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貞芹
自信是一項重要的心理品質,“主要體現在個體對自己知識、能力、行為、判斷等有信心,對自己不懷疑”,它是復雜層次的心理構成物,是“對自身能力、價值等做出客觀、正向認知與評價的一種穩定性格特征,它與其他人格系統是密切聯系、相互作用的”。對兒童來說,自信是成長及成才的關鍵性因素,如何培養這種具有積極和肯定評價的心理是學者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目前國內關于自信的理論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探討自信特點以及培養自信的策略上;也有通過問卷編制等方法進行的實證研究。整體而言,大樣本、跨學段的調查研究較少,并且多集中在兒童年齡、性別以及城鄉的差異上,還需進一步完善。
本研究從兒童學習、交友、生活、理想和問題解決5 個方面進行設計,采用正向計分,從“完全不相信”到“完全相信”分別計1~6 分。
本研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各變量進行差異檢驗。在此基礎上,對5 個方面進行均值比較,并通過綜合得到整體自信心理品質均值,均值的高低反映兒童在自信各品質和整體品質上的發展水平。
江蘇省兒童的自信心理品質整體發展較好,但在問題解決上自信水平較低。
從整體上來看,江蘇兒童自信心理品質的均值為5.36 分,與全國平均水平(5.35)基本一致。從內部結構來看,存在從學習(5.50)、交友(5.46)、生活(5.42)、理想(5.27)到問題解決(5.15)的自信水平下降的情況,但均值都保持在5~6 分之間。
江蘇省兒童的自信心理品質在性別、年齡、學段、生活滿意度、家庭生活方式以及城鄉等6個維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
1.兒童自信心理品質的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整體呈下降趨勢,年齡越大的兒童表現得越不自信。
整體而言,江蘇省兒童自信心理品質的發展呈現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的趨勢,其中12 歲是下降的重要節點(全國為11 歲),13~16 歲是兒童自信急速下降的時期,16~18 歲時趨于平穩(見表1),這和全國水平相差不大。這一研究結果與董奇、林崇德團隊研究結果顯示的“4~9 年級的兒童自信隨年齡的增長呈下降趨勢”相一致。除全國范圍的調查外,本研究與郭黎巖等人研究的沈陽市“小學兒童的自信心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波動且呈現下降趨勢”結果也一致。從內部結構上看,兒童各類型自信心理品質的發展呈現不同的趨勢,其中生活、理想以及問題解決的自信心理品質的發展趨勢與整體基本一致;但學習與交友的自信心理品質在9~10 歲略有上升,其中交友的自信心理品質在16~17歲時也略有回升。
2.高中兒童各類型自信心理品質的發展均為最弱,需要受到重視。
整體而言,隨著學段的增長,兒童自信心理品質發展水平呈下降趨勢,這與全國趨勢一致。小學高年級兒童的自信心理品質發展水平顯著高于初中和高中,整體呈現出學段越高、發展水平越低的情況(見表2)。同時,在學習、交友、生活、理想及問題解決方面的自信心理品質上,呈現和整體相同的發展趨勢。
3.兒童自信心理品質發展的性別差異顯著。
江蘇省男女生均表現出較好的自信心理品質。和全國一樣,江蘇省男生的整體自信心理品質的發展水平(5.39)顯著高于女生(5.33),且在各類型自信品質上,均表現出男生顯著高于女生的情況。整體上與董奇、林崇德團隊對全國兒童自信品質的研究結論一致。但在小學高年級,女生的自信心理品質發展水平(5.54)高于男生(5.51)。
4.不同生活滿意度的兒童自信心理品質發展水平差異顯著。
生活滿意度越高的兒童,其自信心理品質發展水平越好。整體來看,對生活很滿意的兒童的自信心理品質發展水平顯著高于對生活基本滿意和不滿意的兒童(見下頁表3)。與全國相比,江蘇省對生活不滿意的兒童的自信心理品質發展水平低于全國水平。在各類型自信心理品質上,江蘇省兒童同樣表現出對生活越感到滿意,自信心理品質發展水平越好的情況。

表3 江蘇省兒童自信心理品質的生活滿意度分布
5.家庭生活方式影響兒童的自信心理品質。
從整體上看,“和父母一起生活”以及“和父母及祖輩一起生活”兒童的自信均分明顯高于“和父母一方一起生活”“和祖輩一起生活”以及“和父母一方的新家庭一起生活”的兒童,其中“和父母一方的新家庭一起生活”的兒童自信心理品質發展水平最低(見表4)。郭黎巖等人的研究結論也支持家庭因素對兒童自信心理品質發展的影響,認為“雙親家庭兒童自信心發展水平優于單親家庭兒童”。在學習、交友、生活、理想及問題解決方面的自信品質上,呈現和整體相同的發展趨勢。

表4 江蘇省兒童自信心理品質的家庭生活方式分布
6.城鄉兒童自信心理品質發展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
整體上看,城市兒童的自信心理品質發展水平最高,縣鎮兒童較低,而鄉村兒童最低(見表5)。這與全國趨勢相一致。但與全國水平不同的是,江蘇兒童在學習、交友、生活、理想、問題解決等各方面的自信心理品質均存在非常顯著的城鄉差異,江蘇省鄉村兒童自信心理品質的發展需要受到關注。

表5 江蘇省兒童自信心理品質的城鄉區域分布
從江蘇省兒童自信心理品質發展的結果來看,除了兒童自身存在一定的自信差距外,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對兒童自信心理的培養產生巨大影響。根據調查結果并結合實際情況,給出以下幾點教育建議。
從調查結果來看,相比學習、交友的自信,江蘇省兒童在問題解決方面的自信不夠。學校和教師應鼓勵兒童自主解決問題,通過提升兒童問題解決的能力來促進兒童自信心理品質的發展。對不同成長階段的兒童來說,問題解決的能力不僅包括對學業的鉆研能力,更包括生活實踐中的動手能力,將兒童放進廣闊的空間里更符合兒童的發展需要。因此,不僅要不斷探索適應兒童發展的新的課程形態,如轉變課堂交流方式,讓學生更多地參與進來,自己提出并解決問題;更要從小學便創立研究性學習等探索性課程,讓兒童自行探究與啟發,發展其獨立自主性與合作能力。
調查顯示,江蘇省小學高年級兒童的自信發展水平最高,此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自信降低;同時,女生的自信發展水平低于男生。可以將原因歸結于兒童在不同階段受到來自身體變化、學業壓力、情感觸動等方面的影響,呈現不同的自信特征。教師作為與兒童朝夕相伴的教育者,首先應注重自信品質養成的長期性,并根據不同的情況和類型給予兒童不同的幫助。例如,對于有升學壓力的較高年段兒童,教師的積極評價以及傾聽比任何褒獎更能鼓舞人;當學生產生情感變化時,應將其看作正常現象并加以引導。其次,針對不同性別自信發展水平的差異性,教師應多關心和照顧較高年段女生的生理變化,學校也應開設講座,讓女生自信地面對變化;對于膽小的男女生,應給予其機會鍛煉,加強班級成員之間的互動,用集體的力量鼓舞學生。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搖籃和避風港,家庭的和諧能夠為兒童各方面優良品質的發展提供積極的影響。家長應多考慮兒童的感受,盡量讓兒童在健全的家庭中成長。若不得不分開并重組家庭,也應時常陪伴孩子,和孩子進行溝通,重視兒童的成長需求,通過講道理等方式讓孩子感受愛與美好。
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仍然是現代化建設的難題之一。鄉村兒童和城市兒童相比,存在教育資源較差、師資力量較弱、家長的重視程度不夠、社會給予的關愛不足等問題,這直接或間接導致了當前鄉村兒童自信心理品質發展薄弱,學校、政府以及社會各方都應予以關注。學校應設置團體活動室和心理咨詢室,定期舉辦一些有針對性的心理課程與自我展示活動,通過賞識教育等培養鄉村兒童的品格自信與社交自信,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政府要為促進鄉村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制定一些補償和保障政策;社會要鼓勵更多的科研機構對鄉村兒童的心理健康進行研究,根據具體研究結果制定應對策略。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關愛,逐步縮小城鄉兒童自信發展水平的差距。