏈的培育建設,才有機會、有信心涉足這些領域,當然我們也自信有能力可以做到更好。”
對于航空發動機來說,一個核心零部件的失效,付出的代價往往是整個發動機乃至整架飛機!因此,做航空產品來不得半點馬虎。
談及產品質量,嚴奇提到在美國參觀一家醫療器械公司的感受。“他們的產品、技術并非難以企及,但是管控流程我們完全不懂,不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件事情給了他很大的沖擊。
“生產一件產品我們都會,但是生產大批量的精密零部件,靠的不光是技術、設備,更重要的是人!目前,國內工程師、設計師設計的產品,往往不考慮工藝如何實現,也不考慮如何穩定地批產,更不考慮產品在各種極端使用條件下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這種研發與制造的脫節勢必會造成后端批產的錯誤百出。”嚴奇對制造業當前存在的問題看得很清楚,對行業的認識也非常清醒。
嚴奇回憶說,4年前,航亞科技有一批葉片訂單因為一個管控流程出現差錯,在發給客戶前被嚴奇發現并截了下來。盡管不影響產品實物質量,但他依然決定,全部做報廢處理。這樣一來,這批訂單延誤1個月,公司要付出500萬元運營成本的代價。這個代價讓他很痛心,但更讓他痛心的并不是這些錢,而是他精心布局的管控模式的失效——為什么這個系統里這么多人,技術部門、制造部門、質量部門竟然沒有一個人發現這個問題?
“究其原因還是理念的問題。想改造人真的太難了!”嚴奇說,“航亞要走的是一條高端制造之路,唯有注重狀態管理、過程控制,才能有合格的產品,企業才能健康成長。”
嚴奇要求,每一個航亞人都要銘記這一點,做到深刻理解客戶的需求,然后將這種理解提升到理念,再將理念轉化為流程,并最終順利進入產業化。
這個設想其實正是目前中國制造業向高端轉型的關鍵所在。前方沒有人走過這樣的路,嚴奇只能靠自己去拓荒。他說:“理念不落地,航亞根本沒法活下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嚴奇說,“對于我們航亞來講,就是要全員形成質量文化共識,實施‘質量制勝’的發展戰略,踐行‘保質量、保生存、保發展’的質量價值觀,用10年時間構建深厚的質量文化基礎和先進可靠的質量保證體系,打造航亞的質量品牌,建設價值型先進制造企業。”
嚴奇說:“公司不僅靠科技創新能力,更要靠篤實的質量戰略和質量文化,才能成為航空工業的標桿企業,才能成為航空發動機零部件的優秀供應商。”
在對高質量的嚴格要求下,通過引進科學的管控流程,航亞的葉片合格率也一步步攀升,從開始的30%、50%,一步步達到80%、90%,直至目前的99%,“高品質產品是我們對客戶選擇和信任的回報”。
目前,航亞科技已成為中國航發集團、美國GE航空、英國羅爾斯-羅伊斯等國內外主流航空發動機公司的零部件供應商。2018年,與法國賽峰集團的戰略合作協議實現升級,航亞科技成為賽峰在亞太地區重要的壓氣機葉片戰略供應商。
嚴奇常說:“我很向往歐洲企業從容淡定、專心致志地把一個產品做到極致。現在,很多企業追求大而全,而我要做的是一個專而美的‘小’企業。”
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嚴奇有很強的自信,始終秉持專業為王的理念。過去在無錫透平葉片(嚴奇曾任該公司總經理),他把能源領域的汽輪機葉片做到了全球規模最大。如今再把航空發動機壓氣機葉片規模做到全球最大,是不是體現了專業為王的理念?其實嚴奇追求的“小”,并不是常人概念中的小企業,如果從一個細分領域來論大小,他做的是一個細分領域的大企業,是領軍企業。
為了實現航亞的夢想,嚴奇率隊制訂了2035年發展規劃。到那時,嚴奇已70歲,但與常人不同,他計劃70歲退休。嚴奇說,日本很多企業做規劃,少則三五十年,多則百年。“航亞只做5年發展規劃肯定不行,至少要做20年的規劃。”
“航亞計劃用20年左右,努力發展成為航空發動機零部件科研及生產的隱形冠軍企業。”嚴奇表示,只要是航亞科技進入的領域,就一定要做到前兩名,因為專業的就要做到最好的。
3年前,當航亞決定做發動機盤件加工,這個航空發動機中可靠性要求最高、最重要的關鍵零部件時,一些人驚訝地問道:航亞靠譜嗎?“其實我是做了認真調研的!”嚴奇解釋說,作為轉動件的渦輪盤,壓氣機盤件的產品質量要求確實很高,產品風險也確實很大,但盤件的加工技術并不比葉片、整體葉盤更復雜,只是盤件加工的過程管控更加嚴苛。
筆者跟隨嚴奇來到航亞新建的精密加工制造車間,一個剛剛加工完的渦輪盤件正放置在物流周轉臺上,散發著奪目的金屬光澤。嚴奇告訴筆者:“渦輪盤件不僅尺寸精度要求高,整個加工過程控制要求也很高,只要有輕微的表面缺陷存在,產品也就宣告報廢了。”
只怕沒想到,不怕做不到。為了決策盤件項目,嚴奇飛行了十幾萬公里,尋訪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專程跑了多家客戶,了解市場需求和產品質量技術要求;購買先進設備,聘請專業技術人才,籌劃盤件加工的集成創新。
航亞一直在著力打造先進的創新研發體系和流程管控體系。
現在航亞的創新氛圍令人振奮,嚴奇舉例說:“航亞在做航空發動機整體葉盤時,在表面處理的噴丸技術的工藝上,一度遇到了難題。航亞的年輕技術團隊就像初生牛犢,決定嘗試突破,與第三方技術團隊聯手攻關,僅用了不到1個月,就打破技術瓶頸,達到國際先進的工藝水平。這個創新的成功,也給了我很多啟示。”嚴奇說,過去總想著“拿來主義”,向國外要技術、學技術,人家怎么會輕易就把核心技術交給你呢?因此中國企業還是要有信心,只要敢于嘗試、敢于投入,不怕失敗,就一定會有收獲。“科技創新就是在技藝的厚積中實現薄發。”嚴奇說。
嚴奇表示,企業的創新活動必須要遵循“有需求的創新”這一原則,在市場需求的牽引下去強化內部的創新結構,在組織架構、創新團隊、研發機制、資金投入等方面系統地保障企業的研發,確保研發結果能夠迅速轉化為產業化成果。
“大道從簡。”嚴奇說,把創新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王道。“技術創新很多企業都能做到,但要生產出大批量安全穩定性高、壽命長的精密部件,僅靠技術還不夠。”其實,國內高端制造業的技術并不一定落后,重要的是理念和管控體系的落后,“沒有體系的創新能力,想趕上是很難的。”
“專業化、工程化、產業化,航亞這些方面的能力都很強,這是我們的核心優勢。”嚴奇特別強調工程化能力和產業化規模建設,重視管理和技術的融合。他認為,制造技術不只是單純的技術,研發制造與運營管理是一體的,研發階段、“爬坡”階段、批產階段的管控都十分重要,高效率和低成本都離不開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
“作為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專業化企業,必須花大力氣抓好質量文化和管理文化,強化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抓好體系和流程管控,我們唯恐一著不慎讓企業陷入危機。公司的戰略目前主要是我在領軍制定,采取大膽構想、小心求證策略。航亞科技面向2035年的中長期戰略目標不會變,但會隨著內外形勢變化,做出局部調整。”嚴奇說,“直到今天,我依然覺得航亞科技距離成功還有很遠的路要走。”關于一個企業成功的標準和使命,航亞所背負的遠比我們想象得多。就像嚴奇在航亞初創時所言,希望航亞是一個“以專業推動進步的現代化企業,努力成為航空發動機葉片的全球一流供應商,而不是一個純粹只為賺錢而活的企業”。
航亞為人類生產了航空發動機葉片等高端產品,同時也走出了一條需求導向、流程管控、創新驅動、專業化發展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