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冀
在10月還剩不到10天時,一個利好的訊息讓投資者備受鼓舞、充滿期待。
10月23日,國務院正式對外公布《優化投資環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0年1月1日起實施。
《條例》圍繞市場主體要求,聚焦政府職能轉變,順應市場期盼,將近年來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上升為法規,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確立對內外資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的營商環境基本制度規范。這是國家層面就營商環境首次出臺的行政條例,是營商環境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是法治建設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可以說,是從根子上給企業家吃下了“定心丸”。
所謂營商環境,就是經商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等等。營商環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公平公正的法律環境,這才是推進投資自由化的基礎,可以說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
近年來,通過不斷放寬市場準入門檻,提升政務效率,我國的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在國際排名大幅提升,對于穩經濟、穩投資、穩就業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據《世界銀行2018年營商環境報告》,中國營商環境比2017年提升32位,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名列第46位。今年上半年,我國日均新設企業1.94萬戶,全國有各類市場主體1.16億戶,1至9月,每天超過100家外企在中國誕生。地處西部開放前沿的陜西,孜孜打造營商環境,吸引八方商賈,國家最新營商環境排名顯示,西安首次進入全國前10名。營商環境的極大改善,吸引投資者紛至沓來,到9月底,陜西市場主體總量達到371.38萬戶,同比增長34.78%。不少來陜投資的企業家感慨地說:“營商環境就像生態環境一樣,哪里‘氣候’最宜人,就是好去處。”
市場主體是營商環境的終極評價者。我們注意到,這次國務院公布的《條例》,從基層探索到行政立規,標志著法治化、市場化營商環境建設進入了新階段,而市場主體關注的則是營商環境如何在法治引領下持續改善和提升,使紙面的法規變為鮮活的事實。
法治原則是優化營商環境的根本。西北政法大學法學系教授吳彤認為,伴隨著《條例》的頒布實施,法治原則是優化營商環境的根本所在,未來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的關鍵在于執行和落實。我們欣喜看到,近年來,隨著營商環境的改善,過去那種對投資者千言萬語“哄”進來,關住門“打狗”的現象基本不見了,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各種項目審批、準入壁壘依然繁多,繞“天線”、避“紅線”,急得投資者團團轉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優化營商環境必須把法治原則貫徹到政策制定、執法等各個環節,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保證執法的公平性,建立健全長效的法制保障,讓營商環境更加“空氣清新”。
以敬畏之心對待營商環境。營商環境不僅是生產力,也是軟實力,對此,我們要常懷敬畏之心,像保護自己眼睛一樣保護營商環境,不可偏頗?,F在不少行政官員偏好看數據,也信數據,用數據說話,似乎是一種常態。評估營商環境的好與壞、優與差,要到現實生活中去切身感受。營商環境的優化不能只靠數據,更需要到群眾中去聽反映,從中發現問題,找到差距,回答關切。譬如,通過看營商環境的優化,企業發展的痛點是不是找準了,經營的堵點是不是疏通了,投資的顧慮是不是打消了,發展的信心是不是增強了,政府放權是不是到邊了,政務公開是不是透明到頭了等等。心存敬畏是對人生走向的仰望和呵護,如果我們以此之心對待營商環境,敢破障礙,勇去煩苛,一定會迎來“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的繁榮盛景。
優化營商環境永無止境?!稐l例》是各地優化營商環境的好經驗、好做法的結晶和升華,但絕不是一成不變,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還會有更好的經驗和做法層出不窮,因此,優化營商環境永無止境。我們欣喜看到,近年來,各地高度重視政務環境的優化,持續加大“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網上審批和網上服務,加快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加快實現一網通辦,實施“最多跑一次”,甚至出現“秒辦”,有效提升了政務服務效率,讓企業在辦理相關業務的時候更便捷、成本更低、流程更少,激發了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增強了區域競爭力。在新時期,良好的營商環境已經取代要素成本和政策紅利,成為吸引優質企業、高端項目、優秀人才的關鍵。哪里營商環境好,人才就往哪走、資金就往哪流、項目就往哪建。在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條例》的適時出臺,將會從法治層面為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保駕護航,大大激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