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會
在我的人生檔案盒內,有一張優秀教師榮譽證書,如今已有整整33個春秋了。我視其為珍寶,一直珍藏。每當我看到它,那充滿艱辛而又倍感自豪的“孩子王”往事便歷歷在目。
1983年10月,本鄉英山村小學教師缺編,經大家推薦,高中畢業在家務農的我榮幸地成為一名鄉村小學代課老師。英山村處在一個偏僻的湖汊,三面環山,一面臨升金湖。村里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學,共有3個老師5個年級70多個娃。學校教學設施異常簡陋,9開間低矮的校舍斑駁開裂,窗戶敞口無門。教室內課桌是用1至3米長度不等的木板做成的簡易方桌,參差不齊。凳子是學生從家里扛來的小板凳,放學的時候,孩子們個個像走村串戶的磨刀匠又將凳子扛回家。學校3個老師就我是外村人。我要住宿,學校卻沒有床。校長帶我翻山越嶺走了10多里山路從村石灰廠抬來一張廢棄的單人小木床。雖然釘了幾根鐵釘,但每天上床睡覺時,仍然晃動不已并發出嘎嘎吱吱的聲響。學校離村莊較遠,頭兩年沒有通電,我從家里帶來一盞煤油燈,由于晚上工作和學習時間很長,每天兩只鼻孔都要灌滿從煤油燈里冒出來的黑色煙灰。天亮洗漱時,需用毛巾摳洗多遍方可。學校沒有食堂,只有一座沒有煙囪的簡易鍋臺,燒飯時,木材燃燒冒出的濃濃黑煙熏得我兩眼發脹、淚水滾滾。為了統籌安排燒菜、燒飯和燒水并節省時間,我在地上又刨了一個圓形小坑,將炭火放入坑中,再在坑邊放上三塊磚頭,這就是我發明的簡易的“地鍋灶”,常用來熱飯或熱水。我五年如一日,無論春夏秋冬,每天自燒鍋灶吃兩餐。看到如此工作環境,有“好心人”曾“好言”相勸:“干脆回家種兩畝田好多了?!?/p>
環境雖異常艱苦,但我并沒有因此退縮,我將陳毅元帥的詩《秋菊》和張海迪的名句“只要心在跳動,我就要努力學習和工作,用生命的火花去照耀通往未來的征程”張貼在臥室的墻壁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激勵自己。在英山五年,我以校為家,以苦為樂,學習和工作絲毫不敢懈怠,常常夜以繼日,加班加點,全身心投入到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給學生補課和家訪等各項工作之中。有一次,我因病回家,孩子們竟哭紅了雙眼。這是孩子們對知識渴望的情感流露,這是人間最珍貴的師生情。這更堅定了我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就在這個艱苦的環境里,我自學了一個大學和兩個中專學歷的所有課程,廣泛攝取了哲學、中國革命史、邏輯學、教育學、心理學、漢語言文學和農學等方面的知識。1988年10月,我憑“五大”中專文憑參加安徽省國家干部統一招生考試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就在這個艱苦的環境里,我每年包教的畢業班在全鄉教學考核中名列前茅。在1986年全縣教育工作會議上,分管教育的副縣長為我題詩鼓勵。1986年7月,我在此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當時當地最年輕的中共黨員。我與勤勞善良的英山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86年教師節,我在此獲得參加工作的第一張榮譽證書——東至縣張溪區優秀教師榮譽證書。
這張33年前的《榮譽證》見證了那段艱難的歲月,成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