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華
繪畫表達藝術療法中有一種互動涂鴉繪畫療法,即首先由同伴或咨詢師在畫紙上隨便圖畫出點、線條、色塊等,引起作畫者的興趣,明確構圖的起點。在學校團體中使用互動涂鴉繪畫療法會非常有吸引力,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其中,有強烈的參與感,在咨詢師的積極引導下,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得啟發。
咨詢師可以自發性地對互動涂鴉繪畫療法進行創造,本文介紹兩種常用的方法:情緒線條繪畫療法和小團體集體涂鴉繪畫療法。
情緒線條繪畫療法的操作步驟如下:(1)請來訪者選一個表達高興情緒的顏色的蠟筆或油畫棒,在A4 白紙上畫出一根表達高興情緒的線條;(2)請來訪者選出表達悲傷、難受情緒的顏色的蠟筆或油畫棒,畫出一根表達悲傷、難受情緒的線條;(3)請來訪者選一個表達憤怒情緒的顏色的蠟筆或油畫棒,畫出一根表達憤怒情緒的線條;(4)請來訪者選一個表達平靜情緒的顏色的蠟筆或油畫棒,畫出一根表達平靜情緒的線條;(5)來訪者與同伴分享自己的情緒畫,分別敘說4 條情緒線條表達了怎樣的情緒以及與之有關的故事;(6)與同伴交換畫紙,在同伴的畫紙上創作一幅風景畫;(7)為這幅風景畫命名并編寫一個故事,故事不少于150 個字;(8)與同伴分享風景畫的內容和編寫的故事。

圖1
圖1 是一次教師培訓中的案例作品,這位教師畫了高興、悲傷、憤怒、平靜4 條情緒線條。由于鋸齒狀的憤怒線條不容易處理,對于同伴是一個挑戰,經過掙扎和思考,同伴最后將這4條情緒線條變成了一個大頭娃娃。當這幅畫回到原來的作者手中時,她被震撼了:“原來生活可以有如此大的不一樣。”這位教師和同伴都有一個兒子,于是兩人的討論特別熱烈:憤怒的大嘴很傷人;憤怒是別人引起的,卻在傷害自己和他人,最受傷害的可能是自己的兒子,兒子很無辜;高興和平靜的線條變成了發際線和眼睛,眼光要看遠一點,未來一定是美好的。同伴的再創造使得原來的簡單線條變成了一個肖像,繪畫表達出來的共情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同伴的積極反饋和影響力促進了彼此的成長。
繪畫互動過程中有很多的不確定性,由于沒有目的,只是相互涂鴉、自由聯想和相互探索,所以思路容易被打開,也容易達成共識,更有利于來訪者自由表達自己。
小團體集體涂鴉繪畫療法適用于5~6 人的小團體,參與者坐成圈比較好,如果不能坐成圈,也必須使參與者能夠按順序閉環傳遞畫紙。操作步驟如下:(1)首先在A4 紙上畫一個三角形、方形或圓形,并在畫紙的反面簽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按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方向傳給下一個同伴;(2)同伴拿到傳來的畫紙開始60 秒自由作畫,根據畫紙上的形狀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隨意表達,60 秒后停下,再按照之前的順序向下一個同伴傳遞;(3)經過5 或6 次傳遞后,會拿到簽有自己名字的那幅畫,對畫進行修改、補充;(4)根據這幅畫編寫一個故事并命名,完成后在組內與同伴分享;(5)分享活動過程中自己的感受以及在同伴分享中獲得的啟發。
圖2 開始的時候只是畫了一個圓,最后成為這樣一幅作品。要求參與者談論這個活動對于現實生活的啟發時,他們都覺得開始不滿意或極普通的東西,經過大家一起努力有了很大的變化,一切都不是自己預想的結果,一切又都是最好的安排,生活就是在妥協中合作,在合作中尋找快樂和共同點。

圖2
小團體集體涂鴉繪畫療法可用于班集體建設和住宿生的關系調整,大部分學生都能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能量。部分參與度低的學生也會受到感染,因為只要動筆畫,就能成為團隊作品的創造者和參與者,在分享經歷的過程中他們會不知不覺地發生改變。
產生療愈效果的關鍵是咨詢師與來訪者建立良好關系,進行引導和分享,利用好團隊中的積極資源和積極要素。如果在活動中出現消極的因素,或個別學生情緒起伏比較大,則需要單獨處理,這與團體心理輔導的原則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