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補生
“改革不能落后,改革必須先行。”以改革促轉型,是國企國資改革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后,新一輪國企國資改革啟動,山西國企國資改革大潮再起,力爭進入全國第一方陣。三年來,山西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用足非常之力,堅守恒久之功,不斷加強改革頂層設計,通過實施2018 攻堅之年,在補考中趕考,特別是省屬國企深化改革轉型發展推進會、全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會、全省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相繼召開,極大地推動了國企國資“以改促轉”。目前,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走在全國前列。山西省工業設備安裝集團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不僅實現了質效兼得穩中向好、“結構反轉”,而且后發優勢明顯,創造了國企國資“以改促轉”的山安模式。
實現轉型發展,唯有改革創新。這是“以改促轉”山安模式給出的準確答案,也是新書《唯有改革——山西安裝集團的奮進之道》作出的主要闡釋。作為一個有著近70 年歷史的大型國企,山安前身為建工部第八工程局第二安裝公司,曾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承擔了建設人民大會堂最為艱巨的任務——安裝穹隆頂部正中巨大的五角形燈,也由此鑄就堪稱山安魂魄的“紅星精神”。中國安裝協會會長田秀增為該書作序指出:“在我與山西安裝多位老領導的接觸過程中,從他們身上感受到非同一般的奮斗激情和創新意識,山西安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嘗試和創新實踐,特別是近五年來的成績有目共睹。他們的改革和路徑探索,或許可以為中國安裝協會中不同類型的會員企業提供成功的路徑選擇。”
其實,“以改促轉”山安模式的價值遠不止于此,對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的山西國企國資改革同樣重要。2017 年初,面對改革滯后、錯過窗口期、已到非改不可地步的復雜形勢和艱巨任務,以汾酒集團率先簽下“軍令狀”為標志,山西新一輪國企國資改革的大幕開啟,一系列新政接踵出臺。2018 年,省屬國企深化改革轉型發展推進會召開,實施國企國資改革攻堅年,明確改革8 方面28 項重點工作,基本覆蓋了加快產業創新轉型、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加強國資監管等多個方面。進入2019 年,全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會、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相繼召開。當此之時,審視早改革、早受益的“以改促轉”山安模式,其經驗做法尤為令人期許,不僅可復制、可推廣,更具有鼓舞人心、激勵士氣的作用。
思路決定出路。沒有真正地解放思想,就難以改革創新,轉型發展。曾經,山安也像所有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一樣,經歷了改革所帶來的陣痛。但其難能可貴之處在于,能夠在至為關鍵的十字路口,抓住窗口期勇于改革、大膽創新,以2012 年推行股份制改造為轉折點,完成了對自身影響深遠的體制變革;以2013 年公司領導完成換屆交接為新起點,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以2014 年中標“太古供熱項目”為切入點,倒逼轉型步伐加快,進入投資領域;以2015 年發布“十三五戰略規劃”為制高點,先后成功申報成為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晉級石油化工工程和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雙特雙甲”資質企業。可以說,巨變源于改革,也歸功于改革,是解放思想,創新理念,讓他們打破了束縛手腳的舊套套,走出了固步自封的舊框框。
轉型發展,需要持續不斷進行改革創新。換言之,轉型發展終歸要靠改革創新引領。從昔日“建筑鐵軍”到今日“建設勁旅”,山安能夠發展壯大、羽翼漸豐,擁有一個新三板掛牌子公司、二個甲級設計院、一個研究院、一個省級技術中心、十個子公司和遍布全國的七個區域分部,形成“設計咨詢、投資建設、建筑施工、運營維保”四位一體的完善產業鏈,是持續不斷的改革創新發揮了強有力的推動和支撐作用。也正因此,山安能夠始終堅持科技興企、質量強企,累計獲得魯班獎12 項、國家優質工程獎7 項、中國安裝之星13項、部級優質工程獎25 項、上海白玉蘭獎5 項、山西汾水杯獎45 項、上海申安杯14 項、山西省優質工程獎67 項,以及中國市政金杯示范工程、上海市政金獎、山西省市政金杯示范工程、中國建筑工程裝飾獎等200 多項國家級和省級榮譽。同時,累計創國家級工法4 項,省部級工法149 項,國家發明專利13 項、實用新型專利136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4 項,國家級QC 成果28 項。
改革創新,不僅需要勇于前行,更需要敢于擔當,同時也需要智慧卓越。正所謂:“堅持什么與放棄什么,凸顯出的是抉擇者的勇氣,以及內在的智慧。”被山安人稱為“里程碑式一戰”、堪與安裝人民大會堂五角星燈相提并論的太古供熱項目成功實施,就證明了這一點。當時該項目需要投資6 億元,而山安凈資產總額才有一個多億,不僅投資額度遠遠超過企業承受能力,而且是第一次走出傳統施工方式,進入投資加運營模式。如果無法如期完成,不僅要蒙受巨額經濟損失,而且因為這是一項民生工程,還須承擔更大政治風險。但最終,因完美施工和成功運營,不僅使其成為亞洲最大、最先進的單體供熱系統,實現多項工藝在全國首創,而且實現了信息化與工業化的完美結合;不僅促使“山西藍天”之后成為山西建筑企業在新三板上市的第一股,更為山安后來的跨越發展提供了強大引擎和品牌效應。
改革創新,既能為轉型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也可使企業樹立嶄新形象。實際上,企業良好形象的確立,客觀上固然離不開業績和口碑,但本質上也需要擦亮窗口,注重形象工程。山安位于綜改示范區的新總部科研樓建設就是這樣,一般情況下,兩座并列的12 層樓,總建筑面積4 萬余平方米,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一項普通工程,只需按照質量標準完成即可。所以,當時幾乎沒有人相信,它在建成后會成為“明星工程”,不僅節約投資200 多萬元,產生兩項QC 成果,而且問鼎魯班獎,拿到了行業內獎項的“大滿貫”。更何況,整個施工沒有用名貴建材,完全是“粗糧細作”。而之所以能夠做到,就在于工程被提升到了事關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此后,山安把藉此獲得的“中國安裝之星”獎杯復制放大做成雕塑,立于新總部門口,更是極大地提升了員工的榮譽感和公司的美譽度。由此,不禁讓人想到“細節決定成敗”這句極富哲理的話,同時也由衷感受到,企業的品牌效應真的是無處不在。
改革創新,光有膽略和勇氣還不夠,同時也需要深謀遠慮,更離不開高瞻遠矚。山安在公司規則和架構日趨完備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化”定位——公司集團化、分公司專業化、項目精細化。比如集團化,不僅是資源的集中,而且是主業創規模、多元創收入。事實是,幾乎所有優秀企業都或多或少地進行著多元化的努力,而其陷入危機和走向衰亡也都與多元化擴張戰略有關,巨人集團、三九集團均跌在多元化的陷阱中;海爾因進入醫藥、物流、餐飲等行業而使多元化之路開始走向坎坷;格力的多元化業務也很難說得上成功……實踐證明,多元化的成功率與主業關聯度越大,成功率越高;反之,關聯度越小,成功率越低。此即“范圍經濟”和“協同效應”理念。正是建立在這樣的深刻研究和科學認知上,山安傾力打造山安藍天、山安茂德、山安立德、山安碧泉四大投資平臺,實現了投資業務與建造優勢、PPP 模式的密切相關,確保了建造業務的全面開花和多元發展,同時也使轉型升級之路越走越寬。
轉型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終究需要依靠人才作為支撐。有專家曾指出,我省轉型發展遇到較大困難,與現有人才不能滿足需要大有關系。山安“以改促轉”是從大膽使用人才特別是年輕人才開始的,而且始終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作為第一要務,真正踐行了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的先進理念。這從山安改制完成后迅速實現公司班子年輕化,以此解決沖勁不足的問題;通過“精粹計劃”,讓數十名年輕人走上中層干部管理崗位;第一時間將技術部升格為技術中心,以此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成立“梁波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主要是圍繞BIM 信息平臺建設和信息化的推廣應用培養和引進人才;要求所屬單位每年從總產值中列支不少于3%的資金用于研發,2015 年至2017 年累計為此投入3.69 億元;重視產學研合作,與浙江大學達成長期合作研發協議等均可看出。實踐證明,以改革促轉型,最重要的出路在于人才創新,唯有以人才為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加速創新資源的集聚,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道在日新,“技”亦須日新。當前,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和廣泛運用,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加速興起,對人類生產生活影響深遠、無所不在,是前三次變革無法比擬的。“得數據者得天下”,企業在信息化的浪潮中當然不能置身局外,必須運用信息技術為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裝上騰飛之翼。因此,山安早在2014 年便提出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亦即“兩化”融合戰略,目前已基本實現上下貫通、左右銜接、覆蓋全面、流程清晰、簡約高效的標準體系,形成一體化的企業運營開放平臺。BIM 技術被稱為“指尖上的建造”,業界有“誰掌握了BIM,誰就贏得未來”之說。所以,山安“梁波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自2015 年11 月成立以來,堅持以“BIM 技術創新及應用”為主體,與清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聯合構建開發BIM云平臺,在項目設計、建設、施工、運維中推廣應用BIM 技術以及相關衍生技術,為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作出突出貢獻。今年10 月18 日召開的全省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大會要求,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牽引,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為山西轉型發展提供硬支撐。從實際看,山安這方面已經走在全省前列。
改革創新,還必須有“走出去”的氣魄。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走出去”是必由之路。同理,企業要做大做強做優,“走出去”也是必然選擇。山安原先的“走出去”,指的是業務和項目,事實上這也是不少現今山西企業“走出去”的要義。而今日山安,“走出去”已經變成了以分公司、子公司開疆拓土,真正扎根到駐地,實現了員工是當地人,企業也成為了當地的企業。之所以這樣做,就是考慮到山西的體量和市場有限,實現了“走出去”,市場就會無限放大,前景也自然會無比廣闊。事實是,由于實施“走出去”,在全國總共布下7 個區域分部,山安已基本上覆蓋了除港澳臺以外的全國所有城市,對于市場的培養、研判、監控和管理都起到了關鍵性的支撐作用。顯然,這對我省正在大力扶持重點國企和大型企業“走出去”對標一流,既是一種正向的激勵,也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百舸爭流,各有其道。以改革促轉型,以創新謀升級,山安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獨特發展之路。概括起來,一是在體制改革中做到“變與不變”,實行了企業改制、公司治理、員工持股,謂之“變”,堅持國有性質、黨委領導、紅色基因,謂之“不變”;二是在轉型升級中實現“有破有立”,敢于對舊的經營模式“破傳統”,勇于在新的業務領域“立新標”;三是在企業管理中堅持傳承創新,在傳承“紅星精神”“小爐匠”精神的前提下,注重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戰略創新、品牌創新和現代企業文化建設。而其最大的啟示則是,唯有深化改革才有好的出路,唯有創新驅動方可轉型發展,唯有奮斗拼搏才能成就輝煌。同時值得期待的是,已經全面展開的山安分公司、子公司混改,必將使“以改促轉”的山安模式更為立體,也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