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關工委
按照中國關工委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主題教育活動的部署,黑龍江省各級關工委結合省情,突出開展以“四大精神”等為主要內容的地方特色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突出“四大精神”教育。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省關工委在主題教育活動中,突出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宣傳教育,引導青少年從中汲取精神滋養,染紅生命底色,定位人生坐標。通過組織五老挖掘本地獨有的紅色資源撰寫課本教材,傳授“四大精神”。黑龍江是東北抗聯的主戰場、主要根據地,東北抗聯的11個軍有9個半軍在黑龍江戰斗過,活動范圍達108個縣(市、區)。其歷經的時間長,活動的地域廣,留下了眾多的遺跡、遺址。各地關工委充分利用當地獨有的抗聯資源,教育引領青少年傳承抗聯精神。佳木斯市關工委組織五老編寫當地抗戰故事及紀念文章上百篇。雞西市五老韓照源撰寫的《雞西七條紅色交通線》《紅燈記原創在雞西》《劉亞樓將軍在雞西》,王效明撰寫的《雞東抗日烽火》等,已經作為當地中小學生課外必讀書目。通過組織五老深入基層作報告,宣講“四大精神”。大慶市各級關工委組建五老宣講小分隊、報告團,先后有962名五老深入社區、校園、家庭,宣講鐵人事跡,講述創業英雄故事,宣傳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農墾系統各級關工委把北大荒精神融入主題教育活動,在紅色基因中尋北大荒精神的根,讓青少年加深對北大荒精神與紅色基因內涵同根同源的理解,增強他們傳承北大荒精神的自覺性。農墾北安局紅星農場五老先后舉辦7場報告會,向中小學生宣講北大荒精神,講述老八路郝光濃創辦榮軍農場和新中國第一個女拖拉機手梁軍的故事,使參加報告會的人深受教育。通過組織參觀各種教育基地,見證“四大精神”。為弘揚“四大精神”,省關工委與省教育廳、省文化廳組織青少年到革命老區、戰斗遺址、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感悟紅色精神,堅定理想信念。鶴崗市是一個有百年歷史的老煤城,作為解放戰爭時期的大后方,教育資源豐富。市關工委依托東山萬人坑、青年墾荒館、趙尚志烈士紀念館、黑龍江流域博物館等主要教育基地,對青少年進行傳承教育。為配合參觀教育基地活動的開展,省關工委對全省各地具有一定規模的、具有社會公益性、面向社會開放的現有博物館、烈士陵園、歷史遺跡、戰爭遺址等35處場所進行掛牌,作為“黑龍江省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通過利用重要時間節點舉行紀念活動,傳承“四大精神”。全省各地關工委注重深入挖掘蘊含豐富內涵的節慶日、紀念日和重大活動日教育資源,利用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緬懷先烈,繼承革命遺志,傳承紅色基因。佳木斯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節慶日,開展形式多樣的節慶文化活動和宣傳紀念活動。通過發揮校園陣地和各式平臺作用,弘揚“四大精神”。全省各中小學校分別組織學生利用報告會、故事會、演講會,網站、網頁等載體,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采取組織報告、開展演講、交流座談、舉辦展覽、知識競演、撰寫征文、社會體驗等形式,請專家、社會名人、五老等,對青少年進行“四大精神”教育。
突出實踐教育。全省各級關工委與各級教育部門聯手,以傳承紅色基因為契機,采取一系列措施,組織中小學生開展各類社會實踐體驗活動,做到“兩個融入”。融入勞動教育,促進實踐能力提升。農墾系統各級關工委結合墾區企業屬性和勞動特點,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參加社會實踐課,參觀和勞動實踐的青少年6.7萬多人次。嫩北農場關工委與中小學校聯手開展勞動觀摩課和勞動體驗課,定期組織學生到科研站參加播種勞動,到農場果蔬種植基地參加除草、澆水、采摘果實勞動,讓學生親身參加勞動,切身感受到勞動的艱辛。七臺河市勃利縣關工委根據農業縣的特點,重點突出了愛勞動內容,鼓勵中小學生在春耕、夏鋤、秋收三大農忙季節,到農田和蔬菜大棚等地干農活;充分利用縣青少年教育實踐基地,組織青少年到勃陶產業園進行陶藝制作,感受勞動帶來的快樂。雞西市關工委為幫助中小學生上好勞動實踐課,協調有關部門在全市設立勞動實踐教育場所150余個,組織中小學生參加勞動實踐活動。麻山區關工委同教育局關工委組織中小學生到石墨產業園、農業種植園、農業科學種田示范區和國家公益林進行參觀并參加勞動。大慶市各級關工委采取帶著目的去、帶著課題去、帶著任務去的“三去”做法,組織中小學生到農村、到企業、到經濟開發區參觀,有意識地引導他們了解家鄉、了解龍江、了解社會。據統計,全省各地組織中小學生參觀各類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等場所5802處,參觀人數達36萬人,其中參與勞動實踐人數達28萬人。融入素養教育,促進良好行為養成。哈爾濱市關工委強調“三個側重”,即在工作對象上側重小學生,強調把德育教育作為重中之重;在教育方法上側重滲透性,引導學生從一言一行、一點一滴上規范自己;在工作指導上側重典型引路,會同有關部門共同推廣道里區新橋小學“三養”(以善養德,以德養心,以藝養慧)教育的經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突出家庭教育。全省各級關工委堅持從家庭教育抓起,深化傳承紅色基因教育。農墾系統各級關工委統籌兼顧,將家庭教育活動融入5個方面,即融入“兩史”“三愛”教育中,融入學習傳承雷鋒精神活動中,融入感恩勵志教育中,融入五好文明家庭創建中,融入家長學校教育中。雙鴨山市集賢縣關工委將家庭教育與“鄉風文明進農家,傳統美德進農戶”“好公婆、好丈夫、好兒媳、好兒女、好鄰居”“十星級文明家庭”評選等活動相結合,促進了家庭教育的有效開展。伊春市以五老為骨干,展開親力親為定家規、身體力行傳家教、老少互動樹家風系列活動,用榜樣的力量推進家風建設。鶴崗市有90%以上的五老踴躍參加家規家訓征集活動。全市共征集家規家訓2100多條,從中篩選優秀家規家訓120條作為縣區的典型家規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